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贫困大学生的人数日益增加。由于各种原因,贫困生的心理问题也愈加突出。在帮助他们解决好经济贫困的同时,如何更好地解决他们的心理贫困,本文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对策和措施,从而促进他们全面、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吴敏 《文教资料》2010,(28):177-178
在一股股学习热下隐藏着“学习无用论”的实情,学习已从目的降格为找工作的手段了。高职教育传授知识的目的不仅仅是“实用”.更重要的是通过传授知识来培养“人”。通过金钱和学习的对比.本文对目的和手段的二元论进行了分析,指出.只有把学习本身当作目的,人才能摆脱“学习无用论”的强制,在学习中体会到精神的满足和快乐。  相似文献   

3.
贫困大学生亟需"精神扶贫"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哈工大一位辅导员写了封信反映.在大学里;贫困大学生的成绩呈现两极分化的趋势。一部分贫困大学生因为贫困出现厌学的情绪.其“精神贫困”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他们用家里卖牛、借高利贷的钱在学校沉沦于网络和小说.以至于耽误学业;甚至因考试不及格被学校劝退。  相似文献   

4.
贫困大学生是高校中特殊的一个群体.就业是他们改变自身命运的最关键时刻.本文从实践的角度出发,依次从贫困大学生自身转换度、准备度、适应度;贫困生的家庭关注度及其所处的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纯度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进行干预的对策措施,以帮助贫困生大学生早日适应社会,共同创建和谐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5.
周忱  戴袁支 《成才之路》2009,(34):I0033-I0033
近日,为了解贫困大学生的生存状态和心理状况,团南京市委、希望工程办公室组织了225名团干部,组成89个走访小组,花了一周时间走村入户,对该市高淳、溧水、六合区、浦口区等地区的贫困大学生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挑战困难与憧憬未来是贫困大学生心理成长的主线。  相似文献   

6.
学习力是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和学习能力的综合体,它是把知识资源转化为知识资本的能力.贫困大学生是指经济、身心的双困生.文章对学习力的含义和本质进行简述,然后在分析当代贫困大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解决关于高校贫困大学生学习力等相关问题的措施:建立完善的高校机制为贫困大学生的教育和帮助提供保障;把快乐学习的理念渗透到平时学习当中;坚强面对现实生活中的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7.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贫困"问题会对贫困生的学习及生活产生严重影响。"心理贫困"的具体表现可分为心理状态和行为规范两方面。大学生出现"心理贫困"的原因包括社会环境因素和大学生自身因素。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渗透积极思想,增强贫困生自我调适能力,鼓励贫困生拓宽人际交往范围。  相似文献   

8.
当前,民办高校贫困大学生问题日益突出,民办高校在加大对贫困大学生的“经济资助”的同时,亦应加强对其“心理资助”;作为贫困大学生,也应该积极努力,实现“心理自助”,这样有利于他们完善自我,早日成才。  相似文献   

9.
当前,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现象不容忽视,其贫困心理引发的各种问题已经直接影响到高校的稳定和人才的培养。文章透过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的现状分析其心理贫困成因,并试图从多个角度来探求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0.
贫困大学生的物质贫困可以通过节俭、勤工助学、国家助学贷款、学校减免和奖励等手段得到解决或缓和,但不少贫困大学生因经济贫困而引发的心理贫困如自卑、孤独、苦闷、恐惧、焦虑等,更让他们感到难受。因此,贫困大学生的“扶志”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文章在分析贫困大学生心理特点的基础上,指出高校应通过思想教育、心理引导和实践指导来帮助贫困大学生树立自信和自强意识、塑造健康人格、增强发展性意识。  相似文献   

11.
关于贫困大学生心理方面的研究日渐增多,为解决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心理贫困称谓给贫困大学生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心理效应.应采取积极关注、正确引导,发扬贫困生优良心理品质,加强理情教育和提升自我效能感等措施促进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2.
李传玲  罗军  彭金富 《考试周刊》2008,(50):136-137
贫困大学生由于其自身的家庭经济和社会环境原因而造成的心理压力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对他们的学习生活造成了困扰,本文分析了贫困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压力及来源,提出了针对性的教育策略。  相似文献   

13.
贫困大学生“精神贫困”现象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针对贫困大学生“精神贫困”现象进行分析,指出贫困大学生“精神贫困”现象的具体表现,提出了如何解决贫困大学生“精神贫困”的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14.
当代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的表现:依赖性强;学习上的无力和厌烦心理;人际交往的障碍;不良的自我意识。贫困大学生出现心理障碍的原因为:城市与农村的巨大反差;市场经济的繁荣;就业的压力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贫寒出身的轻视。化解贫困大学心理危机的措施有:全面准确地掌握学生情况,建立心理档案;  相似文献   

15.
贫困大学生是高校的一个特殊群体,国家和高校为贫困生提供了助学贷款、勤工俭学等渠道,为他们顺利完成学业提供了物质保障。贫困大学生除了经济困难外,还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心理贫困”,如果无法得到正确引导,将会严重影响他们的正常生活和学习,也很容易引发学生心理、家庭和社会问题,最终制约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研究和解决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贫困已成为高校一项紧迫的工作。  相似文献   

16.
以贵州籍贯的贫困大学生为被试,对其心理压力特征及心理健康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统计学分析与研究.发现不同性别、学科、年级、母亲文化程度,是否兼职、独生子女的大学生在心理压力的5个因子得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来源地、父亲不同文化程度的大学生在心理压力5个因子得分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理压力的5个因子和心理健康的9个因子之间均呈现显著正相关(P<0.05).心理压力的五个因子对心理健康的9个因子有不同的预测力.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高校收费制度的发展,高校贫困生问题日益突出.与经济窘迫相伴的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贫困”问题表现尤为明显,主要存在自卑、孤独、焦虑、冷漠等心理问题。高校应重视贫因生的“心理脱贫”工作,加强对贫困生的人文关怀:实现资助机制的多渠道化,避免贫困循环;引导贫困生树立正确的贫困观和消费观,增强人际沟通能力;实现政府、社会、高校和贫困生四者联动,增强贫困生就业竞争力;不断渗透感恩教育。培养贫困生的感恩心态和习惯。  相似文献   

18.
试论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贫困"及其疏导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魏青 《教育与职业》2006,(12):99-101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状况相对于普通大学生而言,的确存在着较明显的差异,在人际交往、自卑强弱等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可见,贫困除了带来物质的贫乏以外,还引发了“心理贫困”。因此,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应该是对“心理贫困”的疏导。  相似文献   

19.
将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和人际关系方面由于心理变化导致变态心理现象界定为“心理贫困”,指出“心理贫困”主要表现是敏感、“死要面子”。提出了拓宽勤工助学、创造和谐校园、完善队伍建设、感恩教育等“心理脱贫”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20.
针对当前高校所发生的一系列与贫困生有关的事件,探析贫困大学生所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其形成原因,并就如何对高校贫困生进行心理疏导和思想教育提出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