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6 毫秒
1.
丁莹 《新闻三昧》2001,(11):28-29
解释性新闻也称分析性新闻或背景新闻,是深度报道的主要表现方式。在我国,报纸上常见的“新闻分析”、“新闻述评”、“新闻综述”、“观察与思考”、“瞭望”及“平民观察”等栏目都属于解释性新闻。对什么是解释性新闻有多种说法。综合各家意见,解释性新闻是介乎纯新闻与调查性新闻和新闻评论之  相似文献   

2.
王新 《新闻前哨》2008,(8):44-49
“可读性”是新闻吸引受众的利器.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对受众的争夺,不仅是媒体影响力的展示,也是经济效益的较量。在追求新闻“可读性”的时候,少数媒体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误读“硬新闻”和“软新闻”,倡导“新闻娱乐化、新闻艺人化”.“戏说”新闻.“色”溅新闻,制造新闻,愚弄受众,走火入魔,闯入了“新闻可读性”的误区。  相似文献   

3.
新闻姓“新”,时间上的及时、迅速、快,是新闻的生命。新闻应该充满“今天”二字,记者则是“今天”新闻的跟踪者、追逐者、报导者。“今天”的新闻,到了“明天”,就变成“昨天”的历史,回忆考证“昨天”那是历史学家的事。可是,发生在你周围的新闻每时每刻生生不息,所有新闻  相似文献   

4.
侯利强  施露 《今传媒》2006,(9):61-62
新闻故事化和娱乐化已是老生常谈,四川卫视“新闻连连看”(以下简称“连连看”)却将新闻彻底走向故事和娱乐。“连连看”在新闻竞争同质化,民生新闻和娱乐新闻崛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该栏目自称是时政新闻、民生新闻之后的“第三种新闻”,扯起“新闻连连看、看完就吃饭”的口号  相似文献   

5.
在采访与写作过程中,由于时间把握得不好,或是在当时此新闻还不适于公开发表,很容易造成一些好的新闻白白浪费。那么,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让这些“过时”的“旧闻”变成适合于当前主题的新闻呢?无数的新闻采访实践告诉我们:把“旧闻”变成“新闻”是可能的。关键是看你怎么把握住新的“新闻根据”。 “新闻根据”又叫“新闻由头”、“新闻引子”,大多为最近一段时间发生的最能吸引读者的材料。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张骏德教授、刘海贵教授所著《新闻心理学》一书中就提到了新闻根据在使“旧闻”变“新闻”中的重要性:“新闻根据寻求、…  相似文献   

6.
所谓“农家新闻”,就是报道农户家庭中出现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事件、人物或问题的新闻。研究县市报的特色,不可不研究“农家新闻”。地市县报和各级农民报都十分注重采编“农家新闻”。即使是中央、省级党报也不乏“农家新闻”的一席之地。作为最接近农户且真正能“飞八寻常农户家”的县市报,更是把“农家新闻”请为“座上宾”。“农家新闻”的特征毫无疑问,“农家新闻”应当具备新闻的共同属性,讲究新闻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7.
在“人人都是麦克风”的新媒体时代,面对因为新闻传播所引发的国家、民族、社会、个人之间的对抗与纷争等问题,全球新闻界开始反思以揭丑、记录、暴露阴暗面为导向的新闻理念与传播实践。于是,融会了“解困新闻”“公共新闻”“积极新闻”“参与新闻”“和平新闻”等理论内涵的建设性新闻概念,逐渐成为国际新闻学界的研究热点。在新闻实践方面,建设性新闻也正成为形成普遍共识的全球性新闻运动。虽然建设性新闻理论经由西方学者提出,但是此一概念背后的哲学基础与文化源流却具有浓厚的中国色彩。将建设性新闻理念置于中华文化视域下,从“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休戚与共的命运观”“中庸和谐的价值观”以及“挫锐解纷的社会观”四方面对建设性新闻的理论内涵进行解读,以探究其中的中华文化渊源。期望以此促进中国本土新闻传播理论的建构以及中西新闻理论的融通。  相似文献   

