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阐述复杂网络相关理论,重点描述复杂网络的特征参数度分布、聚类系数、特征路径长度;分析产业联盟中的知识转移网络的复杂特性;运用复杂网络的特征参数分析产业联盟的知识转移活动,并为产业联盟中知识转移网络的建设和优化提出建议,从而为提高产业联盟的知识转移效率提供一种全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虚拟企业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知识转移理论为依据,结合虚拟企业的组织特点,通过归纳分析,在前人对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研究的基础上,构建虚拟企业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的概念模型,提出影响虚拟企业知识转移活动的12个主要影响因素,并通过因子分析的方法对影响我国虚拟企业知识转移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虚拟企业各方进行知识转移的根本出发点仍然以利益驱动,虚拟企业知识转移双方自身相关的因素如知识转移动机、知识转移的能力、成员企业的信任关系、知识转移机制对虚拟企业知识转移的影响程度较高,其次是被转移知识的特性因素对虚拟企业知识转移的影响,最后是文化差距、组织差距和市场竞争环境对虚拟企业知识转移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以敏捷虚拟企业为背景,对其知识网络进行研究,在分析构建知识网络必要性的基础上,利用web2.0技术构建知识网络模型,分析知识网络特征、构成要素及运行方式等。最终建立的知识网络概念模型有助于组织识别、建立知识网络,为知识网络能力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吉鸿荣 《现代情报》2010,30(7):16-19,23
组织间信任对组织间知识转移的正向影响非常显著。文章从信任对虚拟企业组织间知识转移的影响分析入手,探讨虚拟企业组织间知识转移信任机制的构建:建立了虚拟企业组织间信任——知识转移的得益矩阵;将虚拟企业的组织间信任分为初始信任阶段、信任发展阶段、信任维护阶段、信任再发展阶段等4个阶段,并建立了虚拟企业组织间知识转移的信任机制模型。  相似文献   

5.
马如宏  成桂芳 《现代情报》2009,29(3):188-191
提出了虚拟企业知识协作创造的概念,并在修正的知识创造模型SECP以及虚拟企业知识协作创造无标度网络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无标度网络的虚拟企业知识协作创造模型,该模型有效的克服了虚拟企业在知识协作创造方面面临的两大难题.即地域的广泛性和协作的低效性。  相似文献   

6.
虚拟企业知识转移激励机理的演化博弈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虚拟企业组织中合作与竞争并存,知识共享与转移成为虚拟企业成功运作的关键.盟员企业间的知识转移,能够增加其收益;盟主企业对盟员企业知识转移的激励行为,能够适当降低盟员企业知识转移的风险和成本,提高整个虚拟企业的知识收益.文章依据演化博弈理论及虚拟企业知识转移基本理论,建立了虚拟企业知识转移激励行为的演化博弈模型,对盟主企业的知识转移激励行为与盟员企业间知识转移进行演化博弈分析,得出盟主企业在针对盟员企业知识转移行为时应采取的策略.通过对虚拟企业知识转移激励机理的演化博弈分析,将有助于虚拟企业知识转移激励机制的建立.  相似文献   

7.
在定性分析虚拟企业知识转移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影响作用的基础上,构建虚拟企业知识转移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效用概念模型,借助结构方程模型与统计软件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虚拟企业知识联盟对企业提升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绩效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但对成员企业的管理创新绩效效用不大。同时,提出在虚拟企业知识转移过程中提高成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8.
基于社会网络的隐性知识转移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在对隐性知识转移社会网络特征进行分析基础上,探讨了社会网络环境下隐性知识转移的类型和影响因素,并给出了利用社会网络促进知识转移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9.
知识量化的研究基于两个维度,一是通过信息和隐性知识的计量,二是把知识当作一个整体,通过投资收益率的变化或者知识熵等来衡量,在此基础上提出虚拟企业知识存储模型。依据知识存储模型分析虚拟企业的知识驻点,简要分析虚拟企业知识盈余原因及利用,重点探讨虚拟企业知识出现缺口的原因,把它分成3种类型,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0.
王学东  赵文军 《情报科学》2008,26(10):1471-1476
客户知识网络是客户知识管理发展的新阶段.本文将客户知识网络分为以知识获取为导向的外部客户知识网络和以知识创新为导向的内部客户知识网络.从知识特征、知识主体特征和网络特征三个方面,分析了网络中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最后,分别探讨了客户知识网络的管理机制问题,并提出了一套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1.
基于知识价值的企业隐性知识转移激励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回顾传统知识分类的基础上,以知识转移中知识对知识源的价值为切入点,提出新的知识分类方法,并结合基于知识自身属性的分类方法,分析各种特征的隐性知识的知识转移难度;从隐性知识转移的利益相关者着眼,探讨隐性知识转移的激励模式,并分析不同特征的隐性知识的激励模式选择问题。  相似文献   

