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0 毫秒
1.
王桂玲 《班主任》2006,(11):16-16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里,我喜欢漫步于学生中间.时间长了,我发现一种奇妙的"脚步效应",即我的脚步经常停留的地点附近的学生,上课精神饱满,学习劲头十足;而我不经常或很少"光顾"的学生,精神状态就不太令人满意.为什么呢?为了搞清答案,我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通过调查,我终于明白:教师的脚步停留在某个学生身旁,就意味着教师对他的关心,这个学生的学习愿望就能得到激发,进而推动他的学习.这么简单的一个道理,我怎么就没有想到呢?我应该把脚步"管"起来,有意识地停一停,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老师的关爱.  相似文献   

2.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里,我喜欢漫步于学生中间.时间长了,我发现一种奇妙的"脚步效应",即我的脚步经常停留的地点附近的学生,上课精神饱满,学习劲头十足;而我不经常或很少"光顾"的学生,精神状态就不太令人满意.为什么呢?为了搞清答案,我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通过调查,我终于明白:教师的脚步停留在某个学生身旁,就意味着教师对他的关心,这个学生的学习愿望就能得到激发,进而推动他的学习.这么简单的一个道理,我怎么就没有想到呢?我应该把脚步"管"起来,有意识地停一停,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老师的关爱.  相似文献   

3.
我校启动的师生"书信交流"活动,取得了改善师生关系的最佳教育效果. 上学期末,学校别出心裁,布置了一项特殊寒假作业:给自己的每位老师写一封信.学期伊始,我收到了厚厚的三叠.品读着一行行或工整或流畅的文字,聆听学生的心声,触摸他们的心跳,我只有用我零星的思考来表达我的感动.  相似文献   

4.
江腊喜 《班主任》2006,(4):16-17
批评是班主任管理学生的手段之一.但是,如果使用不当或过分使用,既不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也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并且,一旦学生对批评感到"麻木"了,教育者也就"黔驴技穷"了.那么,教育学生可否不用批评的手段呢?为了探讨这一问题,在班级管理中,我尝试开展了"无批评月"活动.  相似文献   

5.
2008年教师节,我收到一封署名为stone的信.stone是我一个高三刚毕业的学生.信中除了祝福外,她写到"…"您一定猜不到,我第一次看到您改完作业本时感动得泪流满面,您记得吗?当时您在每位同学作业后都写了一段或长或短的批语.  相似文献   

6.
曾执教<最后一课>(现编入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学生质疑文中第5自然段"他看见我在广场上跑过"一句中的介词翻译得不当,应将"在"改为"从"或将"过"改为"着",我斟酌了一番,觉得学生言之有理,遂给予了肯定.  相似文献   

7.
又一年的学期末到了,班主任忙着给学生写评语,而我也要求学生给我写"评语"——给老师的一封信。我觉得让学生给老师评价或说  相似文献   

8.
课堂上,我正在板书"山清水秀"一词,一位学生指出我把"清"写错了,他认为应是"山青水秀".其实,许多学生甚至有些老师觉得"青"是一种颜色,常用来表现山的草木繁茂、郁郁葱葱,如"青山绿水",而"清"常用来描述液体或气体纯净而没有混杂的东西(跟"浊"相对),所以认为"山青水秀"是对的.  相似文献   

9.
每周一节的"星星之语"(即在班内读报交流或朗读自己的日记)又开始了.为了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锻炼,能敢于面向大家大声、自信地发言,我要求学生轮着给大家读<小星星报>上的文章或读自己写的小日记.今天轮到小梁朗读了.小梁平时特别胆小,上课不愿意发言,这正是"逼"他锻炼的好机会.  相似文献   

10.
一篇文章就像一棵树,深沉的主题或情感,像树的根;起伏或流畅的行文,像树的干;优美或洗练的语言,像树的枝叶.于是,我尝试引导学生像认识一棵树一样来学习阅读一篇文章,教学生一种读书的方法--树型阅读.下面是我用"板块式思路"教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上册<背影>的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11.
依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作文评讲重在"升格引路".我将作文升格分为三个层次:学生小组升格,教师下水升格,同题拓展升格.最近一次练习作文,题目是"____之桥",学生普遍扣题不紧.有一个同学写"沟通之桥",通篇叙述自己的苦恼,最后一句才点了一下"希望架起一座沟通之桥".文章内容游离于文题之外,是乱贴标签式作文.讲评课上,我确定的训练点为"扣题"升格,让学生在作文互改小组内先展开讨论,确定详写情节,然后再动笔进行"局部点题"练习,要求学生围绕"直接点题"或"暗示点题"的方法给自己的作文进行点题升格.  相似文献   

12.
别样学生     
中国有"龙生九子,各各不同"的说法,更何况一个班级五十几个学生,当然是各有各的禀性了.这些孩子有的乖巧,有的调皮,有的文静,有的闹腾.但班上有一名叫小丁(化名)的学生,却让我无法用"乖巧"或"调皮"这样的字眼来形容.他是一个特别的学生,若老师的课上得精彩,有丰富的知识,上至天文下至地理都能与他交流,他就佩服你,服从你的管教,否则,他准给你捣乱,甚至让你难堪.记得我刚接这个班时,小丁就让我大大的难堪了一回.  相似文献   

