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4课。【设计理念】《埃及的金字塔》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依据教材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并掌握说明文的一般写作方法及特点,并在古埃及文化背景的引领下,感受金字塔外形特点及埃及人民的智慧,体会金字塔所蕴含的精神品质及其象征意义,学生就能"言""意"兼得,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教学目标】1.品读课文,了解金字塔的宏伟与精巧以及建造过程,感受古埃及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相似文献   

2.
正基于语文本体,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发现言语形式的秘密,实现语文课堂的"言意兼得",已经成了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一、"言意兼得"的种种误区1."言意"分离化。有的教师在课堂上把"言意"生硬地分离开——"意"的理解、感悟远离"言"的品味,"言"的学习、揣摩则脱离"意"的把握。有的课堂把"言"和"意"理解为并列的两条线,有的片面理解为第一课时应着力于内容的理解,即"意"的学习,第二课时则应着力于语文知识的学习及言语  相似文献   

3.
【教学内容】六年级(上册)第89~90页的例1、"练一练",以及练习十七第1~2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学会在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2.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发展初步的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的能力。3.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假设策略  相似文献   

4.
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是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通过以"言"会"意",感知文本情感;以"意"明"言",理解语言内涵;"言""意"相融,可有效推进语用训练,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言意兼得",以此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5.
【教材分析】《纪昌学射》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八组的第一篇课文,也是学生第三次接触寓言故事。本故事浅显易懂且人物形象突出,有了对寓言故事的前期积累,学生容易理解。故事主要讲了纪昌拜飞卫为师学习射箭,飞卫告诉他先要下功夫练眼力,一是"眼睛要牢牢地盯住一个目标,不能眨一眨";二是"练得能够把极小的东西,看成一件很大的东西"。  相似文献   

6.
【课文分析】《扁鹊治病》(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八组)是依据战国时"神医"扁鹊的传说编写的一则寓言故事。本文以时间为序,结构整齐,层层推进,环环相扣,人物个性、特征鲜明。本则寓言的教学目标,一是使学生在阅读中领悟故事所要阐明的道理;二是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提倡个性化解读文本。  相似文献   

7.
<正>课改10年来,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出一派异彩纷呈、热闹非凡的景象。然而,透过表象看其本质,多数语文课堂教学不是得"意"而忘"言",就是重"言"而轻"意","意"与"言"严重脱节,偏离了语文教学的轨道,导致语文课堂效率和学生语文素养不高。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重申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王崧舟老师说:"语文学习必须同时睁大两只眼睛,一只眼睛注视思想内容,一只眼睛聚焦语言形式,得意又得言。"因此,一堂好的语文课既要让学生"得言",又要让学生"得意"。"得言",即让学生学习运用文本的语言文字,品味为文之妙;"得意",即让学生感悟文本之情理意趣。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也强调:  相似文献   

8.
【设计理念】以课标理念为指导,关注学生自主习作的主体地位,凸现"童真童趣,快乐作文",注重开发和利用学生身边的课程资源,选取学生熟悉的夜晚星空为话题,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教材来源】苏教版第十册习作7【教学目标】让学生由"星、月"这有趣的自然现象,写一篇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习作。【教学重点】激活储备,引发学生奇特的想象,写出自己的奇  相似文献   

9.
<正>"言"是什么?"言"即"言语",言语表达的技巧和艺术。"意"是什么?"意"主要是指感受、感想、情感、主题、观点等。我们在散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就是要在"言"与"意"之间不断进行转换。起于由"言"到"意"的转换,而在这一"言语理解"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关注"言语"——"字字句句,不可轻易放过",获取文本信息,还要把学生驱进文本与言语作品进行深层对话,尽一切所能化  相似文献   

10.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苏教版)第十二册。【教学过程】一、猜题中揣意1.填空:(板书"风筝",齐读)说说有些什么样的风筝?(自由的、漂亮的、栩栩如生的)2.猜题:(把课题补充完整)课题给予的是"理想"一词,请大家猜测一下,课文会赋予风筝什么含义呢?  相似文献   

