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干过几年记的人大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带着一个问题去采访,谈了几个小时,采访本上记了几页甚至几十页,当双方都觉得有些累了,于是,暂时放下要谈的话题开始闲聊。可往往就在这海阔天空的闲聊中,会有一两句话而激发你的采访欲望。于是立刻抓住这个话题深谈下去。而且往往这个新题目会“后来居上”成为采访重点,原来的题目反而“退居其次”。这个新发现的题目写成稿件后也大都能成为好新闻的竞争候选稿。  相似文献   

3.
4.
5.
刘静怡 《新闻前哨》2002,(11):20-20
记者在采访中往往会遇到意外的收获,比如在采访一件新闻事件的过程中,遇到另外有新闻价值的事情;本来是一件很微不足道的新闻,因为某些突发或急变因素而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闻价值;或者是在已经停滞或无法进展的新闻采访中,偶然出现新的线索;有时甚至是事实尚未呈现新闻价值时,偶然呈现的迹象为记者所捕捉,而最终形成新闻事实,等等。应该说,新闻采访中的意外收获即记者新闻敏感与记者机遇相结合的产物,是一个主观与客观一体的问题。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是作用于事物发展变化的两个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条件,客…  相似文献   

6.
7.
8.
9.
《声屏世界》2000,(7):1-1
我国新闻界的同志总是习惯用两句话来形象地说明采访在新闻工作中的重要性。一句话是“脚板底下出新闻”,另一句话是“千斤采访四两写”。这两句话虽然有些夸张,但它们一针见血地点出了采访在新闻工作中头把交椅的地位。美国《塔尔萨论坛报》的记者鲍勃·福尔斯曼甚至认为:“笔下的功夫不强,照样能当一名出色的记者,但不善于进行访问是绝对当不好记者的。”为什么中外新闻界都如此重视新闻采访呢?道理很简单。首先,采访是新闻活动的起点,是新闻事实通向新闻报道的唯一桥梁。社会上每日每时发生着无数的新闻事件,各种新闻媒体每天也…  相似文献   

10.
11.
12.
在新华社1007号大楼的10楼一间10平方左右的办公室里,好几台电脑在争分夺秒地工作,台湾的海量新闻便源源不断地从这里传播到世界各地。记者陈斌华的案头前墙上挂着五颜六色的采访证,这使他的案头有一道别样的风景,也把国家最大通讯社一名有特殊经历记者的沧桑心路包裹在采访证上了。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张翔 《新闻前哨》2002,(12):18-19
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总是在一定领域中进行,不同的领域使人们具有不同的角色。那么,记者扮演何种角色?著名报人普利策有个形象的比喻:“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上的了望者。”俄国大文豪高尔基也对记者说:“你们的责任,你们的使命,就是做最伟大的真理的向导。”可见记者这一角色的重要性。本文试对记者在新闻采访中的角色定位问题进行简要分析。笔者认为,记者在新闻采访中的角色定位具体说来有以下五种:一、精明的公关者采访对象是新闻信息资源的所有者,记者则是新闻信息资源的需求者。二者之…  相似文献   

17.
新闻采访是记者采集新闻事实的社会调查活动,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编辑提供新闻线索、采访对象和报道思路的既定式采访,另一类是记者在没有任何新闻线索的情况下独立进行的自主式采访。既定式采访只要有熟练的访谈技巧就可以轻易地完成并被编辑采用,而自主式采访不仅需要熟练的访谈技巧,更需要深厚的生活积累和敏锐的新闻敏感。在对受众眼球的争夺战中,新闻竞争愈来愈激烈。一名优秀的记者不能仅仅盯着编辑安排好的新闻事实去完成采访任务,而是必须主动地沉浸在生活之中独立地发现、判断新闻事实。这是对记者综合业务能力的考验…  相似文献   

18.
19.
隐性采访,就是记者为了完成某一特定的采访任务,而把自己的身份和意图隐蔽起来的一种采访方式。隐性采访,是进行舆论监督、写批评性报道的一种重要的采访方式。它可以真实地、准确地、看到事物的本来面目,实事求是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通过隐性采访获得的材料写出来的作品,更加真实、准确、形象、生动地表现记者的所见、所闻、所感。那么搞隐性采访要做好哪些心理素质准备呢?  相似文献   

20.
采访,是为搜集新闻素材而进行的调查研究活动,是新闻写作的前提和基础,因此也是新闻工作者必须娴熟掌握的基本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