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历三月三上巳节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节日。浙江省建德县新叶村至今仍保留着隆重的、在大部分的汉族地区已经消失了的节日庆典活动。与传统的三月三上巳节相比,新叶村三月三的文化含义虽然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仍然可以发现其中遗存的先民思想和独特的文化意义。考察新叶村三月三,对于保护上巳节这一个我国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石鲁芳 《新读写》2023,(3):42-43
<正>荠菜卿卿(1)开过花的泥盆里,不知何时,竟冒出一棵荠菜来。等我发现时,荠菜已很荠菜的样子了,碧绿粉嫩,活活泼泼,直把我的花盆当故乡。我没舍得拔去,一任它自由生长,等着它开花。辛弃疾写,春在溪头荠菜花。在我,是春在泥盆荠菜花了。(2)因这棵荠菜,家里的对话又多了许多。常常是在茶余饭后,我和那人踱步过去,站定在花盆前,四只眼睛齐齐地,笑微微地看着这棵荠菜。荠菜肥嘟嘟的,  相似文献   

3.
草木深     
正从一座城,往外走,出城愈远草木愈深。三里不同村,五里不同景,七八里草木植物长势不一。出城二三里,草木增一寸。深一寸的草木,可以藏鸟,戴胜、灰喜鹊、白头翁在草木间散步,梅花、杏花、梨花、桃花开了,深深浅浅、浅浅深深。出城五六里,草色添一分。"春在溪头荠菜花",春天一来,溪头荠菜花的绿意就藏不住了,那一把把张开的小绿伞,嫩得能掐出水来。婆婆纳,宽了一分。不起眼的荒地上,婆婆纳  相似文献   

4.
上巳节起源甚早,到唐代已经是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从唐诗中可以看出唐朝时期上巳节的繁华盛况及宫廷和民间的上巳节活动,可见其蕴含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且文化内涵到唐代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而且唐诗已经开始反映上巳节传统的没落,这可以给研究当下的文化现象提供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荠菜花     
前些时日去小姑家,小姑说去楼下转转,看小区绿化带里有没有荠菜花。我问干什么。她说:“明天是三月三,扯荠菜花回来煮鸡蛋吃。”我才想起是农历三月初三快到了。是呀,在我们老家,在那个遥远秀丽的小山村,有三月三用荠菜花煮鸡蛋吃不头疼的习俗。  相似文献   

6.
岁时节俗,是人们思想感情、生活习俗及时代文化最集中的汇聚点。魏晋南北朝节日时俗充满着独特的时代特征。上巳节(三月三日)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为盛大的节日之一。三月三日诗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三月三日诗分为两类:一是以兰亭诗会为代表的上巳节作的诗;二是专写上巳节日的诗歌。通过诗作,我们能更好地了解那个时代人们的心态、情趣和生活状况。  相似文献   

7.
初春的荠菜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春天来了,荠菜绿了. 荠菜是我们家乡人常吃的野菜.  相似文献   

8.
上巳节在唐朝是一个重要的节日,在这一天,朝廷和民间都会举行活动来庆祝。但上巳节在唐朝娱乐性质更加突出,朝廷沿袭了祓禊习俗,在唐朝中期还将上巳宴赏制度化,法定放假;而在民间以踏青、竞渡和泛舟为主要的庆祝方式。这一节日反映了唐人竞奢斗富和亲近自然的心态。《全唐诗》中的上巳节体现了时代精神,即唐人的创新性和世俗性,上巳节的原始意味越来越淡。  相似文献   

9.
汉族的上巳节和南方少数民族的“三月三”之间有着很多渊源的关系,本文试着从二者的起源,具体节日形式、内容里分析出二者之间的关系,从而论证南方少数民族的“三月三”正是汉族上巳节的延续。  相似文献   

10.
<正>雨歇杨林东渡头,永和三日荡轻舟。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门前溪水流。【注释】(1)三日:古代以农历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节,魏晋以后,通常以三月三日度此节。(2)永和:东晋穆帝年号。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记公元353年(永和九年)三月上巳日,会集名士于  相似文献   

11.
《同学少年》2013,(4):25
"三月三,荠菜赛灵丹。"每年这时,奶奶便用荠菜煮鸡蛋,据说吃了能清热解毒,平安吉祥。每年,奶奶都看着大伙吃得干干净净才安心;今年,我有幸随奶奶一起来到田野挖荠菜。荠菜花不用寻,田野里处处都是。碧绿的茎叶,繁星点点般的小花,一下子绿了我干涸的眼,润了我枯萎的心。奶奶小心翼翼地蹲在田垄边,将荠菜一株一株地拔起。为什么要拔呢?奶奶  相似文献   

