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近代转型的进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伦理道德在近代的发展大致经历了酝酿孕育时期、太平天国时的准备时期、洋务派和改良派的中西比较、戊戌至辛亥的建立时期,它在中国近代产生了三次较大的转折,即鸦片战争之后、洋务运动和戊戌维新运动,表现为由物质文化到制度文化再到思想文化,最终深入到道德文化的逻辑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2.
阐释了中国伦理道德变迁历程的八个阶段,先豢文化是中国伦理道德的源头;两汉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体系基本确立、成形时期;魏晋至隋唐五代是一个整合嬗变的时期;宋明既是中国封建制度进一步完备、定型的时代,也是中国传统伦理体系进一步完备,纲常礼教的权威完全确立的时代;从明代中期到清代前期,一批被当时目为“异端”的早期启蒙思想家公然对传统的理欲观、公私观、义利观提出质疑、批判;近代是中国伦理道德的转型期;现代是中国伦理道德多元期;当代乃是社会主义道德在中国建立时期。  相似文献   

3.
中国伦理道德在近代的发展大致经历了酝酿孕育时期,太平天国时的准备时期、洋务派和改良派的中西比较、戊戌至辛亥的建立时期,它在中国近代产生了三次较大的转折,既鸦片战争之后、洋务运动和戊戌维新运动,表现为由物质化到制度化再到思想化,最终深入到道德化的逻辑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4.
女子教育观不仅影响着近代中国女子教育的发展和女性地位的提高,更是关系到国家的生存和稳定。近代中国女子教育观大致经历贤妻良母教育观、女国民教育观和男女平等教育观三个阶段。近代中国女子教育观嬗变路径为:社会舆论对女子教育观进行导引、学制将女子教育观制度化、办学实践把女子教育观落地生根。社会舆论、学制、教育实践各自起着不同的作用,共同推进近代中国女子教育观迭代发展。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民俗与地理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民俗是我国人民对生产与生活经验的总结,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民俗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而言,民俗形成与演变的自然基础是地理环境,民俗的传播与扩散受地理环境的制约,民俗的区域差异是地理环境区域差异的反映,民俗也是人们适应地理环境、实现人地关系协调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6.
7.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的德治思想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论述中国古代“德治”思想的主要内容,阐明“德治”与“法治”的关系,说明进行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在近代小说中,对于上海都市生活的各个侧面展开了生动的描绘,而都市民俗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到了近代,上海崛起为国内最有影响力的国际性商业大都会,小说描写上海民俗在保留传统习俗的同时,又表现出强烈的洋场风情。内容上,近代小说中有关上海都市民俗主要集中在岁时节日、婚丧嫁娶、生辰寿诞以及宗教信仰民俗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甲午战争使中国传统的观念嬗变,民族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内要求改变旧的科举和学校制度,力倡“西学”,不少有识之士选择了赴日留学报效祖国的道路,清政府为挽救其统治,采取了鼓励和支持留日的政策,日本出于培植亲日势力的目的,也愿意接受留日学生。于是留日蔚然成风,加速了中国近代化的步伐。  相似文献   

10.
近代戏曲批评是中国戏曲批评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它不仅比较全面地继承了中国古代戏曲学的进步思想和科学方法,而且以迥异于往昔的崭新视角观照、阐释中国传统戏曲;既对中国古代戏曲学的论述、著录进行了肯綮评价与充分总结,又对近现代戏曲学的启动、构建给予了积极思考与主动尝试;还自觉将中国传统戏曲置于亲身感受过的世界戏剧文化氛围,为现当代戏曲批评的发展壮大开辟了无与伦比的广阔道路。  相似文献   

11.
浅析中国近代社会习俗嬗变的成因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的入侵和西方文化的进入,中国的社会习俗随之发生了嬗变。研究其成因及特点之所在,不仅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当时社会的政治改革和经济的发展,而且,对我们当今社会新风尚的建设亦不无启迪。  相似文献   

