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肖邦的父亲是伯爵庄园里的家庭教师,而肖邦的母亲特别爱唱歌,肖邦还没有出生的时候,母亲经常一首歌接一首歌地唱给肚子里的肖邦听,她真希望肚子里的宝宝能听得懂她的歌声。等到小肖邦出世以后,母亲也经常给肖邦唱波兰民歌,虽然肖邦还是一个喜欢哇哇哭闹的婴儿,但是每当他听到母亲的歌声时,总是非常安静。肖邦4岁的那一年,家里添置了一架钢琴,母亲常常带着小肖邦坐在钢琴边弹奏波兰民歌。一天,肖邦自己爬到了钢琴上去寻找着妈妈平时给他弹奏的旋律,虽然旋律不连贯,有时也不是那么准确,但是这对于一个5岁的孩子来说,已经是很了…  相似文献   

2.
久清 《父母必读》2011,(3):116-118
青青是一位刚6岁的小女孩,那天,她像往常一样,听着肖邦的夜曲,听着听着即兴给妈妈说了个故事:  相似文献   

3.
正12月16日晴张老师是我的语文老师,她留着乌黑的长发,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能把每一个同学的心思看透。张老师上课时的声调抑扬顿挫,像磁铁一样充满了吸引力,我们都很喜欢上她的课。记得上《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这一课时,她用生动的语言说:"请同学们一边听我的朗读,一边想象,体会一下肖邦的心情……"我们静静地听着,想着,觉得自己就像是坐在肖邦旁边,看到了他埋头作曲时的样子。就连几个调皮蛋也在思考着,想象着……  相似文献   

4.
肖邦的心脏     
波兰著名作曲家肖邦(1810—1849),1930年离开祖国波兰去法国学习,当时波兰正处于俄、奥、普三国的统治下,1831年华沙起义失败后肖邦定居巴黎,从事创作和教学。肖邦在国外,时刻关怀着祖国的命运,以他的音乐鼓舞祖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斗争,不少作品反映了他对被侵占的故国家园的怀念,对民族独立的期望和忧国伤时的悲愤心情。一些朋友知道他对祖国的热爱,曾赠给他一个银杯,里面装满了波兰的泥土。1849年十月,肖邦临终前,知道波兰的反动统治者不会允许把它的遗体运回祖国去,便向姐姐说:“把我的心脏带回去吧! 如今,在巴黎的肖邦墓地上,撒有他祖国波兰的泥土,而在华沙的教堂里,埋藏着肖邦的心脏。  相似文献   

5.
1831年,21岁的肖邦从波兰流亡到法国巴黎。当时,肖邦的钢琴弹奏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然而人们却并不熟悉他。著名钢琴家李斯特听了肖邦的演奏后, 决定把他推荐给听众。  相似文献   

6.
喜爱深夜听音乐。经过一天的喧嚣,窗外的世界归于寂静。将窗帘垂下,灯光旋在半明半暗之间,沏一杯浓咖啡,把身体陷进沙发,于是便有了最佳的听乐氛围和心境。此时此刻最适宜听肖邦,而对肖邦的选择,自然莫过于他的《夜曲》了。在19世纪浪漫派诸多大师中我独尊肖邦。《夜曲》是肖邦全部作品中最发自内心的乐曲,是纯粹的心灵独白,也最能体现这位钢琴诗人的精神本质。21首《夜曲》,如同静夜里倾听一个孤独者的绵绵私语,每一颗音符都充满了温柔的忧伤。自《夜曲》问世以来,众多钢琴大师都对其做过淋漓尽致的演绎,尤其是鲁宾斯坦的《夜曲》,手指轻抚…  相似文献   

7.
江华 《科技文萃》2001,1(1):87-88
10月20日凌晨,李云迪在波兰首都华沙捧起第14届肖邦钢琴比赛金奖时的平静连他自己都“难以置信”,轻轻打开那个一本书大小的方盒,轻轻注视着镶嵌在绿色缎面里的钢琴大师肖邦的金质头像,这位18岁的中国青年只发出了轻轻的一声“噢—”  相似文献   

8.
写作空间     
陈泮福 《山东教育》2008,(12):59-59
自从有了那台银色外壳的笔记本电脑,我就开始尝试着一边听音乐一边写作,将一张音乐CD插进先驱,乐声就会同文字一道从我的眼前流过。最早是从霍洛维兹的钢琴曲开始,听他演奏巴哈、肖邦、李斯特和莫扎特。我对于音乐完全没有研究,但那些古老的音符总令我想起许多古老的事情。  相似文献   

9.
在奥匈帝国首都维也纳的一条清静的街上。肖邦和蒂特在一栋楼房里租到了三间屋子,大间放着一架租来的钢琴。他把这里布置成沙龙小演奏厅,准备在沙龙音乐会上向人们介绍波兰的民族音乐。  相似文献   

10.
阅读魔方8     
《小火炬》2006,(10)
阅读精品守林人守林人带着猎枪和他的猎狗,日夜巡视着森林。他一步一步地走着,走一步,就要听一听那突然的灾害是不是意外地来了……他负责发出风灾和火警的信号,他还负责不让一切可疑的阴谋从这里通过,在森林里躲藏。守林人在森林里生活久了,年老了还是跟年轻人一样。他脸上的皱纹,是那树木的皱纹,经历万年的风霜,不断地增加却又不断地成长。他那坚强的双腿,是那坚强的树干。他那不知疲倦的双脚,是那伸遍满山的树根。只要有树根的地方,就有他的脚印……晚风起了,森林在沙沙地说话,守林人就站起来听,听着听着,他听懂了它们的话。下雪了,厚厚…  相似文献   

