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通过生产性价值可以提高收入、增强就业能力、提高就业机会等,这对人的幸福感有重要影响。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人们收入普遍较低的时代背景下,以教育的生产性价值来提高人的幸福感是不可替代的,因此也一直受到教育经济学家的推崇。随着社会变迁、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的提高,教育的消费性价值对人的幸福感的作用也日益凸显出来。如何进行合理消费、科学消费、提高人的消费技能成为教育理论界应该认真研究和思考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
自伊斯特林提出收入增加并不一定导致幸福增加即伊斯特林悖论之后,经济学界产生了极大反响。教育是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径,收入对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某种程度上正是教育的生产性价值发挥作用的结果。同时,教育的消费性价值也是教育经济价值的重要方面,它是指受教育者因接受教育而获得的非货币性收益,体现在消费技能、消费行为、健康和情感等多个方面,这种非货币性收益和教育生产性价值——收入一样都对主观幸福感有着重要作用。伊斯特林悖论之所以存在正是教育没有充分发挥消费性价值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关注学生的教育消费性收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在我国,“教育是一项对未来的投资”之类的观点已成为越来越多的人重视教育并投资教育的理由。这对教育事业的发展而言,无疑是一件幸事。然而,学生受教育,既可以在将来得到回报,又能从当下的教育中获得某种满足。仅仅将教育视为只能在将来获得收益的投资,忽视学生在教育期间的精神满足,即学生的教育消费性收益,不仅低估了教育的真正价值,而且引发了现实中的一系列问题。因此,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都必须给学生的教育消费性收益予以足够的关注。   一、教育的消费性收益内涵   何谓教育的消费性收益 ?学生的教育…  相似文献   

4.
对于自我价值感(self-esteem),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表述,但核心是一致的。张春兴教授认为自我价值感是个体对自身的感受,认为自己重要,有价值而对自己接纳、喜欢。[1]也有表述为整体上个体对自己积极或消极的态度,是自己接受、自己尊重的程度  相似文献   

5.
大部分高中学生谈数学作业色变,他们对数学作业又怕又恨,这里其中一部分原因是数学作业普遍多于其他科目,而更多的是因为数学作业难度大、耗时长,但数学在高考中的地位又不容学生怠慢,所以这种纠结的心态始终萦绕学生心中,导致学生经常带着抵触心绪做数学作业,自然毫无幸福感可言。如何体验数学作业的幸福感,减少厌恶感,作者从作业评价方式进行了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将对此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6.
这些年,国人常提起幸福感。你幸福么?所有的聊局,无论有否开始涉入,最后总会归结到“一日千里”的房价,对于一个教育者来说,这是不愿意参与加入的话题;所有的教育人聚会,无论你身在何处,  相似文献   

7.
张颖 《文教资料》2006,(4):68-69
随着应试主导性教育模式的转变,学生拥有的课余时间越来越多,但课余时间不应成为教育的空白时间。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形式灵活、丰富多彩的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课余的价值和方式,培训课余技能,有助于造就学生良好的课余生活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大学生归因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提高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归因,本研究使用多维度多归因量表和主观幸福感量表对师范学院学生进行了测验。结果显示:(1)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总体水平较高,女生的幸福感总体情况优于男生,但是男女在幸福感上差异不显著。(2)大学生在归因方式上总体倾向于内部归因,男女大学生都是内控性得分高于外控性得分,男女在归因方式上差异不显著。(3)内控归因倾向的大学生比外控倾向的大学生能够更好地体验到幸福感。在成功的情境下,学业成就中的背景因素与幸福感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在失败情境下,学业成就中的能力因素和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9.
赵凤飞 《上海教育》2014,(33):64-65
初中是学生形成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学校必须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条件,保证他们拥有四年优质的校园生活,享受和谐的校园文化精神,身处其间能自由地呼吸、欢畅地学习、自信地生活、健康地成长,这是衡量一所学校教育本质和教育价值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中国式教育方式,让很多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之间没有很好地连接,甚至使很多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觉得学习是一件苦差事。通过"在生活中教育""教育生活化"两个方面阐述教育应该与生活融通的观点,改变孩子与家长和教师之间的关系,呼吁家长在生活的点滴中,以轻松的方式融入教育;教师让自己的教学更加生活化,使学生更加容易接受知识,懂得如何运用知识。  相似文献   

