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年春天,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学习节目举办了人才问题广播讲座。在这个讲座基础上整理而成的《成才之路》一书,已同读者见面。这个讲座和这本书,在听众和读者中引起了较热烈的反响。讲座播出过程中,中央台收到听众来信达2,700多封。有的听众在信中说:“你们的节目硬是象吸铁石似的,将我吸引住了”;“我听了一讲又盼着听下一讲”。人才问题广播讲座为什么能吸引住听众?怎样才能把广播讲座办成“吸铁石”?作为人才问题广播讲座的编者之一,我想就这个问题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相似文献   

2.
现在的听众,分众化倾向日趋明显。就县(市、区)广播听众而言,有的是为了寻求致富信息而关注广播;有的是为了掌握政策、关心会不会出现农民负担、学生负担新动向而听广播;也有的可能会为了喜爱某个音乐节目主持人而经常打开收音机;还有的是一些干部晨练、坐小车无聊怕打磕睡而对广播情有独钟。至于哪个台哪个频率?谁的功率强,就听谁的。这不能不说是值得县级广播从业人员深思的一种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细究起来主要是我们广播节目办得没有地域特色和个性特色,“百台一面”、“千频一腔”,听谁的还不一样?县级广播新闻要形成自身的特色,…  相似文献   

3.
有位记者写了篇反映某地领导为群众办了多少件实事的稿子,引起当地群众的不满。有的群众找到报社,对记者说他写进稿子里的“实事”都是没影的事。记者听后面露不悦地问:“记者听谁的?是听你们当地党委和政府的还是听你的?”不知该记者的这番有力的反诘把那些打上门来的揭疮者镇住没有,但他的提问确实是很有“力度”的——记者到底该听谁的?这还是一个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都不小的问题。 记者听谁的?这里说的是记者在采访时听谁的,这里的“听”也不仅是视觉器官的事,还包括记者的判断和认识。这位记者所问明显有两层意思。一是听谁说,二是信谁的。  相似文献   

4.
广播特点,这在广播战线几乎是老生常谈,但又常常被人们忽视,似乎谁都明白,不屑一顾。然而,这恰恰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广播理论问题.对广播特点这一理论问题进行一番认真的研究和讨论,以提高广播工作者按广播特点办好广播的自觉性,是十分必要的. 究竟什么是广播特点?怎样表述才好?它包括哪些基本内容?我们在实践中应该怎样去适应它?过去曾有许多同志对这些问题发表过论述,也使笔者深受教益,为了达到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这里也想就上述一些问题,谈谈自己的粗浅体会.  相似文献   

5.
究竟听谁的?     
在抗击“非典”的这场殊死搏斗中,我国科学家不顾个人安危,快速反应,紧急应对,取得了 一系列进展;但是,也出现了一个问题,即有些新闻的说法不一,甚至是互相对立的,令人感到扑朔迷离,无所适从。于是,有些读者不禁发出了疑问:究竟听谁的? 比如,“非典”的“元凶”究竟是谁?有的科学家说,引起广东省部分地区非典型肺炎的病原基本可确定为衣原体,通过电镜观察发现,两份死于本次肺炎病人的尸检肺标本上有典型的衣  相似文献   

6.
中华传媒网社区的传媒学术论坛上,曾有个帖子:“如果用一句话或一个词形容广播的特性,你的答案是什么?”大家的回答是“流动”、“随时随地耳听八方”、“在车上听、走路听、去北极听、上珠峰听、上班听、做饭听、走着听、什么时候高兴什么时候听”。这就是广播的独特优势,即移动性和伴随性收听。  相似文献   

7.
本文围绕“谁在听、听什么、听下去”这一广播界老前辈提出的广播节目的“三要素”进行论述,提出:在新的媒介环境下要积极研究广播市场,解决好“谁在听”的问题,对受众进行准确的分析、清晰的定位;积极研究广播节目内容,紧紧抓住自己的节目定位,围绕中心工作,解决好听什么的问题,做到“三贴近”,服务大局,服务百姓;积极研究播音主持技巧,在掌握新闻工作规律的前提下’不断更新观念,加强基本功锻炼,注重主持播音技巧的训练,不断适应新环境新需求,解决好“听下去”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有位年轻记写了篇反映某地领导为当地群众办了多少件实事的新闻,在媒介播出后,引起了当地群众的议论和不满,有的群众还找到编辑部,对记说稿子里那些“实事”都是没影的事,就是有也是夸大其辞。年轻记听后面露不悦地问:“记听谁的?是听你们当地党政领导的还是听你的?”的确记到底该听谁的?这还是一个涉及到理论和实践的大问题。  相似文献   

9.
县级广播电视台往往因“身瘦人小”而显得“位卑力薄”,所办新闻被戏称为“党委黑板报”,记者是“新闻农民工”.长期在此环境下工作,难免滋生“平台小,难有大作为”之念,尤其是年轻记者,更觉前程渺茫.小平台究竟能否“大作为”?应当如何帮助青年记者正确看待这一平台,明确“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安心基层、苦心经营,让自己的新闻职业生涯大有作为?本文从基层台管理的角度,从新闻职业理念、新闻职业态度和新闻职业责任三方面入手,思考小平台对“大作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最”这个字儿,仿佛是我们某些记者的“专利”。如若不信,那就随便翻翻我们的报纸,看看我们的电视,听听我们的广播,诸如:“某厂生产规模最大”、“质量最好”、“产量最高”、“价格最优”、“技术力量最为雄厚”等最为动听的溢美之词,可以说是充耳塞目。但每每闻悉这最常用的词汇,总免不了心里一怔:诸多之“最”,是否真可称“最”? 有人猜,那诸多之“最”,多半是记者随心所欲之作。只要不是宣扬同一类产品,似乎很少有人去追询究竟谁家堪可称最;就是宣传同类产品,似乎也很少有人去追询谁是真“最”,谁为假“最”? 只是日前在同一家全国性的报纸上,当我看到两则宣传同类产品的报  相似文献   

