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晏伶 《广西档案》2003,(4):42-44
一、过去:生动有趣,意义深远的历史(一)缩微技术发展的历史阶段 缩微技术是摄影技术的一个分支。早在2000多年以前,我国“墨经”中就有关于影像与光的关系、小孔成像等问题的论述,也许这是世界上关于光学成像最早的字记录。缩微技术起源于欧洲,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究其产生、发展的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萌芽阶段、探索阶段、开发利用阶段、成熟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2.
身份认同是当代人文、社会、政治领域里的一个重要议题。由于其建构必须使用一套共享的符号系统,因此大众传媒与身份认同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而影像凭借其可及性与仿真性在身份认同的建构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影像空间为人们的各种身份认同提供了想象性资源。但是认同建构并非一个单向的过程,受众对媒介所提供的可能性将进行不同的选择以完成自我的建构。  相似文献   

3.
两岸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由于民进党再次上台而波澜不断。新媒体为两岸青年提供了一个虚拟交往平台。这个平台是杂音不断的现实交往的有益补充,但也存在交往理性不足等问题。随着影像传输技术的不断升级,影像符号逐步成为新媒体交往的主流符号。两岸新媒体空间正在形成一个众声喧嚣的影像公共领域。在这里,两岸艺人借助影像符号影响两岸青年,两岸青年使用影像符号表达诉求。影像公共领域内的话语,融合进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元素,是一种多模态话语。影像多模话语是两岸青年交往的创新话语,有助于重建两岸青年的交往理性。新时期,我们应该加强两岸青年影像文化交往,建构影像公共领域多模话语,增进两岸青年的文化认同和社会认同。  相似文献   

4.
苏米尔 《现代传播》2022,(6):158-164
媒介融合正在呈现出“全程”“全息”“全员”“全效”的趋势。“全息”的一个重要表征即VR(虚拟现实)影像的虚拟时空重塑。VR影像的媒介语言具有交互性、镜语性以及VR影像独有的复眼性。其中,VR影像交互性分为“初级—中级—高级”的不同“梯度”,具体表现为视觉交互、听觉交互与躯体交互。VR影像镜语性呈现出典型的“共时化”特征,并由“共时性镜头”衍化出“共时性景深”与“共时性蒙太奇”。VR影像的复眼性体现了VR体验者作为主体的物理中心感与心理中心感,VR影像创作者通过空间位移、角色行动、镜头运动、自主运动的多重举措强化了主体的复眼性。此三种媒介语言特性相辅相成,生成“VR影像全息融合坐标系”。这一坐标系是媒介融合全息化进程中的一方景观,也是一座“驿站”。  相似文献   

5.
“我在拍照,同时我也在捕捉这个城市的灵魂”,这是摄影记者维加(Weegee)谈及自己摄影作品时发出的感慨,这是一个非常与众不同的摄影师,他为都市小报拍摄照片,却对自己的工作非常自豪,甚至显得十分骄傲,“我所拍摄的是这个动乱时代最经典的影像,那些报社穷尽一切手段无法得到这些照片,他们只能来找我。”  相似文献   

6.
各种迹象表明,数码印刷影像市场正在经历着急速扩张的发展阶段,对于商业印刷企业而言,这将是一个影响深远、史无前例的商业机会。  相似文献   

7.
文化认同和情感认知是城市品牌形象塑造中的两个核心概念,而城市宣传片、城市纪录片、城市微电影等影像化传播方式能够在不同维度、不同层面构建起不同的情感认知和文化认同,为城市品牌形象的塑造提供有力支撑。如何通过影像化传播构建城市品牌的文化认同并提升情感认知,是本文探讨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8.
试论我国传媒的幼稚产业政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尽管我国传媒业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但是至今仍可称作“幼稚产业(Infant industry)”。如果说发达国家的传媒业进入了壮年期或老年期的话.我国传媒业则尚处于婴儿时期。“婴儿”怎能与“成年人”平等竞争?幼稚产业难以与外国的成熟产业竞争,明显需要保护,这是发展中国家以及许多经济学家的共同认识。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  相似文献   

9.
如果一个社会里的“媒介再现”完全不能反映这个社会的文化 ,会引起很大的文化认同危机。这篇文章以加拿大安大略省为个案 ,用历史社会学的角度 ,研究外来“媒体再现”如何激发加拿大对文化认同的关注 ,并掀起一场传媒教育运动 ,在学校设立传媒教育课 ,教导学生解读“媒体再现” ,提高他们的本土文化意识。本文发现传播科技愈发达 ,“媒体再现”与文化认同的矛盾就愈激烈 ,而推广传媒教育是缓解文化认同危机的一个有建设性的方案。  相似文献   

10.
文献遗产往往被视为文化认同的重要标志。档案文献遗产是文献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价值认同在档案文献遗产上的表现是多次价值化的过程,既体现在遗产界定阶段也体现在后“申遗”阶段。后“申遗”时代,档案文献遗产在面向受众传播时面临文化认同困境。为增强受众文化认同,引入叙事学,在论证“叙事增强档案文献遗产受众文化认同”命题科学性与可行性的基础上,提出后“申遗”时代档案文献遗产价值化的主要方向,进一步从阐释与展示两个维度构建档案文献遗产的叙事策略。阐释维度,主要在故事与话语层面探讨上下文应用的当代叙事构建;展示维度,主要从用户与媒介方面探讨可视化驱动的数字叙事构建。  相似文献   

