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诗歌除外)。郑板桥的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俗称“板桥体”。他的作品,单个字体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有人说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  相似文献   

2.
融会与创新     
吴国昌 《新读写》2009,(9):40-40
清代书画家郑板桥的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单个字体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俗称“板桥体”。有人说这种字体“不可无一,不可有二”,我想是强调其独一无二之可贵。  相似文献   

3.
【高考真题】 2009年高考语文上海卷作文试题: 写作。(70分)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诗歌除外)。 郑板桥的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俗称“板桥体”。他的作品,单个字体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有人说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  相似文献   

4.
文题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诗歌除外). 郑板桥的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俗称"板桥体".他的作品,单个字体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有人说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  相似文献   

5.
衣然 《新读写》2011,(7):54-55
背景:郑板桥的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俗称“板桥体”。他的作品,单个字体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有人说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2010上海高考题)  相似文献   

6.
板桥先生,姓郑,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康照32年(公元1693年)生,清乾隆30年(公元1765年)卒,终年73岁。他是我国清代“扬州画派”的一位杰出代表,号称“扬州八怪”中的一“怪”。他的绘画、诗词和书法,被誉为“三绝”。以下记述的,是有关板桥先生日常绘画写字作文生涯中的几件趣闻“怪”事。一板桥先生有个“怪”脾气:对于肩挑小贩、放猪牧鸭这般穷人,只要给他送一碗烧热了的狗肉,他总是作书画小幅以回敬;可是,对  相似文献   

7.
独创与多元     
王纪铨 《新读写》2009,(9):41-41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性格怪诞,才华超群。他那非隶非楷,非古非今,虽不合规范,却别有韵味的“板桥体”书法,被人称之为“不可无一,不可有二”。“不可无一,不可有二”,说的是“独创”,而不是“排他”。郑板桥的书法作品以隶书参以行楷,在我看来,这不仅是个人风格的“独创”,更是兼容并包的“多元”。而这两个方面,本身又是相辅相成、紧密关联的。  相似文献   

8.
乾隆七年(1742年),郑板桥调任山东潍县(今属潍坊市)县令。县西北有云峰山。一天,板桥到山上观赏碑刻,琢磨多时,不觉已晚,投宿乡居,主人自称“糊涂老人”,却风度儒雅、出语谦恭不俗。老人请他在砚石上题字,板桥因此写了“难得糊涂”四字,老人又在题字下方写了一段跋语:“得美石难,得顽石尤难,由美石而转入顽石更难。美于中,顽于外,藏野人之庐,不入富贵之门也。”交谈之后,板桥方知老人是一位朝廷退隐的官员,便也写了一段“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的话。“难得糊涂”的由来@张名…  相似文献   

9.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扬州兴化县人,公元1693年出生在一个破落地主家庭,乾隆元年中进士,一生经历了卖画、做官、再卖画的曲折道路,终年七十三岁,板桥撞长诗、词、书、画、篆刻。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诗、词皆别调”,书法自称“六分半书”,画兰、竹“尽脱时习”,问画山水、花鸟、鱼虫“亦非凡手所能”。当时扬州聚集着“领异标新”的画家金农、板桥等人,世称“扬州八怪”。他们推动了文人画的发展,开创了中国近、现代的画风,在中国文学史和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板桥以其“怪”和“绝”知名于世,本文将从其曼怪”的内涵和“绝”的效应两个方面予以探讨,从而勾勒出他的人格风貌与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10.
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是化无声的文字为有声语言的阅读活动,是用声音增强原作力量的手段,是一种眼、口、耳、脑并用的创造性的阅读活动。古人把朗读视为语文教学的至妙之法。办过私塾的宋代大理学家朱熹说过:“凡读书都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还说,“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朗读教学是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1.
唉,说起来还真有点怪,可怪得却不可思 议。什么呢?想听,那且听我细细道来。 我的弟弟属牛,名叫——钱烨特。看这“烨” 字,本来就红红火火,又加上个“华”字,不就更 火吗!再瞧这“特”字,说来可真特别。“特”字的 左边一个“牛”,再加上个“寺”字,读起来不是 “牛得特别”,这样一个意思吗?再给你讲一件更  相似文献   