11.
人们把报纸叫“新闻纸”,认为报纸是向人们传播新闻的最快的工具。其实,这完全是旧观念。自从无线电广播诞生以来,报纸这个“新闻纸”就变为“旧闻纸”了。当代,各国人民了解国内外大事,主要不是靠看报纸,而是靠看电视、听广播了,在我们国家里,电视还不普及,了解国内外大事,大多数人靠听广播,或者说大多数人首先是通过广播来了解国内外大事的。  相似文献   

12.
如何把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广播带入21世纪?如何制定广播跨世纪的发展战略?这是一个不容回避,也回避不了的严峻现实。无论作为广播界的决策层,还是广播工作者,都有责任对这个问题作出选择,以此形成共识,找到广播作为产业发展的突破口。让广播在新世纪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没有体制的改革,是一种不完善的改革”。面对“系列广播”和“人民广播”并驾齐驱的发展态势,如果  相似文献   

13.
收听新闻广播时,经常可以听到“这个厂……”、“这个队……”、“这个县……”、“这个……”的说法,使人有时听起来不大明白。从开头听这则新闻的人,知道这是说什么地方、哪个单位的事,但也不见得一遍就听得很清楚、就记住;没听到新闻开头的人,就无法知道这是在讲什么地方哪个单位的事。很多人往往是一边手里干活,一边听广播,只在新闻的开头交代什么地方、  相似文献   

14.
究竟是谁毁了圆明园?探讨这个问题未免贻笑大方。稍有点近代史常识的,或看过电影《火烧圆明园》的,都知道北京城郊这座始建于1709年的“万园之园”,毁于1860年的英法联军之手。这本是不容置疑的历史事实,可最近两位文学作者却大胆地提出了新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5.
正如报纸强调“卖点”,电视强调“视点”一样,广播也要讲究“听点”。而县级台农村节目的“听点”究竟在哪里呢?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党和国家对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这是农村听众关注的焦点。现在的农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特别关注党和国家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他们不但需要用党和国家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指导生产生活,而且也要以此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农村采访时笔者就曾看到,面对上门收取费用的村干部,农民理直气壮地说,我在广播里听到这项收费早就取消了,你们没有依据向我们收取。农民对党和国家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的密切关注由此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6.
有人预言:未来的广播,“99%是音乐,其余的是语言”。这对广播音乐业者而言,与其说是鼓舞,不如说是期盼。因为在日趋走近网络时代的今天,音乐台在节目设置和办台思路上所面临的问题,比其他系列台还有过之而无不及。新闻台可以用新闻立台,经济台有经济撑腰,交通台作交通文章,音乐台呢?就是放放音乐——最缺乏实用功能,也最没有“必听”的理由。特别是在眼下——以创收论英雄的发展阶段,这个问题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7.
《新闻战线》上的《究竟信谁的?!》专栏,颇受读者欢迎。因为读者在报刊上遇到“究竟信谁的”这一类事是常有的。《究竟信谁的?!》能为读者解惑释疑,它还能促使报刊注意审核,防止差错。这个密切联系读者的好专栏,曾一度停了,后来在  相似文献   

18.
看某地区电视台新闻节目 ,常听到刺耳的“该”字 ,什么“该县”、“该镇”、“该乡”、“该村”、“该局”、“该厂”、“该校”、“该店”……。听一些县市广播电台的新闻节目 ,也有类似情况 ,“该”字的使用频率非常高。这个该字不仅内行人士听了不舒服 ,普通听众观众听了也十分反感 ,常常责问 :““该”到何时 ?这个问题涉及到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语言特色、编辑和播音的基本要求 ,有必要说一说。先说广播新闻。广播和报纸是两种不同的传播媒介 ,前者诉诸听觉 ,后者诉诸视觉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 :“诉于耳的方法 ,和诉于目的时候是全然两样…  相似文献   

19.
姜小彬  曹坚 《视听界》2001,(4):30-30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手段和渠道越来越多。除了传统的广播、电视、报纸外,网络也走进了人们的生活。这些媒体竞争激烈,争夺受众,但它们各有各的优势,并不存在谁代替谁的问题。就广播来说,它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如传播迅速、收听方便、参与性强等等。但同时,也有它的弱势,如一瞬即逝等等,从接受状态来说也有极为不利的一面,如有时人们虽然是在听广播,却常常是“一心二用”,甚至主要是干别的事情,听广播只是附带,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处于一种“不注意”状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  相似文献   

20.
广播在纷繁复杂的舆论传播格局中如何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充分发挥广播主流媒体作用,使广播的内容优势赢得新媒体条件下的传播优势?这就要求广播人找准坐标定位,放大主流媒体强音,筑牢主流舆论矩阵,不断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本文从创新内容、以受众为核心、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和水平、重视人才培养、强化队伍建设等方面探讨了地方广播发挥主流媒体作用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