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贺仲明 《东方文化》2002,(5):61-64,85
解构和学术,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两大基本文化思潮、解构,源头其实应该是在20世纪80年代。西方文化观念的进入,客观上形成了对长期蒙昧和封闭状态下的中国社会文化的巨大冲击,解构了往昔的政治乌托邦神话一但是,真正的解构高潮还是在20世纪90年代,  相似文献   

2.
20世纪初期社会形势错综复杂、风云变幻,是中国历史上变革最为剧烈的时期之一,除占据当时社会主流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潮和君主立宪思潮以外,还有多种社会思潮如雨后春笋般在中国文化界涌现出来,其中最具社会影响力的主要有国粹主义思潮、新文化思潮、无政府主义思潮和社会主义思潮等等。这几种主要社会思潮相互纠缠,又相互排斥,促成了当时文化界的思想解放潮流。本文主要介绍20世纪初期的国粹主义思潮。  相似文献   

3.
笔浪 《华夏文化》2009,(3):10-11
回顾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社会思潮,有一种思潮特别引人注目,那就是文化自觉思潮。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摆脱文化风尚或流行文化价值观的左右,依据自身对于文化的感受和信念,独立思考和设计民族文化发展的方向。文化自觉思潮中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发生了显著变化,开始意识到传统文化不是我们的包袱,而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相似文献   

4.
劉志琴 《中国文化》2007,(2):93-113
一、中国文化近代化的起点 明清交替,是中国历史的又一次改朝换代,与历代鼎革不同的是,发生在16、17世纪之交的中国大变动,余响不绝,进入20世纪后更成为国人关注的热点,这不仅因为推翻封建王朝的辛亥革命,最初是以反清复明的种族革命为号召,以宗奉明代认同华夏子孙,更重要的是发生在明末的政治、经济变动与社会思潮,对现代中国的政治运动与思想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正>近代以来,外国少儿歌曲在中国大规模的流行有两次,一次是20世纪初外国儿歌曲调大量进入国内,以此时兴起的学堂乐歌为代表。学堂乐歌,指清末民初我国新式学校所开设的音乐课和课本中所教唱的歌曲。另一次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大量外国少儿歌曲涌入国门。这两次外国少儿歌曲的流行都对音乐创作、少儿心理、社会文化思潮产生了重要影响。学堂乐歌是中国近代新音乐的开端。它产生之时,正是内忧外患之际,梁启超说:"盖欲改造国民之品质,则诗歌音乐为精神教育之一要件。"受当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社会文化思  相似文献   

6.
与旧“中华理性”不同的新中华理性主义,是自觉地扎根于中华化、自觉地为中华服务、自觉地以中华或中国的眼睛看待世界的中华性,与以民主精神、人精神、科学精神、开放精神为重要组成部分的新理性主义相结合的产物。其中的民主精神、人精神、科学精神、开放精神是相互联系而又与理性相通的。新中华理性主义的勃兴,有助于削弱、清除旧“中华理性”的负面作用、影响,有助于解决我国面对的失序、失衡、失范现象,并能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整个社会的发展。因此,应该加强关于新中华理性主义的研究,促进新中华理性主义的勃兴。  相似文献   

7.
目前学界对梁启超文化立场的研究较侧重其对西方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的引介倡导方面,而梁氏在西学冲击中学背景下所持的整体文化立场,尚待进一步剖析。从"格致"到"科学"再到"科学方法",其对西学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他以西学为参照,时时批评中学科学精神的匮乏,又时刻注意挖掘、浚发传统学术尤其是乾嘉学派中的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在全盘西化的过激思潮下,与新文化运动领袖的单一批判态度不同,他以更为理智的态度辨析中学之良莠,显示了必要的文化自信,对全盘西化思潮作了重要的反思和纠正。其学术研究的文化立场在西学与中学之间,此立场对"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这一论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随着“20世纪中国文学”文学史整体观的确立及现代思想文化学术资源研究的深入,胡风文艺思想烛照出丰富的现代性内质.本文旨在通过对文学史的背景梳理,还原胡风文艺思想在中国现代文化语境中生成的特定的问题情境和精神诉求,描述出胡风对五四启蒙主义战斗传统的坚执与捍卫、深切的认同与现代自觉.  相似文献   

9.
20世纪初,经过对辛亥革命失败的反思,接受了西方新思潮影响的中国知识分子,眼见旧文化、旧思想对民族意识觉醒的阻碍,纷纷投入到思想启蒙的运动中。这一运动与当时文化、历史条件相结合,便形成了具有伟大意义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新青年》是适应这一启蒙运动要求而诞生的一个重要刊物。《新青年》同仁们致力于介绍新思想。于是,在一阵准备之后,便有了1918年6月15日出版的《新青年·易卜生专号)}。该专号评介了19世纪后期革新思想的代表之一、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的《娜拉》(又名《玩偶之家》)、《国民之敌》等著名剧作,从此将…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城市的概念与功能也相继得到完善和发展。一般来说,现代的城市,是指一个以人为主体,以空间和环境利用为基础,以聚集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为特点,以人类社会进步为目的的一个集约人口、集约经济、集约科学文化的空间地域系统。  相似文献   

