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丁俊霞 《新闻世界》2010,(11):54-55
广播电视报作为周报,无法在新闻时效性上多做文章,因此深度报道在地方城市广播电视报被广泛应用。在报业竞争中,如果广电报在深度报道上把握好精选题材、注重策划、创新写作这几个方面,那么深度报道将成为提升传媒品牌,扩大社会影响力和吸引读者的有力手段。  相似文献   

2.
张莉蓉 《声屏世界》2011,(11):57-58
策划选题出新出彩 策划是地方广电报创新的灵魂.也是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深度报道的着眼点在于靠“深”来打动人.并让人发现新东西。这就要求前期策划工作要做精做细。对可预见的新闻.在发生之前做好准备及铺垫。一旦新闻发生,按工作预案进行报道和追踪.并预见到其发生的情景及可能出现的情况.  相似文献   

3.
贺燕 《青年记者》2006,(22):60-61
广播电视报作为周报,无法在新闻时效性上多做章,因此深度报道是广播电视报欲在媒体大战中争先的制胜法宝。近几年来,潍坊广播电视报虽经几次改版,但是一直立足于把深度报道作为自己的强项来抓。在报业竞争中,如果把握住了“新”、“活”、“变”、“近”、“准”这五个准星,那么深度报道这枚利器将无坚不摧,无往不利。  相似文献   

4.
“电视报,吃频道。”这样的说法虽然包含了调侃、讥讽的意味,但也从一个角度反映出读者对广播电视报靠“计划经济”的“盘子”吃饭,缺少竞争中的危机意识的评价。抛开这种说法讥讽的成份不谈,我  相似文献   

5.
景晓明 《新闻窗》2005,(3):34-35
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平面媒体市场竞争愈演愈烈,曾经是“皇帝女儿不愁嫁”的广播电视报逐年衰退成了“嫁不出去的大龄女”,报纸发展的硬指标——发行量、广告额大幅下降,报纸的社会影响力萎缩,读者忠诚度、美誉度急剧下滑。广播电视报的生存价值问题成了全国同行们思考的头等大事。  相似文献   

6.
第一,在深挖中创新。广电报没有必要去抢载日报晚报的时政新闻,因为在时效性方面你不如人家,所以应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周刊的优势,在深挖中创新自己的新闻特色.去做足新闻背后的文章。做更深层次的报道和评论等。当然,所做的新闻应是关注民生、服务视听类的。  相似文献   

7.
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可以说是我国电视报行业的鼎盛时期,当时《中国电视报》期发行量达到300多万份,省级广电报在几十万份至上百万左右,而地市级的广电报,很多也在10万份以上。但近年来,由于受到网络媒体、移动媒体等新对手的挑战,虽然我国的电视业仍保持着良好态势,广电报却风光不再,许多报纸纷纷步入低谷。  相似文献   

8.
谭军波 《今传媒》2007,(9):35-36
广电报即广播电视报,这是中国报业一支独特的力量.省级广电报多创办于上世纪50年代,文革停刊,改革开放后大量复刊.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初,一批地级市的电视报纷纷亮相,形成一个发展的高峰期.数据显示,上世纪90年代中期,全国共有广电报270家,发行量高达4200多万份.其中,省级广电报半数超过100万份.广电报一般由各地广播电视局主办,以刊登电视节目为主打内容,曾经为电视台带来过可观的收益.然而,自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广电报普遍遇到危机.如今,全国广电报约有340家,发行10万份以上的为数不多,20万份以上的更是凤毛麟角.分析探讨他们的发展过程,关注他们的无奈痛苦及变革走向绝对有价值.  相似文献   

9.
《传媒》2014,(22)
正广电报是由各地广播影视局、集团、电视台、电台主办的围绕宣传广播影视节目为主体的纸质媒体,是我国广播影视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报业的一支重要力量。根据中国广播电影电视报刊协会的不完全统计,目前,分布在我国中央、省、地(市)三级并具有国家正式报刊出版物出版许可证的广播影视类报纸有近300家。在广播影视业迅猛发展的今  相似文献   

10.
万自力 《视听界》2011,(1):111-112
近年来,在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冲击下,受众的信息需求、阅读习惯、审美方式等有了变化。处于转型探索期的城市广电报,办报风格、读者结构、广告结构,都在随机应变。需要区别对待的是,内容架构和文字风格,报纸可随市场随时做出调整;而编辑方针,经过大量调研和讨论确定后,应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稳定。新媒体时代,走城市生活周报路线的城市广电报的内容特色,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1.
12.
陈菊萍 《声屏世界》2004,(11):33-33
发行工作是实现报纸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的直接途径.也就是说“发行是报纸的生命线”。报纸发行面对的是读者市场.是支持广告市场的基础.是报业产品销售的终端。因此,办报人应将发行工作上升到关系报纸存亡的高度来重视。整合发行资源,调整发行结构,使报纸的发行更适应市场的需求.是广电报目前营销的迫切需要。笔者认为,做好发行工作有如下三招:  相似文献   