11.
笔者对江苏省常州地区来自不同省市的646名大专生进行问卷调查,考察他们的应对方式特点、主观幸福感水平以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发现:(1)大专生的应对方式以积极应对为主,女生比男生更多采用积极应对方式;(2)大专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处于中等偏上,性别、来源和学科性质均对总体幸福感水平没有显著影响;(3)积极应对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而消极应对与其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2.
高校教师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帮助高校教师采用正确的应对方式,增强幸福感体验,采用<主观幸福感量表>和<应对方式问卷>调查了广东省5603名教师,认为:目前高校教师较多采用成熟型的应对方式,较少使用不成熟的应对方式;高校教师所采取的应对方式对生活满意度有显著的预测作用.求助、解决问题、幻想等应对方式有助于个体生活满意度的提升.尤其是求助和解决问题,在提升生活满意度方面的作用极其显著.而自责、退避等消极应对方式则会有碍生活满意度的提升.  相似文献   

13.
探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主观幸福感问卷和应对方式量表对637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水平居中,而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都较高.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存在性别差异、专业差异和城乡差异,但不存在年级差异.(2)主观幸福感与应对方式显著相关,其中积极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而消极的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呈负相关.结论:积极的应对方式有助于提高幸福感,而消极的应对方式则会降低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归因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三所高校的337名大学生进行归因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问卷调查。结果:(1)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不存在性.别、专业和年级的显著差异。(2)大学生在学业成就和人际关系的成败上均作内部归因,即归因于自己的能力或努力等主观因素。在成功的情境下,能力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的正相关。在失败的情境下,能力与主观幸福感呈非常显著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15.
幸福是人类永恒的追求,收入是提升幸福感的关键要素,但“伊斯特林悖论”的提出引发了诸多莫衷一是的争论。教育作为提升收入的主要途径,其经济价值对幸福感的影响也日益凸显。基于中国社会综合调查CGSS(2018)数据分析发现,文化消费在教育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不同类别文化消费的中介效应存在异质性,而家庭收入在文化消费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中具有负向调节作用,调节效应检验表明,文化消费对高收入群体和低收入群体的主观幸福感均具有正向影响,但低收入群体在文化消费对主观幸福感的调节作用比高收入群体更加显著。因此,新时代教育应注重提升教育的消费性价值,强化教育“致幸福”实践路径;加强文化消费教育,提高全社会消费素养;构建差异化的文化消费模式,满足不同经济群体消费需求,避免“伊斯特林悖论”再次出现。  相似文献   

16.
通过回顾幸福感研究从关注外部因素到强调内部的转变过程,指出当前的幸福感结构忽视了幸福感的客观性和文化特征。在分析当前幸福感结构的基础上增加了价值实现成分,从而建构了一个更加全面的幸福感三因素模型,包括生活满意感、需要满足感和价值实现感三个基本成分。最后,对幸福感三因素模型与相关理论的关系及未来研究的可能方向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文章采用应付方式问卷、总体幸福感量表对490名大专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大专学生主观幸福感水平处于中等偏上水平;男女大专生在求助、幻想、合理化应对方式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回归分析显示,自责、幻想、解决问题、求助可以预测大专生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18.
数学的教育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学教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数学以其特点及积极的思维态度、科学的思维方式,决定了每一个现代人都必须接受数学教育。因此,它在教育人、陶冶人、启迪人、发展人的素质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究当代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与其归因方式之间的相互关系,以230名在校大学生为被试,使用《总体幸福感量表》和《内控性、有势力的他人及机遇量表》作为研究工具开展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目前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不存在性别间的显著差异;大学生对成就行为进行归因时,外部因素的影响有所上升,男生的外部归因倾向显著高于女生;归因方式中的内控性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最大,当把事件发生的原因归于内部因素时,大学生所体会到的幸福感最强烈。  相似文献   

20.
本文意在表达一种对教学论研究的期望,即以更开阔更深刻的视界进一步探讨有效实现知识的教育价值的教学、教育活动方式,引导学生个性素质自由而全面地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