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楼下开了一家书店,名叫佟林书店。蓝底白字的招牌和书店内的装修一样朴素。店主原来也是开书店的,只不过原来的书店是露天的。一本本旧书摊放在桥边的空地上,摊主手握一卷坐在一旁。不时有路人停下匆匆的脚步,在码得很整齐的旧书堆中挑出一本中意的书,在路边昏暗的灯光下津津有味地阅读起来。  相似文献   

2.
楼下开了一家书店,名叫佟林书店。蓝底白字的招牌和书店内的装修一样朴素。店主原来也是开书店的,只不过原来的书店是露天的。一本本旧书摊放在桥边的空地上,摊主手握一卷坐在一旁,不时有路人停下匆匆的脚步,也在码得很整  相似文献   

3.
渐行渐远     
正这是他的最后一节物理课,但他却没有讲课。我的眼圈红了,老师的眼圈也红了,大家的眼圈都红了。泣不成声的女生还趴在桌子上,不断地用纸巾将晶莹的泪珠抹去。我强忍着泪水,终于没让它夺眶而出。一个颤抖而略带抽泣的声音打破了许久的僵局:"同学们,每个人都有梦想,我,也不例外。为了这个梦想,我必须,和这个班级,这所学校,这个小镇,和这个充满  相似文献   

4.
渐行渐远     
李思稼 《新读写》2012,(4):15-15
龙应台在书中写道:“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相似文献   

5.
今天的中国教育已经是一个理念爆炸的时代,几乎所有的校长、绝大多数教师都能说出许多新的理念,都能喊出一两句代表性的口号,但应试教育等教育异化现象并没有消除,反而愈演愈烈。课程改革无以深入,停留在形式变革,停留在表面文章,停留在热闹口号,教育的表面化、形式化、浅层化造就了教育的虚假繁荣。  相似文献   

6.
吴晓明 《师道》2010,(7):30-31
中午下班刚进家门,孩子就说:“妈妈,等会儿家里要来个家长。”孩子的兴奋溢于言表。走进厨房,爱人正在炒菜。我说:“家长到家里来干什么?有什么事情就去办公室说。”爱人说:“不行啊,是个农村的家长,怎么也拒绝不了,一定要到家里来。”  相似文献   

7.
一个人的夜晚,我的思绪常常从村庄开始。  相似文献   

8.
祖母的声音一声高过一声,一声长过一声。发出去的声音从村庄的北头出发,在村庄的南头住下。狭长的沿河而居的村庄,被黄昏绵长的呼唤贯穿。这时候慢慢安静下来的,除了正在冷却的山风,就是一口深深的古井,一面多年弃置不用的石磨。一棵古槐站在村口,从我出生时就在那里,好像在代表村里的人向外眺望。我无法问它看见了什么,这么多年肯定有许多事情背着我发生。很多个午后,我被祖母捉到古槐下面拣豆子,每一次就要睡着的时候,都会听见风  相似文献   

9.
一个人的夜晚,我的思绪常常从村庄开始。茅草、镰刀、乌鸦和月亮,一叶瓦,半块砖,数缕轻薄的寒烟,几根擎天的大树,那里栖满了我心灵的诗意。多年之后,当我在某一个城市冬天的黄昏里独倚栏杆眺望西北故乡的方向,我的睫毛被从故乡赶来的雪花打湿。我看见在高楼之  相似文献   

10.
马联芳 《新读写》2012,(4):16-16
渐行渐远的背影,是作家们喜爱涉足的话题。在文人墨客的笔下,尤其是唐代边塞诗人幽怨的边塞诗词中,几乎成了离情别绪的代名词。朱自清就曾经在《背影》一文中,记叙了年迈的父亲如何艰难地在车站爬上爬下的背影。龙应台也曾经著文,叙述了父女母子之间各种场景的离别之情。  相似文献   

11.
单国胜 《甘肃教育》2011,(18):94-95
“还是共产党好,新社会好啊……咱穷人家的孩子再也不会上不起学了。”端午小长假回到老家。当上初二的儿子把今年上学没有缴一分钱的事告诉母亲时,年近八旬的母亲一连说了几个“好”。我知道,这是母亲的肺腑之言。因为对于学费,母亲有着刻骨铭心的痛。  相似文献   

12.
正当黄昏在天边像潮水一样涌来时,人生天地之间,如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的感慨就会倏然升起。面对远逝的岁月,我仿佛看见了自己迟暮中留下的苍凉背影,看见了时间深处渐行渐远的家园,尽管它们终究都会物化般消失,然而,没有什么能阻挠我大脑在当下对故土旧时风物的粘贴或复制……  相似文献   

13.
章爱军 《教学随笔》2009,(10):18-18
我给学生讲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时,他们一脸的茫然。是啊,乡愁作为一个词,他们并不陌生,而作为一种文化,他们实在无法感受。现实中,作为知识分子的一种文化情结,乡愁确实渐行渐远了。  相似文献   

14.
Q:久不联系,友情真的会变淡吗?——王旭文黄许职业中专学校 你来了,我就当你不会走;你走了,我就当你没来过。很多人喜欢用这句话来描写渐行渐远的友谊,但是真正做到如此潇洒的能有几个人?  相似文献   

15.
8月14日 晴 每次看到王小波这三个字及他的书就感觉像有一把锥子刺破心里的那些缺口,然后从里面涌出一大堆积攒的唏嘘。诚然,我的文学修养也不至于炉火纯青到可以与他共鸣的地步,在这里只想管窥一下与他有关的雪泥鸿爪。  相似文献   

16.
一个人的夜晚,我的思绪常常从村庄开始。 茅草、镰刀、乌鸦和月亮,一叶瓦,半块砖,数缕轻薄的寒烟.几棵擎天的大树。那里柄满了我心灵的诗意。多年之后,当我在某一个城市的冬天的黄昏里独倚栏杆眺望西北故乡的方向时,我的睫毛被从故乡赶来的雪花打湿,我看见在高楼之间漫天的雪花中飞翔着孤独的鸟,它已找不到归程和穴巢,它将在这样一个充满寒冷的浓黑的夜晚里死去吗?在那生命将尽的一刻它能梦到母亲雪白且温暖的胸膛吗?  相似文献   

17.
18.
自3年前与几位摄影爱好者一同去过一次雪乡,就再也割舍不下这份雪乡情怀。那绵延厚重的白雪,那晶莹剔透的白雪,那沁心透骨的白雪就时常浮现在心头,再也挥之不去了,总想再去领略那冰雪情怀。  相似文献   

19.
<正>时间如流水般无情地流逝,冲走了乡村的恬静与纯朴,只剩下些喧嚣与躁动。有的东西只能怀念,只能回望了,正如杜甫的抵万金的家书,余光中的瓦屋听雨,亦如辛弃疾的听取蛙声一片,但回望也未尝不是一种幸福,怀念何尝不是一种甜蜜!普希金说,那逝去的将变为可爱。我的故乡在鄱阳湖边上。小时候,我们没有参加学习班的条件及烦恼,如果能够放风筝或者去游乐场,绝对算得上是一种奢侈。故乡  相似文献   

20.
<正>【主题导语】王开岭在《古典之殇》中深情痛诉: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然而,多少古人有过的,今天的视野中却杳无了。古典场景的缺席,不仅意味着风物之夭折,更意味着众多美学信息与精神资源的流逝。不久,对原版大自然丧失想象力的孩子,将对古籍中那些伟大的美学华章和人文体验——彻底不明就里,如堕雾中。回望身边,确实如此。日渐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