12.
冯梦龙以“三言”形象地表现了晚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近代嬗变。他的话本、拟话本小说中既表现了晚明时期重利轻义、逾礼越制的普遍风气,也反映了当时悖离礼制的婚姻观念以及在平等互利基础上形成的诚信、友谊等新的道德标准。  相似文献   

13.
近代中国是一个激进变革的年代,作为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转型期,政治经济的变动也相应地带动了家庭的变迁。近代中国家庭的变迁不仅受到政治、经济、军事或自然灾害等外力因素的影响,而且受到"家庭自身改变"因素的制约。当然,由于近代中国经济文化的不平衡性,致使家庭的变迁过程也出现了不平衡性和独特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伦理道德传统述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批判继承古代有关人生哲学和伦理道德的理论和经验,为我们今天的伦理道德教育所用,是当前伦理道德教育科研中的一个重大课题.在人生哲学方面,儒家关于天人关系、人我关系、生死关系、苦乐关系、荣辱关系、义利关系等思想,在推陈出新的基础上,可以为建立新的人生观服务;在伦理道德方面,古代家教和学校教育的有关论述和读物,特别是其教育的基本经验,于当前的道德教育建设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同时,继承古代优秀文化遗产,不应忽视其历史局限性,要做到去粗取精,并与时俱进地加以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一、教材分析 鸦片战争后,列强们蜂拥进入中国,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是西方的商品和资本,同时也把西方的思想、文化带到了中国。中国古老而保守的传统文化遭受着西方文明的冲击,社会上掀起了一场大的变革,人民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革显得尤为突出。服饰领域出现了中式与西式、传统与现代的共同流行;饮食文化中,西餐的传入,极大地丰富了国人的餐桌;居室建筑方面,在中式住宅的发展过程中,西方的建筑理念逐步融入其中;移风易俗也成为时代的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16.
17.
近代中国女装审美意识嬗变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中国政治风云变幻,思想异彩纷呈,文化和社会风俗新旧杂陈,使得这一时期的女装审美意识呈现出不同的趋势,体现了女性个体意识的确立和对美的追求与阐释。这一变化趋势主要是由社会政治的冲击、经济的推动、西式服装的引导、女性革命活动实践的促进以及近代女性解放运动兴起的激荡等综合因素促成的。  相似文献   

18.
传统学徒制是指在近代的学校教育出现以前,店铺或者手工作坊中的师徒共同劳动。近代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中国的兴起,工业生产组织不断演化,传统学徒制度在这种背景下发生了异变,随之兴起了养成工制度与练习生制度。养成工制度最早出现在中国的一些大型纺织企业,有学者称养成工制为"学徒制的变种",将练习生称为"近代意义上的学徒"。养成工制度和练习生制度的推广和发展,为近代中国的产业转型提供了廉价、稳定而又具有较高素质的劳动力。这样的制度变迁适应了近代以来传统手工业分化加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快速发展的社会现实,促进了中国传统手工业向近代大工业的转型发展,起到了激活近代社会流动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社会转型。  相似文献   

19.
近代中国陋俗文化嬗变论纲(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近代中国,由于救亡图存和人的精神进化的需要,陋俗文化发生了渐次演化,它集中反映在婚姻文化、家庭文化、妇女文化、性伦文化诸方面的嬗变上.近代中国陋俗文化的演变并非特定时期内孤立的文化现象,实际上,它既是人类精神进化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性主旨,又是再次实现人的自身觉醒和人的精神解放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近代中国陋俗文化嬗变论纲(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陋俗文化的变革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运演过程 ,它贯穿于近代社会的始终。当我们对近代陋俗文化的变化过程作了全面考察之后 ,可以从中认识到几条最基本的规律以及某些启示。首先 ,陋俗文化的改造与变革是极其缓慢和艰难的 ,它随着近代社会的开始而逐渐展开 ,一直到旧民主主义革命终结 ,其改造还未结束 ,呈现出长期渐进的状态。实际上 ,这种状态恰恰符合文化发展的规律 ,任何文化的发展变化都要经过曲折而漫长的道路 ,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陋俗文化的变化亦是如此 ,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陋俗文化的变革受制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项社会历史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