8.
“新闻策划”剖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几年来,随着“策划”理念与行为在企业经营、广告宣传、公关活动等领域的广泛运用,新闻出版界也及时探索“报道策划”、“编辑策划”、“出版策划”等运作问题,“新闻策划”概念也就应运而生。但是,这个应运而生的概念却不那么幸运,流行伊始,就引起了争论。赞成者说:“新闻策划”是“报纸的新的生长点”,“有新闻就会有新闻策划”,“有新闻竞争就会有新闻策划”;反对者说;“新闻根本就不能策划,凡是策划出来的也不能称之为新闻”,“策划性新闻只不过是披着新闻的外衣的广告和宣传”。因此,科学地认识“新闻策划”这个概念及其反映的现实内容,就是探索新闻传播领域中策划问题必须首先解决的课题。  相似文献   

9.
拍摄人物、风景照时,照相机的镜头和被拍摄景物相连成的直线与被拍摄景物的平面要取一个合适的角度,谓之摄影角度。不唯摄影如此,文字等新闻作品的采写者在挖掘和表现新闻事实时也很讲究“切入点”、“出发点”、“着眼点”,这也就是新闻采写的“角度”,简称为新闻角度。角度不好,“窈窕淑女”会被拍成“半老徐娘”,“奶油小生”会被拍成“半百老头”.新闻采写角度不好,“金光闪闪”的新闻事实会为“沙土”掩没。相反,新闻角度好了,可以小见大,收到事半功倍、滴水见太阳的奇妙效果。但凡事总有个“度”,过犹不及。如果把“新闻角度”强调过了它应有的“角度”,或者使“新闻角度”扭曲了它应在的“角度”,那就不是“新闻角  相似文献   

10.
王丽 《青年记者》2003,(9):26-26
“新闻由头”顾名思义,由者,缘故也。由头,用一句通俗的话说,就是新闻的引子,或者叫“新闻根据”、“新闻依据”。“新闻由头”是新闻的基本因素之一,是决定新闻价值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1.
倪久芳 《新闻战线》2022,(11):99-101
寻找新闻线索是新闻采访的前提和基础。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产”新闻,从节日及季节性工作中“捉”新闻,从上级宣传任务中“吃”新闻,从来信来电来访中“集”新闻,从文件资料中“掘”新闻,从新闻媒体中“借”新闻,从重大会议中“挖”新闻,从通讯员来稿中“寻”新闻,从“道听途说”中“拣”新闻,从基层调研中“跑”新闻,从突发事件及社会热点中“追”新闻,从朋友圈、网络平台中“捕”新闻,都是新闻线索采集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来,媒体微信公众号“早餐式”新闻兴起,像“新闻早班车”“新闻早点”“新闻早知道”“财经早餐”“今日热点”等,采用“新闻集装箱”的模式,对新闻进行高度“浓缩”,为读者提供简短精炼、内容丰富的“新闻快餐”.其中,时事新闻(国内、国际)是不可或缺的板块. 襄阳日报社适应读者获取新闻渠道多元化的特点,从2019年起在微信...  相似文献   

13.
新闻竞争,正从“软新闻”向“硬新闻”挺进。 如果说,当年“软新闻”的走红,补充和延伸了报纸的功能,是当时条件下新闻改革的“外围战”;那么,今年“硬新闻”的升温,则是由外延向内涵的质的飞跃,打响了新闻改革的“攻坚战”。 新闻竞争何以从“软新闻”转向“硬新闻”呢?一是“硬新闻”是读者最关心的新闻,是社会影响力最大的新闻,构成公众舆论场的兴奋中枢。二是“硬新闻”是“新闻纸”的主体部分,是新闻拼抢的主战场,显示报纸的综合新闻实力。三是“硬新闻”是机关报的强项,是正确引导舆论的重要载体。 从“软新闻”到“硬新闻”,这不是对“软新闻”的简单否定,而是一种超越。 如何强化“硬新闻”,真正使“硬新闻”在新闻竞争中成为制胜之策: 第一,大信息量,规模化供给。没有量的保证,  相似文献   

14.
陈超 《新闻记者》2002,(1):68-70
近年来 ,广告经营行为介入新闻业务的势头很猛 ,出现了大量“新闻性广告”和“广告性新闻” ,给新闻传播学和广告学理论界带来一定的混乱局面。因此 ,我们有必要对此进行研究 ,分析两者的共同点和差异点 ,以便在理论和实践中分清新闻和广告。 (本文中的“广告”是指大众媒体广告 ,而且仅指商业广告 )“新闻性广告”和“广告性新闻”是一种异化1.新闻与广告不能相容“新闻”与“广告”定义很多 ,但还没有统一的定义。目前 ,权威理论普遍认为 :新闻强调“新”、“真实客观”、“迅速传播”、“具有新闻价值” ,是“时间的易碎品” ;广告包括…  相似文献   