12.
步行乐之二     
陆谷孙 《新读写》2014,(7):48-49
先允我说明:文题中加上“之二”两字,是因为2001年曾写过一篇同样的小文,收进了集子。这阵子究责“代笔”的事儿闹得很凶。有人剥丝抽茧非证他人文字之伪和人品之劣不可。笔者可不愿卷入此种是非。今日的我不能替昔目的我代笔,也是同理,所以“之二”两字非加不可。  相似文献   

13.
古人把朗读视为语文教学的至妙之法。办过私塾的宋代大理学家朱熹说过:“凡读书都要读的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还说:“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曾经说过:“文学的教育,有时声音及其重要,这声音是对生命的一种触动。文学是感性的。而不是理性的。所以,读,让学生感动,用心朗读是感受文学的一个重要方式。”可见,朗读对于语文教学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4.
梅鑫 《科技文萃》2001,(10):100-101
郑燮(1693一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作官前后居扬州卖画,后来成为“扬州画派”一员主将.他先后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由于秉性刚直,不满当局腐败,他罢官归乡,取玩世不恭而关心民瘼的“怪”“逆”行动.民间流播其轶闻颇多,为后世所传颂.  相似文献   

15.
阅 读 下 面 一 段 文 言 文 , 完 成 1-5 题 。 前 怪 石 供 ① 苏轼 《 禹 贡 》 : “ 青 州 有 铅 、 ② 松 、 怪 石 。” 解 者 曰 : “ 怪 石 , 石 似 玉 者 。” 今 齐 安 江 上 往 往 得 美 石 , 与 玉 无 辨 , 多 红 黄 白 色 , 其 文 如 人 指 上 螺 , 精 明 可 爱 , 虽 巧 者 以 意 绘 画 有 不 能 及 , 岂 古 所 谓“ 怪 石 ” 者 耶 ? 凡 物 之 丑 好 , 生 于 相 形 , 吾 未 知 其 果 安 在 也 。 使 世 间 石 皆 若 此 , 则 今 之 凡 石 复 为 “ 怪 ” 矣 。 海 外 有 形 语 之 国 , 口 …  相似文献   

16.
古人把朗读视为语文教学的至妙之法。办过私塾的宋代大理学家朱熹说过“:凡读书都要读的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还说:“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曾经说过“:文学的教育,有时声音及其重要,这声音是对生命的一种触动。文学是感性的,而不是理性的。所以,读,让学生感动,用心朗读是感受文学的一个重要方式。”可见,朗读对于语文教学十分重要。语文课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十分重视朗读。如新语文教学的领军人物韩军老师就大力提倡语文不要“花”太多,…  相似文献   

17.
沈荩     
沈荩(1872~1903年),字愚溪,原名克諴,祖籍江苏.生长于湖南善化(今长沙),曾参加过戊戌维新、自立军起义等进步活动,是一位为民主革命英勇献身的不屈斗士。沈荩幼年丧父,随兄长克刚就读于长沙著名的岳麓书院.他“资地绝高”,读书长进很快,其兄是湖南八股名士,对他督促很严,但他却“狂宕不羁”,“默察清廷政事文物之非,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无意于科举功名.平时常和志同道合的好友舒闰祥等议论国事,“痛刺时政,初无顾忌”,至于竟日。时人目之以怪,然沈荩却我行我素,毫不在意。  相似文献   

18.
在《鸿门宴》末尾有“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日:‘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一句,对其中的“吾属今为之虏矣”中的“今”字教材中没有任何注释,教参上将全句译为“我们都要被他俘虏了”,则“今”字即“要”的意思。虽然基本正确,只是未免失之于笼统,  相似文献   

19.
传承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板桥体”看似单个字形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如果有人因此而羡慕郑板桥的成就,想借模仿他的风格来出名,那么他必定会走人一条死胡同。因为有人说,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说“不可无一”,是肯定了“板桥体”独特的艺术价值和不朽的艺术地位;说“不可有二”,则揭示了艺术创作中所说的“对于大师,你只能学习,不能效仿”。  相似文献   

20.
“今”探     
《廉颇蔺相如列传》在写到廉蔺交欢一段时,其中有“今两虎共斗,其势不倶生”一句.对于该句中的“今”字,有人误解为“现在”之义,其实不然.清人王引之的《经传释词》说:今,犹“若”也.杨树达先生也在《词诠》“今”字条下云:“假设连词王念孙曰:今犹‘若’也。树达按此乃说一搴竟,改说他端时用之.”“今”字作为假设连词,往往用于偏句开头,可译为“假使”“如果”之娄,“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