11.
方士儒坐在那张软绵绵的老板椅上阖着双眼,耳朵里塞着耳机,一脸动情的模样,不仔细看还真看不出他的嘴角边正淌出晶亮的口水. 听什么呢,莫扎特还是肖邦?已在他身边站了好一会儿的臭子有点向往,真想听一听音乐课上老师总说不放的名曲啊. “嗯……”方士儒终于从周公那儿回来了,他用袖子抹了抹嘴边,然后发出一声满足的长叹:“柴可夫斯基可真是天才啊,《蓝色多瑙河》可真是意蕴无穷啊……陶醉!陶醉!”  相似文献   

12.
自我的夜 自我的肖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文自修》2007,(1):32
白天是团体的交响的,夜晚是自我的独吟的。交响是浩瀚的磅礴的,适合众人狂欢,独吟是细腻的绵长的,适合一个人沉静。我在灯下一边听着肖邦的夜曲,一边打着电脑键盘,打着打着,我发现自己情不自禁地想跟上C小调夜曲缓板中的那段旋律,十指竞似在键盘上弹奏起来……就这样,我融人到肖邦的夜曲中,仿佛看到有一串串清雅的音符从键盘里跳出来,然后飘向了窗外的夜空…….  相似文献   

13.
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第11册第3课《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记叙了波兰音乐家肖邦年少时被迫离开祖国,在外漂泊18年,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的感人事迹。文中的两处语言描写,强烈地震撼着读者的心灵。声音1: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背景链接:埃斯内尔是当时波兰著名的音乐教育家、作曲家,也是一位爱国主义者。他是肖邦的启蒙老师,除了教给肖邦音乐理论、作曲知识外,还在肖邦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热爱祖国的种子。当时,波兰处于沙俄统治者的铁蹄之下…  相似文献   

14.
伟大的鼓手     
墙上挂着波提切利的画。烛光很暗,地毯上的图案模糊。年轻人眼帘低垂,和白色琴键一样苍白修长的手指在琴上奔跑。琴声和烛光一起摇曳,如幽兰之香,渗透黑暗,弥漫到很远的地方。夜归的男女嬉闹着上楼来了,脚步声越来越近。风快要吹灭了烛光,他停了下来,看看月光,叹口气。听肖邦的夜曲时,我眼前常有这样奇怪的幻景。这情景如同一个遥远的玻璃世界,镶嵌在夜晚的窗里,萦绕着一些东方风味的意象:春江与月夜,琼花与百鸟,孤舟与故园……他一生都在体弱多病和激情洋溢、儿女情怀和阳刚之气之间维持着平衡,然而这脆弱的平衡常被打破。他注定不会幸福,…  相似文献   

15.
昔人已经作古,名作依旧流芳。一首《夜曲》,让多少人赞不绝口。我不崇拜肖邦,却爱上了《夜曲》,大概是因为周杰伦和他才出的新专辑《十一月的肖邦》吧!我喜欢周杰伦并不是很久,以前也未曾留意过这个歌手。当他的专辑《范特西》出来时,我的好友李婵叫我听,我只是敷衍而  相似文献   

16.
守林人     
守林人带着猎枪和他的猎狗,在日夜巡视着森林。他一步一步地走着,走一步,就要听一听那突然的灾害,是不是意外地来了……他负责发出风灾和火警的信号!他还负责不让一切可疑的阴谋,从这里通过,在森林里躲藏。守林人在森林里生活久了,年老了还是跟青年人一样。他脸上的皱纹,是那树木的皱纹,经历过万年的风霜,不断地增加,却又不断地成长。他那坚强的双腿,是那坚强的树干,他那不知疲倦的双脚,是那伸遍满山的树根。有树根的地方,就有他的脚印……晚风起了,森林在沙沙地说话,守林人就站下来听着听着,他能听懂它们的话。下雪了,厚厚的雪花铺遍了森林…  相似文献   

17.
没有人能说清楚青春的含义,也没有人能描绘出青春的色彩,能够圆满诠释它的只有音乐。忧伤的阿杜一直都喜欢听阿杜的歌,因为他的歌带着忧伤,凄凉。他的歌属于黑夜。每次一遍又一遍地听着他的歌,脑海里就会思量自己的生活。有人说阿杜的每一首歌里都埋藏着一个故事,每一首歌代表一种心情。那种透着淡淡忧伤的曲风,总能让我想起往事,比如那首《坚持到底》。听着忧伤低沉的歌声,内心总不断  相似文献   

18.
"钢琴诗人"肖邦作为浪漫主义时期杰出的音乐家,他的音乐创作主要围绕着钢琴展开,这首夜曲是肖邦创作成熟期的一首作品,本文试图通过对这首作品和声进行和曲式结构的分析,进一步了解肖邦所赋予夜曲这一题材的深厚内涵,同时也为我们更进一步的了解肖邦的音乐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9.
教育杂谈     
另一件事发生在外国。著名的波兰作曲家肖邦,在学堂读书时很认真,但又十分调皮。有一次,肖邦偷偷地给学监画了一幅漫画。这画后来落在学监手上,肖邦忐忑不安地等着惩罚。奇怪的是,这位学监并没有勃然大怒,仅仅把画送回肖邦,上面用铅笔批了几个字:『这样子画得象极了。』肖邦深受感动,以至后来十分崇拜她。他最早出版的作品《第一轮旋曲》题名献给望。琳德夫人,这位琳德夫人,就是当年的那位学监。  相似文献   

20.
肖邦是19世纪波兰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被称为"钢琴诗人",同时他热爱着Poland(波兰),他的音乐,灵魂,血液,身体的每个毛孔都具有浓厚民族情怀。肖邦一生共创作了4首谐谑曲,其中最后一首作品op54,与前三首相比规模最大,极具抒情性,旋律优美动听,体现了肖邦式的悠长浪漫的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