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用韵系列表法和韵系数理统计法考察温庭筠词的用韵,将温词的用韵与初唐、晚唐、五代、宋的诗韵、词韵以及他本人的古体诗用韵进行比较,发现温词以诗韵入词,有一定的存古性。晚唐时词受到诗韵的影响,还没有形成后来的词韵格局。  相似文献   

2.
本讲主要内容有二:(一)词韵的创始及其发展,谈谈早期的词韵以及各种不同见解和尚严、从宽两种主张的分歧。(二)词的协韵问题,说明从旧词用韵想到今后宜如何处理和旧有词韵的用途。词韵的创始及其发展词盛于唐、宋,而词韵专书则盛于清代.其所以如此是不难理解的.因词在初期与音乐密切配合,用韵但求谐耳,完全摆脱了所谓韵书的束缚.正如《四库总目提要》所  相似文献   

3.
沈谦《词韵略》开创了依附于诗韵.结合对唐宋名家词作韵脚的抽样调查.而折衷取用的词韵编纂方法。沈谦探讨并确立词韵押韵的原则.填词用韵应该平声独押.上去通押.入声独押.又偶有平上去三声通押的情况.又在《中原音韵》的基础上.归并组合出十九韵部,并主张参用古诗押韵之法。《词韵略》面世之后.得到词坛的激赏。对清代的词韵制作产生了广泛而深入的影响.其韵部分合原则和编纂方法成为后世词韵取资沿袭的渊薮。  相似文献   

4.
《盛明杂剧》卷首卷尾诗的用韵,既不符合通常所说的诗韵《平水韵》系统,也不符合当代的曲韵《中原音韵》系统,而是借押词韵。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李渔《笠翁对韵》用韵现象,发现《笠翁对韵》存在东冬、支微、鱼虞、支齐、灰佳、寒删、肴豪相混现象,原因有《笠翁诗韵》《笠翁词韵》的影响以及作者方音、实际语音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碎金词韵》是清代词学研究繁盛的产物,其编纂体例繁杂,内容丰富,是一部在词韵韵部统领之下,融汇了丰富音韵学知识和词学思想的综合性韵书。同时,作为谢元淮《碎金》系列著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融合了谢氏"词为诗余""以(昆)曲歌词"的词学主张。以《碎金词韵》为中心开展课题研究,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又对今人模拟宋词格律用韵,以及规范昆剧韵白声类都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但目前学术界对该书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因而有较大的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7.
经过清初关于宋词是否统一叶韵的争论以后,清人普遍认为宋词有韵可循。在宋代词乐消亡以后,词韵更是成了保持词体音乐特性的重要质素,所以清人纷纷选取宋词名家之作来归纳韵部,撰写韵书,以此表达自己的词体观念与词学思想。尽管他们都标榜以宋词为据,却都未穷尽,故而不免又有宽、严之争。,清人对宋词用韵的研究虽未完全探得宋代词韵之本,却在客观上普及了词韵观念,规范了清词用韵,完善了清代词学的研究体系。  相似文献   

8.
音乐美是中外古典格律诗歌有别于其他文体的基本特征,诗歌韵式与音乐调式具有同构性。本文具体分析诗歌韵式与音乐调式的组织功能、音乐调式和诗歌韵部的色彩、音乐的转调和诗歌的转韵、调式和韵式对节奏的影响、汉诗"衬韵"与西洋"ab"韵等同构关系,从中外传统诗歌韵式中为新诗韵建设提供借鉴的合理内核。  相似文献   

9.
叶韵是词的重要特性之一,但唐宋至明,词韵向无专书。沈谦《词韵》是清代词学建构中关于词韵建构的开山之作,标志着词韵问题正式进入清人的研究视野,具有重要的词史地位和理论意义。在作词层面,《词韵》总结宋词的叶韵规律,为清人提供了可依之矩;在词论层面,《词韵》对词韵的探讨,进一步廓清了元明以来词曲不分的局面,推尊了词体;在词韵学层面,《词韵》引发了清人探讨词韵的热情,推动清代词韵学走向繁盛和成熟。  相似文献   

10.
从目前情况看,诗韵的改革有三种模式。第一种是完全根据现代汉语普通话语音系统,即标准音,编出新的诗韵,建立韵部。这种诗韵不建立人声韵部。已经出版了一些这样的诗韵,尽管在具体问题上彼此有些差异,但总原则是一致的。在一些刊物上也刊登有此类文章,也明确地提出按这种模式建韵.例如《江海诗词》1995.1期载赵京战《旧体诗词革新的大旗》一文,就简明扼要地作过说明,并概括为一句话:“辨韵用新声。”  相似文献   