13.
广播电视报栏目不宜过多。栏目大多了,就不能保证每个栏目都能经常有见报的机会,有的栏目必然会隔了很长时间才露脸,起不到设栏的作用,而且栏目太多,必然给人杂乱之感,使应该受到重视的栏目不能有效突出,也就违背了设栏的本意。此外,版面上充满了专栏,栏外的文章就上得少了,版面就会显得呆板单调,缺乏生气,老是一幅生硬面孔。所以每次的版面至少应有一半的篇幅刊发栏外文章,这样,报纸的版面才能做到丰富多彩,灵活多变,不拘一格,杂而有章。栏目应创名牌。《九江广播电视报》一直在努力创办名牌栏目,尤其是在评论性栏目上狠…  相似文献   

14.
阿丙 《新闻天地》2002,(6):19-20
一、现实呼唤新编排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讲,广播电视报是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伴生物。这个与广播、电视相伴随的新媒体的兴起、发展,得益于电视节目的日益丰富和电视频道的增多,更得益于电视节目预告表的特殊作用。所以至今还有许多人认为广播电视报是节目报。尽管这种认识存在偏颇,但还是说明了广播电视报和节目预告表的关系。事实也是如此,广播电视报人一直视节目预告表为广播电视报赖以生存的命根子。但是,广播电视报的节目预告表的编排方式却是几十年一贯制,以电视台为单位,以播出时间和电视节目先后为顺序。这种编排方式在电视频道少、电视节目不车富,观众选择空间不大的时期是可行的,但是随着电视频道越来越多,电视节目越来越丰富,观众选择  相似文献   

15.
宋玉冰 《视听界》2010,(1):111-112
近年来,作为窄众化专业报的城市广电报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发行萎缩,广告下滑,报纸品牌认知度大幅下降。创新品牌,重塑形象,成为重振城市广电报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16.
《广播电视报》作为家庭生活类报纸,应该是读者了解时事、丰富知识、指导人生、预告节目、引导消费的首选媒体。作为一种报纸,其中的新闻事实类报道是必不可缺的内容之一,但是多年来因广播电视报是周报,不能满足新闻的快速、及时的时效性需求,使其读者群、发行量和知名度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因此只有扬长避短,另辟蹊径。  相似文献   

17.
广电报副刊定位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瑜 《视听界》2000,(2):25-26
近年来,广播电视报的副刊类版面发展很快,除了原有的与广播影视相关的影视类副刊外,不少广播电视报办起了诸如生活服务类、社会新闻类等多种内容的副刊版面,成为继节目表之后的第二个支撑点。广播电视报的副刊,从传统意义上来说,应该是以影视类副刊为主的。为什么现在的大多数广播电视  相似文献   

18.
由于种类性市场的萎缩、媒体竞争激烈及自身弱势等因素,作为有特定局限的非主流媒体的城市广播电视报,它的受众群体会日益减缩。因此,如何正确认识城市广播电视报的优势与局限,如何大胆而又不失审慎地调整和创新经营理念,努力构建特定商品的品牌效应,成了城市广播电视报走出困境和在未来的市场大潮中保住生存和发展空间所必需面对的问题。创新经营理念媒体经营的共性之一,是受众量带动广告收入。报纸发行量的多少,其首要条件是内容以及印刷质量等是否能赢得读者。我们有半垄断性的电视节目表资源,再辅之所发行地区读者所需要的内容和好的印刷,争取到一定的读者量,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应该是不成问题的。这里主要的问题不足坚守节目主阵地或向某类报纸(如都市报)靠拢,而是应注重经常地深入调查和监测,根据实际适时地调整所办报纸。近几年来,《淄博声屏报》多  相似文献   

19.
广播电视报的发行量在低谷徘徊的局面,已经延续多年了,往日的辉煌,已是蒙尘的历史。目前发行上尚难看到有回升的迹象,一向被行家们称之为广播电视的延伸和补充的广电报,为何在社会上遭到如此冷遇呢?是群众对广播电视的兴趣锐减,无须广电报再来延伸和补充吗?事实并非如此,群众对广播电视虽然啧有烦言,但生活中仍是最亲密的“朋友”。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电视的上星和有线电视的迅速普及,广播电视跨入了新的发展时期,频道增多,有了选择性,对广播电视的兴趣不是减弱,而是更浓厚了,这从社会拥有电视机数量的迅速增多上,也反映…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