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自然第十册《空气的成分》一课时,我先做了课本上第一个观察实验,即用一个空玻璃杯罩住一支点燃的蜡烛,让学生观察现象(蜡烛慢慢熄灭),然后当我提出杯中的蜡烛为什么会慢慢熄灭时,学生却七嘴八舌,有的说空气烧完了,有的说杯中还有空气,而且争得面红耳赤。形成认识矛盾后,我接着又做了一个实验,即:将粘有蜡烛的玻璃片放在水槽中,往水槽里倒入一些染红的水,点燃蜡烛再用玻璃杯罩上,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学生观察后回答:蜡烛还是慢慢熄灭,但是红水上去了一截。当我再问他们,为什么蜡烛会慢慢熄灭?杯中的空气用完了吗?学生还是…  相似文献   

2.
小学自然课本中有很多实验看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就有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例如:四年级《热空气》一课,课文安排一个热空气上升的实验,这个实验在以前的课堂中都做过,没有一次成功。这样失败的实验,不仅影响教学时间,而且影响教学效果,最主要是打击r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课后,我对失畋的原因作了分析,共有两点:①塑料袋过小很容易被蜡烛烧燃(塑料是易燃物);②塑料袋大,又太重,升不起来,那么只有找到又大又轻的塑料袋,实验才有可能成功。于是,我在课前布置学生去搜集这种塑料袋。有一位  相似文献   

3.
1 课前演示,做好实验   小学自然课本中有很多实验看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就有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例如:四年级《热空气》一课,课文安排一个热空气上升的实验,这个实验在以前的课堂中都做过,没有一次成功。这样失败的实验,不仅影响教学时间,而且影响教学效果,最主要是打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课后,我对失败的原因作了分析,共有两点:①塑料袋过小很容易被蜡烛烧燃(塑料是易燃物);②塑料袋大,又太重,升不起来,那么只有找到又大又轻的塑料袋,实验才有可能成功。于是,我在课前布置学生去搜集这种塑料袋。有一位学生找了一个学校饮水机上包装水桶的塑料袋,这个塑料袋又大又薄又轻,这时,我按照教材的要求把实验做了一遍,成功了。当在课堂上做这个实验时,受热的塑料袋飞到了教室顶部,实验效果非常明显,学生学习兴趣一下就激发起来,很想知道是什么力量把塑料袋送上了教室顶部,为下一步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小学自然第10册《二氧化碳》一课中的第二个实验是:在烧杯里固定两根蜡烛,一高一低,点燃蜡烛按图中的方法,沿烧杯壁倾倒二氧化碳。其教学任务是让学生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并解释这种现象,由此认识二氧化碳比空气重和不支持燃烧的性质。做这个实验比较容易,实验现象也很明显,但分析解释为什么低的蜡烛先灭高的蜡烛后灭,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为解决这一难点,我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生理特点和以前的知识基础,插入了一个过渡性实验内容,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具体做法如下。a.实验准备:用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  相似文献   

5.
教材内容在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物质在变化》单元第一课时中,教材欲通过研究蜡烛的变化,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物体的变化。教材在第三个活动“燃烧蜡烛时,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中分别安排了三个探究实验:1.取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其目的在于让学生观察到烧杯内壁附  相似文献   

6.
教师引导学生亲历科学探究活动的关键是让学生在课堂中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活泼、兴奋的状态,让学生在自己的空间里去探究、合作、体验和创造。现选择几则平时积累的“教学小记”,谈谈自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一、再看《蜡烛会熄灭吗?》2000年在湖北武汉“21世纪科学教育与刘默耕思想研讨会”上,听章鼎儿老师执教《蜡烛会熄灭吗?》,顿觉耳目一新。几年来,试教教科版《科学》教材,常常想到这节课。后来又反复观看这节课教学录像,我对这节课又有了新的认识。课始,章老师设计了如下问题:1.把塑料袋打开罩在蜡烛上面,手拿开,会怎么样?2.把蜡烛放在…  相似文献   

7.
新版初二物理第十二章第一节《浮力》一课 ,在讲到“物体的浮沉”时 ,讲了 4种现象 :上浮、下沉、悬浮、漂浮 ,其中的上浮、下沉、漂浮这三种现象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能经常见到 ,但悬浮这一种现象很少见到 ,为了让学生能观察到这一现象并能理解悬浮的条件及含义 ,我在讲授这一课时 ,特此做了如下实验 :1 实验目的观察悬浮现象 ,理解悬浮的条件及含义。2 实验器材一个小刀、一小段蜡烛、漏斗一个、盛有适量的酒精和盛有适量水的瓶子各 1个。3 实验步骤3 1 用小刀将蜡烛削成一个小球 ,能装进盛有适量酒精的瓶子里 ,装入后 ,可以看到蜡烛小球…  相似文献   

8.
河北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14课的教学中,我上了一节《纸飞翼》。我首先了解学生们对纸的一些认识,让他们说说用纸可以做些什么。  相似文献   

