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政府对高等教育宏观调控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转型问题 ,首先要搞清楚政府应当如何管理高等教育以及目前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管理状况。而整个问题的逻辑起点是政府为什么要管理高等教育。基于上述认识 ,本文分析了教育产品的性质和教育公平等问题 ,初步明确了政府管理高等教育的目的 ,进而界定出高等教育中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宏观调控是国家干预经济的一种基本方式,规范或者控制国家宏观调控行为的法律规范是宏观调控法.在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中,各国政府使出浑身解数,采取了各种宏观调控措施以救市.伴随此过程,一个强烈的共识逐渐清晰: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实现宏观调控的法治化,宏观调控法治化是当代法治国家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3.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国家宏观调控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而运用法律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管理则是国家管理经济的主要手段之一。我国目前尚未建立完整的宏观调控法律体系,探讨我国宏观调控法的特征对建立了完善我国的宏观调控法律体系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但不能削弱国家的经济管理职能,而且应当面对市场调节的优点和它的自发性弊病,更加重视建立和完善崭新的宏观调控体系。本文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为中心展开论述,展现中国共产党对宏观调控的认识从计划控制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体系的巨大飞跃,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宏观调控之路。  相似文献   

5.
宏观调控法是经济法的核心。从宏观调控法的产生和发展本身及宏观调控法的宗旨,可以得出经济法的社会性,经济法是法律社会化的产物。由宏观调控法的民主性,可以得出经济法的民主性,经济民主是经济法存在的基础、发展的动力。透过宏观调控法可分析出经济法追求的是体制效率、整体效率,社会公平、代际公平以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经济法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基本假设的分析,指出在"市场失灵"时,政府就要干预经济的运行,并且对政府应该怎样对经济运行实施干预,提出了相应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市场经济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最有效的资源配置机制,但其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市场失灵要求政府权力的介入。宏观调控法治化的必要性源干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现象,宏观调控行为须以尊重市场和维护社会公益为目标。宏观调控法的价值目标决定了宏观调控行为必须遵循基本的法律原则。  相似文献   

8.
我国要实现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的富裕,是循序渐进和分阶段实现的有差别的富裕。实现共同富裕需要宏观调控法保障,而宏观调控法的价值定位直接影响着在共同富裕实现过程中宏观调控法的制定、实施。在共同富裕实现过程中,宏观调控法应强化规划法、财政法、税法、金融法、对外贸易法等法律的调整,以促进富裕的实现,并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基本假设的分析,指出在“市场失灵”时,政府就要干预经济的运行,并且对政府应该怎样对经济运行实施干预,提出了相应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商品房作为市场经济中的一种商品,本应由市场发挥其自身的机制形成价格,但在近年来,中国房地产业出现了快速发展的过热现象,从而导致商品房价格的飙升。因此,国家不得不采取房地产宏观调控来抑制房价的进一步攀升,但效果却未见有太大的成效,本文试图对中国房地产行业现状进行分析,并由国家对房地产实施的宏观调控入手。从宏观调控的执行力度、房地产贷款利率和税三个方面对我国房地产宏观调控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1.
西方契约文化中蕴含的平等、独立、自由、人权、诚信等一系列人文精神,正符合现代法治的精神需求。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在构建法治政府的实践中,应当融入契约理念,使之成为政府官员和民众的自觉意识。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政府和民众的双向良性互动,从而促进法治政府的建成。  相似文献   

12.
怎样把握反垄断法和经济规制法的关系?在经济规制法至少有一部分内容向反垄断法的内容不断靠近的今天,作者站在相互补充说的立场上,并在具有竞争限制性的事业法和反垄断法发生冲突的情况下承认反垄断法优先为前提,通过采用两种极端法律制度的例子来反观两法相互补充的必要性,考察在一定程度上推进规制改革的有关公益事业的事业法和反垄断法的现状,认为:当限制竞争成为问题的时候,采纳反垄断法优先说,当维持、促进竞争成为问题的时候,采纳相互补充说,这在理论上并不矛盾.  相似文献   

13.
法治作为人类现代政治文明的主要成果,已得到人们普遍的认同,作为当今世界潮流,也已是不争的事实。我国近代以来,以法治取代人治成为无数仁人志士终身为之奋斗的目标。百年过去后的今天,可以说建设法治国家已成为全国上下痛定思痛后取得的共识。但考察我们的法治进程可以看到,这种所谓共识只是表面的。我们的现实和历史让我们举步维艰。要真正建设法治国家,从理论到实践,我们都有很漫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14.
地方政府债务是当下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加快地方政府债务监管立法迫在眉睫。欲进行相关立法,首先要廓清该法的基本原则,才能使具体监管规则的设定重心突出,达到"形散神不散"的功效。结合其他国家地方政府债务监管经验,分析了地方政府债务监管基本原则的内涵、冲突及其选择,提出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监管法律应该具备四项原则并对各原则内容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5.
对法学教育改革的有效路径的探讨与研究应从法学教育本身的基本属性入手。而法学教育本身具有的两个基本属性,即教育性和法律性,则决定了法学教育在办学机构、培养目标、人才素质等方面的层次定位应是高层次性。  相似文献   

16.
西部开发与政府法律人格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府法律人格理论的提出,是人类社会近现代法治明的产物,其内涵是指政府应是权力和责任的统一体,它包含有限政府,责任政府,人道政府,国家与政府相分离等逻辑性法治命题。政府法律人格理论的实质是对行政权力实施有效的法律控制,其核心内容和精神要旨是建立法治政府,政府法律人格构建对西部开发具有法制投资,营造良好法治环境,创建有效政府,促进西部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等独特功能和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评述保险业发展所面临的新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依法监管的理念;继而运用“善治”的理论分析依法监管的实质,并对如何提高依法监管水平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可持续发展观和公平正义理论是环境法的两个理论基石。可持续发展是环境法存在的目的,是法律坚持以人为本的结果。而公平正义问题又是环境法价值目标的核心内容,也是其进行整个制度设计的重要理论基石。  相似文献   

19.
“德法并重”治国方略的提出标志着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治国方略的重大突破。法治和德治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互为救济的,我们应该从严治党、从严治政;大力营造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氛围;加强官德修养和公民道德建设;做到某些道德法律化和制度伦理化,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相似文献   

20.
建设“法治浙江”首先要对浙江的法治现状有个全面的把握,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设的思路。因此,设计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是首要的问题。在建立评价体系过程中,应主要结合我国现行法治系统运行机制将浙江法治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分为立法、执法、司法、监督、公民法治意识等五个方面的层次结构。并引入层次分析法,尽可能排除法治环境评价中的主观因素,建立判断矩阵,结合问卷调查、座谈会,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各影响因素的分值,最终得出评价结果。同时,还需进一步完善法治环境评价体系,使评价体系更加科学合理,使“法治浙江”的建设更具科学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