11.
叶金山 《教育》2013,(19):50-51
作文是用以表情达意的。作文一般都需要修改才能达到表达准确、生动这个目标,还应兼顾"意"与"言",而对"意"的修改最终要落实到"言"的修改上。从学生作文整体来看,大部分学生已基本掌握了作文结  相似文献   

12.
<正>【教学目标】1.借助阅读记录表,读懂寓言,比较寓言,发现寓言的写法。2.运用学到的写法,学会自主创编寓言。3.激发学生阅读寓言的兴趣。【教学重点、难点】通过比较、观察,领悟寓言故事的写法,创编寓言故事。【教学过程】一、回顾导入1.师:(板书:寓言故事)提起寓言,同学们一定都不陌生吧。我们以前就学习过寓言,一起跟随图片来回忆一下吧。(出示图片:亡羊补牢、拔苗助长、南辕北辙、守株待兔)这些都是中国的寓  相似文献   

13.
【设计思想】诗歌创作是由内而外的过程。诗歌阅读教学,则是引导学生品析诗人"眼中之象",揣摩"象后之情"的自外而内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正>1."言意共生"中的"言",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文本中的外在言语形式,它是文本中的骨肉,是具体形象的,是有声有色的,具化为词、句、段、篇的构架方式;二是文本中的内在言语素材,关涉词、句、段,篇的材料内容。"生言",就是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积累言语范式,迁移运用,积累言语素材,形成运用组块,通过阅读"文意"后,结合自己的理解产生新的"意"。2."言意共生"中的"意",主要是指文本语言中  相似文献   

15.
张燕 《广西教育》2014,(29):100-100
正"言意兼得"之"意",主要是指文本语言中所表现出来的内容(内涵)、思想、情感等;所谓"言",主要是指文本中的外在言语形式及内在言语素材,它是文本构词、构句、构段、构篇的框架模式,及好词、好句、好段、好篇的材料构件。"言意兼得"就是要通过深入文本、挖掘文本中的有效言语因素,积累言语范式,形成运用组块,以利于迁移运用。在议论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议论文特有的言语形式,形成自觉探索实践思想指导行为,进而使学生明白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以下,笔者以苏教版语文第九册《滴水穿石  相似文献   

16.
马晓霞 《教师》2020,(12):22-23
新时期,语文教学应挣脱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束缚,全面落实"言意统一"、会"意"品"言"的教学观念,使语文课堂回归课本,指导学生阅读,感受课文情感内涵和语言的使用。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体会、理解语文知识,实现"言意统一",这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从品味语言中实现言意转换内涵、从亲近生活中丰富言意转换广度、从关注布局谋篇上实现言意兼得是对语文教学的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17.
俞颖 《现代教学》2016,(Z1):136-137
【案例背景】分层作业设计,能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和提高。因此,教师有必要充分考虑学生个体的原有知识、接受能力、思维方式,在布置作业时正视学生之间的差异,使作业的难易程度和个体差异相适应,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程度不同的作业,给每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确保优等生"吃得精",中等生"吃得好",后进生"吃得饱"。【案例描述】牛津英语高一年级第二学期Module 2的模块主题是"自然世界",其中第四单元主题"大大小小的生  相似文献   

18.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数学教科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50-52页的例题及"想想做做"。【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工具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国际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践操作等学习活动,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相似文献   

19.
【教学目标】1.掌握文言词语之、道、卒、施的用法。2.通过对课文分析,了解孟子的礼义荣辱观。3.学习孟子以寓言故事说明事理的说理方法。【教学重难点】以寓言故事说理;孟子寄寓其中的思想。【教学方法】迁移法、讨论法、导放法(导读《齐人有一妻一妾》,自读《弈秋》)【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  相似文献   

20.
【教学内容】二年级(上册)第30~31页。【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初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2.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掌握按每几个一份的要求平均分物体的方法,在操作交流中进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本质特征。3.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