11.
2002年9月3日《燕赵都市报》转登新华社发的一幅新闻图片,内容是一个仅7个月大的婴儿(自重7.7千克)双脚夹住其父颈部,身体倒悬,双手提起了9.8千克的重物,且持续时间达11秒45。目前,该结果已准备申报吉尼斯纪录。笔者看到这一消息感觉很不是滋味,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其一,让婴儿表演倒挂提物的做法不可取,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有损婴儿身心健康。一些“好事之人”搞这种表演有哗众取宠之嫌,同时不排除借此炒作,  相似文献   

12.
勇敢地承担起文化建设的重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麦克尔·珀特(M.Porter)在《各国的竞争优势》(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1990)一文中,把经济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要素驱动阶段”,发展的主要动力来自廉价的资源,如劳动力、土地、矿产等。第二阶段为“投资驱动阶段”,这是以大规模投资和巨大规模经济生产为主的发展阶段。第三阶段为“创新驱动阶段”,这是以技术创新和新技术带来的利润为特征的发展阶段。第四阶段为“财富驱动阶段”又称“衰弱的阶段”。在这一阶段,由于人们对个性的全面发展以及非生产性活动(艺术,体育、音乐、保健、旅游,等等)的需求大大增加,所带来的生产性投资和生产活动的衰退及以前积累的国民财富的消耗,成为其最基本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新闻摄影界这两年广泛的提到一个新兴词——流媒体。它指把动态影像,静态影像,声音及图表等结合在一起,在网上展示的一种影像方式。在新媒体时代到来之际,传统纸媒新闻摄影如何利用新媒体方式打开新的战场,积极的转型或许是一条必经之路。而由单纯的图片向更为多元化的"流媒体"报道方式发展则是抢占新一轮新闻摄影革命的滩头。探索阶段的道路并不好走但却必须要走,纸媒视觉部门如何迈出并走好这一步,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4.
姚争  朱晓军 《现代传播》2004,(5):123-125
自 2 0 0 2年起 ,DV影像作为一个新生事物 ,虽然没有形成具有明确主题的一种运动 ,但的确已构成一种不容忽视的“现象” ,由此引发了一轮又一轮“命名”的焦虑和冲动 :“新世代”与“新生代”这样的称呼代表了主流媒体对它的认知 ;“个人影像”、“独立影像”、“第三类影像” (有别于“政治影像”与“商业影像”)等等不一而足的冠名 ,则体现了DV人自己或DV爱好者们对它的定位。在这些命名的纷争背后 ,是对DV影像崛起的意义存在着不同的判断。尽管这些判断大多带有相当程度上的感性化、情绪化与率性而为的色彩。我们试图从传播学与美学…  相似文献   

15.
“政治认同,是指一个人感觉他属于什么政治单位(国家、民族、城镇、区域)、地理区域和团体,在某些重要的主观意识上,此是他自己的社会认同的一部分,特别地,这些认同包括那些他感觉要强烈效忠、尽义务或责任的单位和团体.”①青年的政治认同表征了青年对政治组织的合法性认同以及对政治单位的归宿感和忠诚度.国际政治环境和媒介环境的变化增加了青年政治认同的变量因素和诸多危机.  相似文献   

16.
成长的期盼     
辰目 《传媒》2007,(4):1-1
编辑部的同志准备分三个阶段号脉中国报纸(实际上是报业)的数字化进程.他们意识到关于数字化已有太多议论,着力点应更多地集中在执行力问题上.这可以看作是他们如此这般的一种努力吧!《京华时报》的吴海民社长则认为:中国的报业网站实际上走过了三个阶段:初创稚嫩、如待哺婴儿,作用属配角身份的笫一阶段;传播力明显增强,经济力崭露头角的第二阶段,亦称青年阶段;内容上开始唱主角,访问量和广告量直线上升的第三阶段.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过去50年间关于雷锋题材的主要影像作品(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电视纪实影像作品)进行关注、梳理和分析,旨在探讨雷锋本人和雷锋精神在大众影像传播中所表现出的变化.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宣传思维主导下的“先进典型”到90年代逐步通过影像纪实转变为“鲜活面容”,雷锋的形象也经历着一个由“被塑造”转化为“被还原”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观念不断趋向理性,纪实影像传播有助于提升媒介的公信力,同时也有助于在中国社会转型中培育出平实而良性的公民精神.  相似文献   

18.
孙朝阳 《青年记者》2017,(21):82-83
香港因其特殊的政治文化因素和地理便利条件,成为华语电影产业发展的重要地域.正所谓“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香港电影”,其巨大的影响力不单单是惊人的电影产量,还有丰富的影片类型和高超的艺术造诣.在这其中,卧底片是香港电影导演最热衷拍摄的影片类型之一. 2002年上映的《无间道》是优秀卧底片的代表,它既叫好又叫座,又经过马丁斯科塞斯的再创作(《无间道风云》)扬威奥斯卡,并引发了之后一系列的卧底片创作.本文从身份认同、场面设计和细节设置、留白空间这三个方面,分析电影《无间道》的影像风格.  相似文献   

19.
韩淑举(以下简称韩):黄老,您好!谢谢您能接受我们的采访。采访前我查阅了不少您的材料,但是关于您的中小学阶段却资料很少。这一阶段是人生中学习的关键时期,您能否给我们介绍一下您这一时期的生活和学习情况。黄宗忠教授(以下简称黄):中小学阶段是人生的青少年阶段,是打基础的阶段,对一个人来说是一生难忘的时期。然而由于每个人在青少年时期所处  相似文献   

20.
林礼顺 《东南传播》2014,(10):54-56
由于影像化技术具有及时性、快捷性与长久保存等特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越来越倾向于运用影像化表述的方式。就其具体操作内容来看,影像化表述有三种方式,分别是前期准备、中期拍摄和后期制作,这三种方式互不可分。经由影视媒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象征符号与意义体系的影视化表达,中国人的文化认同与族群身份得以强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