13.
正新课程理念中,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难免要对学生的过错或失误进行"批评"."批评"虽然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种手段,但也要注意批评的方式,批评也要讲究"艺术性".艺术性的"批评",往往直接决定"批评"的效果.有一天物理课上,郑灵杰同学故意哗众取宠做怪样,惹得班上同学哄堂大笑.课后我找到他,"谁叫你昨天冤枉我呀?"他一开口,吓我一跳.此时我才回想起昨天物理课的情形——  相似文献   

14.
静待花开     
"慢养孩子"是我国台湾著名成功学大师黑幼龙先生的家教心得,他说:"养孩子就像种花,要耐心等待花开."身为人民教师,我认为这句话在我的工作中也同样受用.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陪伴一届又一届学生度过了他们人生中最重要的六年.刚入校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受过不同的学前教育且性格迥异,这些客观因素直接影响着他们后期的在校学习.对于小学学习生活,绝大部分孩子都能慢慢适应.但也有些比较特殊的学生,他们或张扬,或内敛,需要教师对其投入更多的关注和爱心.如果你减少了礼物和对他的关注,他一定会用一种比较独特的方式告诉你他的存在.  相似文献   

15.
每周,利用课外时间组织学生举行"学习方法恳谈会"很有效果.一、组织.每次恳谈会,最好确立一个专题.专题下可分小话题.如高三册有五篇散文,可确立专题是:我是怎样阅读散文的?小话题当然更多,如:我钻研字词的方法;我琢磨文章构思的方法;我的读写结合法等等.这些话题或由教师设计,或由学生提供.每题写在一张纸条上,或让学生抽答回答,或让学生主动选题谈论.时间:一小时左右.二、立体交流的结构形式.一是师与生之间的交流.教师发现学生兴趣不浓时,就主动地谈谈自己的方法,介绍自己是怎样学习这些文章的.教师的发言常常是引爆剂,一旦点燃,学生就群情激昂,争相发言.当学生谈论自己的某一方法时,教师随时赞扬,指出自己听到后所受到的启发,这对学生的情绪有很大的鼓舞力量.  相似文献   

16.
作为教师的我曾为这份高尚的职业骄傲过,也曾为能否胜任这份工作而惴惴不安过.在与许多学生的交谈中不止一次的听到"某某老师偏心"的说法,尽管谈论的是另外的老师,但学生的评价及"刻骨铭心"的表情还是令我感触颇深.作为老师,真的有偏袒一方、仇视一方的职业习惯或行业规则吗?为此,我以征求意见的形式了解一下学生对我的看法. "五一"假期前的最后一节课,同学们怀着对几天假期生活的极大憧憬,在高效、有序、亢奋、热情的氛围中迎来了下课铃声,同学们的喜悦、兴奋之情溢于言表,没等我说下课,有些学生已把手中的笔放进了文具盒.  相似文献   

17.
在数学教学中常常听到学生反映"听懂了课,但做不出题".这种现象在我们农村中学还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而我们的教师往往把这归结为学生没有真正听懂课,是"似懂非懂"或"不懂装懂",因此就必然做不出习题.对于这个结论我有不同的认识.根据我自己的数学教学的实践,以及多年来对一些学  相似文献   

18.
一、问题的提出推进"活动单"导学模式以来,每周我都会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定,同时我还要求学生结合自身的学习体会,写一段"真情告白",把自己在一周学习生活中的收获和疑惑写在纸上,跟老师或同学交流.  相似文献   

19.
[案例背景] 目前,在初中劳动与技术教学中,老师们大都采用"项目教学法",即以"项目"的作品生成为目标,进行教学环节的设计并实施教学.但在学生个体或小组完成"作品"后,如何去评价学生的作品,如何给作品评分,则被大部分老师所忽略或简化了.重制作过程,轻作品评价,是目前初中劳动与技术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我在教学中很重视学生的作品评价,常常在作品完成后,用一课时进行"作品评价",以鼓励学生,激发学生们的创造性.在2012年5月,我开设了一节市初中劳技公开课,所选课题为《纸桥模设计与制作——作品评价》,磨课的过程不仅让我对评价课有了更多思考,也有了新的认识.以往的重过程、轻评价的教学模式,其实是我们自己放弃了肯定学生的机会、对教学目标的升华的机会.  相似文献   

20.
正一、什么是"我的课堂我做主""我的课堂我做主"就是在课堂教学中真正由学生当家作主,由学生备课、由学生在讲台上组织教学活动,老师在下面与其他学生一起听课,当学生出现不能解决的问题或需要做补充解释时,老师以听课学生身份给予提示或说明的教学形式.该课堂教学模式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真正在自己探索中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给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和表现自我的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