11.
许浑诗集《丁卯集》现存诗歌542首,皆格律诗,存在两首残句。系联其诗韵得出16摄27韵,其中阳声韵15个,阴声韵12个,总体上符合《广韵》"同用""独用"规则。许浑诗歌韵例可归纳为绝句、七五律和排句三大类,再根据首句是否入韵细分为12小类。此外,许诗未入韵句的尾字与韵脚字之间往往四声相承,此类现象多达二十处。另有14个韵脚字的读音由于古今语音演变而难以断定,在《广韵》中的读音与其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读音不相同,需依据其意义来确定。  相似文献   

12.
诗、词用韵是汉语语音史研究的宝贵资源,周密诗、词用韵前人未做过系统研究。通过穷尽考察302首周密古体诗、词,并以鲁国尧的宋代通语18部系为参照,得出周密古体诗、词韵系共16部。周密古体诗、词用韵大致符合宋代通语,同时也体现了宋末浙江吴语方音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平水韵》长期作为诗韵有其未变的诸多原因及其无法避免的弊端,但毕竞不能被废除;而《新韵》也有其实行的必要原因和条件。在因果推导中提出了五种折中的方法试图解决这使用新旧韵之间的矛盾问题,明确了《平水韵》和《新韵》的各自使用价值及“双轨并行”可使诗歌音韵和内容俱美的希望和主张,在充分尊重旧韵派和新韵派的立场上而强调“用新知旧,用旧知新”,并对未来的诗韵发展作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王喆词韵考     
王喆的词韵可以分为20部。王喆词用韵有三个特点:–m韵尾、-n韵尾、-η韵尾有通用的现象,入声韵尾的消变具有不平衡性,入声韵尾已经弱化。  相似文献   

15.
“韵”范畴在清代词学中的承传,主要体现在两个维面:一是批评层面对“韵”的承传运用;二是理论层面对“韵”的承传阐说。在第一个维面,“韵”在北宋中期进入到词学批评中后,其实并未得到大量运用,但发展到清代,它成为了人们品评词人词作的主要审美范畴;在第二个维面,其承传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对“韵”作为词作审美之本的标树、对词韵审美特征与要求的探讨及对词韵创造与生成的考察上。上述两个维面,将“韵”作为词学审美范畴的内涵较为充分展现了出来。  相似文献   

16.
"韵"范畴在清代词学中的承传,主要体现在两个维面:一是批评层面对"韵"的承传运用;二是理论层面对"韵"的承传阐说.在第一个维面,"韵"在北宋中期进入到词学批评中后,其实并未得到大量运用,但发展到清代,它成为了人们品评词人词作的主要审美范畴;在第二个维面,其承传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对"韵"作为词作审美之本的标树、对词韵审美特征与要求的探讨及对词韵创造与生成的考察上.上述两个维面,将"韵"作为词学审美范畴的内涵较为充分展现了出来.  相似文献   

17.
五四时期是汉语诗韵的新旧转换时期。新诗人在"诗韵价值重估"中提出废旧韵、造新韵的理论主张。初期新诗存在大量无韵诗,但多数新诗仍然有韵,在现代诗韵、用韵位置、换韵方式、平仄互押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五四时期诗韵研究的主要理论成果是:构想诗韵现代模式、探讨诗韵平仄互押、土音入韵历史价值和重造新韵初步成果。  相似文献   

18.
在探究五四以来的新诗代表作的基础上,第一次比较全面地总结了新诗的九种常用韵法,即一字逗、句句韵、隔句韵、流水韵、交叉韵、包韵、转换韵、自由韵、错综韵等,简论了各自的得失、新诗韵法与古诗韵法的传承关系及与域外韵法的借鉴关系,对新诗作者和研究者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格律诗的格律,表现在句数、字数、用韵、平仄、对仗诸方面。六言格律诗除在字数、平仄上与五言、七言格律诗不同或不尽相同以外,在对仗方面也有自己的特点。 首先,对仗用得更多。在对仗方面,六言格律诗与五言七言格律诗的要求是一样的。但统计数字说明,六言格律诗中,对仗用得更多。 在《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4月版,王全点校,25册)的104首(连同重复的,为142首)六言格律诗中,共有599句(有一首逸一句)。在300联中,对仗的  相似文献   

20.
伴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新诗走上了历史舞台。新诗创作要求有新诗韵。赵元任首先编出《国音新诗韵》,张洵如编成《北平音系十三辙》(1937),黎锦熙等编出国颁《中华新韵》(1941),嗣后有近百种韵书(含论文)陆续问世。这些韵书的作者背景复杂,所编韵书体系不一,存在审音矛盾、宽严失准、缺乏韵谱归纳等问题,出现了诗人用韵不予理睬的尴尬局面。本文基于对现存各种韵书的分析,提出了若干新诗韵编纂原则:坚持共同语标准音的原则、符合语音科学的原则、从众性原则、宽严标准统一的原则、规范性与普适性相统一的原则、允许多样共存的原则,并提出了15个严韵和13个通韵的韵部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