11.
消隐与重构:作为一种人类文明指向的家族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族文化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重要的价值标尺,而"家族"作为人类一种最基本的文化心理情结和精神价值指认也从来就存在于人类的观念形态中.尽管在东、西方文明中家族文化有着不同的实践形态和价值认证,但家族文化自始至终"存在着"其本身就是一种人类历史的真理性叙事.20世纪以来家族文化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出现了总体性复兴和阶段性消隐两者并存的状态;而现代西方社会的历史文化语境中,家族文化则表现出"寄生性再生长"于现代西方民主政治体制和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形态上.  相似文献   

12.
杨义 《东方文化》2000,(3):11-16
20世纪中国学研究。基本上实现了学术形态由古典到现代的历史性转型。这是由于借鉴了欧美、日本的近代学科体制和“实证思辩”方法的结果。面对新世纪的中国学学术我们需要思考三个问题:①全面深入地总结20世纪学经验;②气魄宏大地拓展21世纪学术空间;③创立具有大国风范和充分现代意识的中国学学术体系。三相辅相成.在基础、主体和核心上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13.
文化作为一种有机体,有其发生、发展、繁荣、消亡的过程。文化既要面对自身矛盾引发危机的同时,也要处理与其他文化有机体交流受到;中击导致的危机。西方社会的发展,伴随“文艺复兴”以后理性主义文化模式的确立,文化危机亦同时孕育。发展到技术理性主义时,危机凸现。技术异化,环境破坏,人的主体性不断消解,  相似文献   

14.
海派戏剧是近代艺术文化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现象.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社会大变动时期,传统戏剧超越了固有的民族戏剧的范围,大量吸纳了西方文化成分,由此而引起剧艺结构和演剧形态的变异与发展,因其发韧于上海,人称海派戏剧.海派戏剧的基本精神是戏剧文化的开放、综合与创新,其实质是传统戏剧的近代化.  相似文献   

15.
理性思维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的认知由低级走向高级.在西方,古希腊的柏拉图已明确提出了理性的概念.在近代启蒙运动中,独立思考的理性主义成为西欧社会的主要思潮. 有人认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仅限于道德说教,缺乏理性思维,其实不然.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确注重道德伦理实践,但同时也不乏理性思维.其中,以"道"为核心的老子思想极具思辨性色...  相似文献   

16.
体育文化及其价值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体育文化是一种从属于社会文化和体育活动的文化,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通过劳动和游戏、教育以及合理的竞争方式等逐步地形成的.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决定了中西方体育文化与价值的巨大差别,决定了两种体育的不同发展方向.现代奥林匹克运动表征的现代体育文化,本质精神在于鲜明的创造性.要求人们不断进取、不断创新.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对现代体育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和合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国传统价值系统的核心。在思考中国现代价值观问题的时候。不仅考虑价值观的现状,也考虑中国人需要什么样的价值观或价值系统作为支撑,更考虑中国文化对世界的贡献,特别是价值观或价值系统方面的贡献,那么和合的重要性及其地位将更加突出。因此,传统和合思想需要承接,更需要发展与突破。 一、传统和合思想的现代承接与突破 中国文化在近现代受到全面的冲击,传统的和合精神在总体上也曾被遗忘、曲解与否定。但是,和合精神作为中国文化的普遍性原理和最高的价值原则,是不会被湮没的。因而,在20世纪…  相似文献   

18.
"暴力美学"电影的盛行有着复杂的时代背景。后工业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使得物质财富越来越充沛,我们迎来大众消费时代。伴随而来的是思想领域出现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思潮。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既符合文化消费需要,又富有后现代主义反叛精神的"暴力美学"电影,才能作为一种典型的媚俗艺术在短短的20年间席卷全球。  相似文献   

19.
走进美国杂志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朔 《文化市场》2002,(3):55-55
20世纪美国发育出全世界最发达的杂志工业,涌现出一批享有世界性声誉的知名杂志。同时,阅读杂志成为人们的一种固定和亲密的精神生活方式.杂志成为记载社会文化变迁同时又推动社会文化变迁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20.
经历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以及政治、经济、社会、人文思想及精神面貌的巨变,人类思想境界已提升,人类眼界已扩大,人类的共识已产生。全世界有识之土已窥悉固有的东西方的文明及宗教哲学、人文思维与社会组织各有优劣点。人类已深知危害世界和平、社会进步以及经济、政治、文化、道德、精神发展等问题症结之所在。如今,即将迈入21世纪的崭新时代,人类文明应有新的取向。它应去除人类文化中各种破坏世界和平、社会稳定与人类生存的不良因素,撷取各国对全人类、世界和平与进步有利的思想文化,加以研究、发展。冀以保证人类世界在新世纪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