9.
李凯 《湖北教育》2010,(4):38-40
一、教材分析《三角形三边关系》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数学》四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这个知识点属于三角形的特性,教材主要是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引入问题,然后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规律,  相似文献   

10.
小学自然课安排了大量实验。在教学中,是先向学生讲述结论,再用实验去证实好呢,还是先让学生做实验,再去分析总结出结论好呢?我的体会是后者比前者好。 在上《凸透镜》这课时(《自然》第五册),我先给同学做了三个实验:第一,把凸透镜放在离教师手指二寸左右之处,让同学透过此镜看手指,同学发现镜里的手指比实际的要大得多;第二,蜡烛的火焰透过凸镜能在纸屏上显出它的倒象;第三,把凸镜放在太阳底下,可使镜下小亮点上放的火柴、纸屑等物烧着。实验后,我向同学提出问题:以上三个实验说明凸透镜有  相似文献   

11.
《热空气》一课,为了让学生认识“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教材上设计了两个实验,实验1(纸蛇在蜡烛火焰上方会转动)、实验2(塑料袋内的空气被酒精火焰加热后,塑料袋会徐徐上升)。学生通过这两个实验的探究,虽然能研讨出热空气比冷空气轻这一结论,但对“同体积”的理解就不够充分了。教学时,如果在学生有了前两个实验的感性认识基础上,再设计下面的实验让学生探究,那将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镜子反光”是义务教育《自然》第三册《镜子》一课的一个小实验,只因反光现象看起来很简单,初次教学我忽略了指导学生进行实验的设计,结果弄得乱七八糟。第二次教学我采用了对比实验的方法,让学生了解“镜子反光”的条件,课上很生动又有趣  相似文献   

13.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可能性》(北师大版)教材中设计了一个重要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摸球活动体会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教学这一课时,我准备了5只黄球、5只白球和1只不透明的袋子。  相似文献   

14.
去年九月下旬,我在上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自然第九册《热空气》一课时,由于备课中未考虑当时本地的气候条件,盲目地带学生到室外做检验热空气性质的实验(该实验的方法及步骤是,在凳上放一只小碟,碟内倒入少量酒精,点燃酒精,将一个不漏气的大塑料袋罩在凳上,观察塑料袋的变化。过一会儿,松手,看到什么现象?而实验应该产生的现象是:塑料袋充满气膨胀变鼓,然后上升)。在引导学生实验时,学生按程序点燃酒精,再将大塑料袋罩在凳子上,一会儿,塑料袋内的空气受热膨胀,把塑料袋鼓了起来。但是当做实验的同学看到塑料袋充满气膨胀鼓起来后,…  相似文献   

15.
您好。我是一名中班幼儿教师。一次.我们班组织了一个认识各种各样袋子的主题活动。活动开始.我让幼儿自选事先准备好的各种袋子,如塑料袋、布袋等,互相操作、观察。班级里发出了各种袋子的响声。孩子们一会儿将袋子鼓满气。一会儿将袋子当作降落伞,  相似文献   

16.
我在教学《热空气》一课时,让学生把塑料袋兜开,袋口向下,在酒精灯火焰上方撑好。然后把眼看到的,手感觉到的,脑子里的疑问都描述出来。学生们都积极实验,观察了实验现象,谈了自己的认识,也提出  相似文献   

17.
我在教《我只要第三层》课时,以《空中楼阁》的故事导入新课,接着又请一位同学读课,其他同学认真听。然后就课中的问题进行提问。  相似文献   

18.
[教学内容] 《科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电和磁》。[教学目标] 1.知道磁铁的基本性质。2.能独立设计不同的实验比较两块磁块磁力的大小。3.能在实验比较的基础上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和说明。4.通过科学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师:老师今天给大家准备了两块磁铁,你们打算怎么玩? (教师出示条形磁铁和蹄形磁铁,并让学生认识) 生1:我打算比比它们俩谁吸起的东西多。生2:我打算把两块磁铁  相似文献   

19.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二节学生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用蜡烛作为光源简单易行,可以帮助学生得出凸透镜成像的基本规律,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笔者认为用蜡烛作为光源仍有以下几点不足。  相似文献   

20.
周虹 《中学理科》2006,(8):91-91
1.初中化学(上教版,下同)。上册第11页《活动与探究》中有一个实验:从蜡烛的火焰中用一根玻璃管引出一缕白烟并点燃。这个实验操作起来不容易成功,如果使用普通照明蜡烛,几乎不能点燃。在做这个实验时,我对实验进行了改进:选用一支直径大于3cm的大蜡烛(烧香用的红蜡烛最好),点燃蜡烛充分燃烧后,吹灭蜡烛,我们可以看到一缕大约宽1cm的白烟袅袅升起,这时我们在离烛蕊大约3—5cm处点燃白烟,蜡烛又被重新点燃。这样,学生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蜡烛燃烧后产生的白烟,而且通过实验知道它具有可燃性,它的主要成分是气化的石蜡,改进后的实验成功率达到1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