15.
“说新闻”又叫“聊新闻”、“侃新闻”,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的新闻播报方式。这种新的新闻播报方式先后被各地电视台、电台的新闻类节目所采用,打破了“播新闻”一统天下的局面。如湖南电视台《晚间新闻》、江苏卫视的《晚间播报》、凤凰卫视的《小莉看时事》、《时事直通车》、楚天电台的《事事关心》等。“说新闻”是  相似文献   

16.
今年是“五四”运动85周年,本文从启蒙主义视角观照和分析“前五四”、“五四”、“后五四”三个时期中国新闻传播的主流话语。认为“前五四”时期新闻传播的对象是“国民”,新闻传播的主要任务是为建立现代民族国家服务;“五四”时期新闻传播的对象变为“公民”或“公众”,主要任务是培育现代公民社会;“后五四”时期,“人民”、“大众”、“群众”成为新闻传播的主要对象,新闻传播的主要责任是动员民众投身于“抗日”、“救亡”的民族大业。“五四”时期新闻传播中“人的发现”和“立人”的启蒙使命并未完成,直至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新新闻”告诉了我们什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为“新新闻”?近年来,美国媒体流行一种“新新闻”。据留美博士、在美国从事传媒研究、最近刚刚回到国内的现任清华大学国际传媒研究中心研究员史安斌介绍,美国新闻学者定义,“新新闻”是“一种速配的混合物,符合当今全球化的要求”。“新新闻”受到好莱坞电影和电视的影响。“新新闻”的概念实际上将流行文化和趣闻轶事放在一起,将小报式的电视节目、有线电视和家庭录像结合起来。它的主要指向是:第一,“新新闻”将新闻和娱乐结合在一起。“新新闻”的主要对像是新一代的受众,着力争取年轻人和女性的“眼球”。第二,“新新闻”比较重视地…  相似文献   

18.
“融合新闻”又称“多样化新闻”,主要指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新闻传播活动,“融合媒介”是“融合新闻”的前提与基础。广播网站具有传统媒体无可比拟的“融合新闻”优势,具体体现在媒介影响力日益增强、终端接收形式多元化等方面,“融合新闻”使新闻传播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未来广播网站只有找准自身定位,依托广播与网络的传播优势来实现“融合新闻”的差异性,不断加大新闻传播的融合力度,形成新的传播机制,广播网站“融合新闻”才能在网络媒体新闻竞争中占得先机,在“融合新闻”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好。  相似文献   

19.
杨静 《新闻传播》2024,(3):109-111
在“暖新闻”话语实践中渗透着怎样的意识形态值得深入探究,如何运用新闻采编技术完成“暖新闻”情感延伸同样值得深入思考。因此,围绕“暖新闻”受众心理的同化机制展开分析,从“对话”“提问”“回忆”三个具象化的新闻话语实践视角,论证了“暖新闻”铺垫情感基调、映射生活现实、升华故事情感的作用。建议新闻采编注重“暖新闻”的情感延伸,新闻主题既要有故事更要有温度,新闻受众既要有同感更要有思考,新闻产品既要有画面更要有力量。从而发挥“暖新闻”的话语实践作用,通过心理同化给予受众不断加温的新闻情感,为讲好中国故事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20.
杨树弘 《今传媒》2006,(7):42-43
经济新闻要解决走出“经济”说“经济”、就“经济”说“成就”、等“大路货”的“套路”,有一个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做法”——牵住“思想性”这个“牛鼻子”,这是经济新闻含金量高低、影响力大小的关节点。新闻因思想而存在!“立言”与“教化”的诉求深烙在新闻的灵魂中,就是新闻要有思想性。经济新闻的品质要核,在于它的“思想性”。“思想性”提升经济新闻的“含金量”和影响力“新闻是交通心灵的工具。”美国新闻学教授卡尔·比切的这句话,意蕴深长,延伸理解不难看出,“心灵”,不正是生产、汇聚思想的场所吗?这句话从一个角度证明了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