12.
从中国古典诗歌中管窥上巳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当一部分传统节日,流传至今,同时我们也看到,一些继承下来的传统节日有日渐淡化的趋势,而有的传统节日早已消失,上巳节就是这样一个渐去渐远的美好节日.文章以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上巳节俗诗(词)为研究对象,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几个重要时段入手,力求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描写上巳风情的诗(词),通过诗作来管窥上巳节的文化记忆,探寻上巳节的兴衰历程,从而提醒我们珍视传统节日,热爱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3.
上巳节是我国一个具有浓厚节俗色彩的传统节日,它从产生以来,就孕育了丰富的节俗内涵。入宋以后,上巳节俗不再如前代丰富,并打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感伤色彩。上巳衰微,是多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对宋上巳词的分析研究,仍能探得上巳节在宋代的流变。  相似文献   

14.
<正>“春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说起荠菜,似乎总离不开春天,荠菜俨然成了报春的使者。其实这是对荠菜最大的误解。荠菜先春而萌,“拨雪挑来叶转青”,其生长时间可以从十一月持续到清明前后,经得起冬天的寒霜冷雪,耐得住春日的气温多变。虽说我是个地道的农村人,但之前对荠菜却所知甚少。  相似文献   

15.
《挖荠菜》导语:同学们,你们吃过荠菜吗?也许在座的同学对荠菜不以为然,然而,在那万恶的旧社会,荠菜曾救过多少人的命啊!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挖荠菜》,看看我国女作家张洁为什么对荠菜会有着那么深厚的感情?我们应该怎样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一件珍贵的衬衫》导语:衬衫,我们几乎每人都有,可以说很普通,但课文为什么说它珍贵呢?它珍贵在何处呢?课文又是怎样通过一件衬衫来反映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本色的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件珍贵的衬衫》。《驿路梨花》导语:《驿路梨花》从标题来看就是指驿路上的梨花,实际上…  相似文献   

16.
荠菜飘香     
“阳春三月三,野菜赛仙丹。”春天是挖野菜的最好时节,这些野菜生长在原野上、田埂边、沟渠畔,在万物复苏的季节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 我儿时生活困难,一到春天母亲便挎上篮子,拿上小铲子带着我去挖野菜。荠菜是家乡最多的一种野菜,又叫地菜、清明草。清明之后,荠菜渐渐绽放出细小白色花。  相似文献   

17.
许博渊 《科技文萃》2005,(7):171-173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辛稼轩在这里既是抒情,又是写实,荠菜的生命力确实超乎一般人的想象.  相似文献   

18.
古时暮春三月上旬的巳日,称上巳节。每年这一天,人们就要会合宾朋来到水边嬉戏采兰,或薰香洗濯,以驱除不祥,叫修禊事。古人用干支纪日,“六十甲子”中有四个巳日,依次是己巳、辛巳、癸巳、乙巳,由于它们递差十二天或十四天,实际上有些年份三月的上旬会没有一个巳日,“自魏以后但用三日,不以巳也”。即魏晋以后每逢三月初三修禊事,仍称上巳节。纵观历史两千年,修禊事活动方式有二:一是禊饮,临水设酒,宴饮行乐;二是禊祭,秉兰薰香,洗涤沐浴。  相似文献   

19.
小君:   在这封信里,我想和你谈谈对学生的尊重.   我看过一篇作文,是写语文教师带学生野外活动挖荠菜的.这本来是一件大好事,对上好上活张洁的&;lt;挖荠菜&;gt;一文大有裨益.事实上,大家挖得也很开心.可到最后,教师一声令下,把学生挖的荠菜全都拿走,回家自个几做菜吃.作文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是该学生对教师的蔑视和憎恶.……  相似文献   

20.
荠菜饺子     
早上接到母亲的电话,说是又做了荠菜饺子,让我拿回家给女儿吃。每次从母亲那儿拿回一袋袋荠菜饺子,总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情愫萦绕在心头,让我无法平静……我自幼体弱多病,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母亲常做些荠菜素馅饺子给我补充营养。阳春三月,母亲领着我和弟弟去挖荠菜。"春在溪头荠菜花",嫩嫩的荠菜,鲜绿绿的,菜地里、田埂上随处可见。母亲教我用小刀沿着荠菜的根部插下去,再轻轻一挑,一棵荠菜就挖出来了,还会闻到一股淡淡的清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