12.
基于学习型联盟的虚拟企业知识管理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虚拟企业学习型动态联盟的组织特性分析,提出了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的二维属性,构建起成员企业的知识管理框架模型;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出以盟主企业为主体,以知识仓库为中心,以知识的学习、共享、集成为主要活动的虚拟企业知识管理模型.  相似文献   

13.
以知识联盟型虚拟企业为研究对象,针对其知识共享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风险,利用模糊数学和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建立了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知识联盟型虚拟企业风险预警模型,并对其模型进行了初步的训练及检测。  相似文献   

14.
针对高技术企业的知识缺口弥补问题,分析了构建高技术虚拟企业的必要性,从HTVE的生命周期、知识来源、知识属性等角度分析HTVE的知识内容及其特点,进而论证了HTVE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15.
黄玮强  庄新田  姚爽 《科学学研究》2011,29(10):1557-1567
 在企业间知识水平动态互补性基础上,通过刻画合作伙伴选择、知识学习及创新机制,建立企业集群创新网络演化模型。运用多智能仿真方法,研究创新网络的动态演化规律、集群创新潜力与网络演化的内在关系及网络位置与创新绩效的关系等。研究综合考虑了企业间各知识要素及综合知识的动态互补性。研究发现:动态演化过程中的创新网络具有显著的小世界性;企业知识水平和创新网络是协同演化的;随着集群创新潜力的增大,企业积极构建“远程”合作关系,网络稀疏性增强,企业间的重复合作次数及网络信息传播效率降低。企业应积极地与不同企业建立创新合作关系并增强局部企业间的合作紧密性,特别是在集群发展的早期阶段,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创新绩效。  相似文献   

16.
结合物元分析方法和10/10~18/2标度的层次分析法,定量化地系统评估虚拟服务企业各层面的风险因素,为虚拟服务企业风险评估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激发虚拟品牌社区中有利于企业的知识创新,成为企业应对动态市场环境而实施创新战略的关键。本文基于C2C与B2C虚拟品牌社区中用户探索性/应用性学习和用户创意组合管理的视角,构建了激发有利于企业知识创新的理论模型。实证发现:C2C与B2C虚拟品牌社区会对用户探索性/应用性学习方式产生差异影响,相对于B2C虚拟品牌社区有利于用户的应用性学习,C2C虚拟品牌社区倾向于用户的探索性学习,而探索性学习更有利于激发用户知识创新能力;进一步,用户知识创新能力对激发用户产生有利于企业知识创新的作用并不显著;但是,用户创意组合管理在用户知识创新能力对激发有利于企业知识创新的关系中起到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本研究为企业实施用户知识管理创新战略提出了有价值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首先归纳影响虚拟企业知识管理应用的环境因素,然后进一步分析各因素之间的联系,构建虚拟企业知识管理应用的环境因素的解释结构模型(ISM),根据该分级模型的结果,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建议,为在虚拟企业应用知识管理的过程中找到关键点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区域公共创新体系环境下的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区域公共创新体系环境下的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研究,可以围绕创新这一主题对虚拟企业的知识流动与创新过程进行管理,服务于创造、创新这一目标.以系统论的方法来看待与解决虚拟企业知识管理问题,认为在区域公共创新体系的大环境中,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的重心应放在知识的共享与转化环节上,通过建设知识管理的技术平台、制度平台、文化平台为虚拟企业的知识管理活动提供支持与保障.  相似文献   

20.
陈明  周健明 《科学学研究》2009,27(4):580-587
 业从外部转移和引进知识是快速获取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也是综合成本最低的途径。本文利用结构方程对企业文化、知识整合机制与企业间知识转移绩效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并选取我国环渤海地区的 155家高新科技企业作为实证研究对象。研究结果表明:(1)企业创新型文化不但对企业间知识转移绩效有显著的正向直接影响,而且还分别通过人员交流以及团队交流两个知识整合机制分别对企业间知识转移绩效产生显著的正向间接影响。(2)支持型文化对企业间知识转移绩效没有直接的显著影响,但通过程序交流,仍然对企业间知识转移绩效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3)知识整合机制包括人员交流、团队交流和程序交流,均对企业间知识转移绩效产生显著的正向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