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意境是诗歌创作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可以为诗歌增添神秘的色彩。中国古典诗词的翻译历来是一个难点,诗歌意境的翻译更是不好把握。本文以《天净沙·秋思》的翻译为例,对诗词中意境的翻译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秦韵佳 《美育学刊》2023,(2):102-111
以艺术批评家身份闻名于世的罗杰·弗莱,最初是以意大利早期艺术研究赢得学界声誉的。虽然他后来转而致力于艺术批评,但是意大利早期艺术一直没有离开他的视野,并对他的艺术批评有着深刻的影响和重要的帮助。专著《乔凡尼·贝利尼》即是弗莱意大利早期绘画研究最重要的成果。弗莱早年的意大利艺术研究和写作,与剑桥大学的教育推广运动密切相关,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重作品分析的研究风格和表述方式。特殊的产生背景、独特的眼光和富有特色的研究方法,赋予了这部著作双重意义:它既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认识贝利尼绘画的崭新的视角,也为我们审视弗莱的艺术批评及其发展提供了一个有益的维度。  相似文献   

3.
在汉语英译的过程中,文化负载词集中体现了汉语文化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在译语文化中是缺乏对等表达的,因此,在翻译实践中,对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就需要格外费心,译者要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应该采取何种翻译策略和方法来处理文化负载词.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浮生六记》中含有丰富的文化负载词.可选取《浮生六记》林语堂英译本(简称林译本)来研...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天净沙·秋思》原文及其三个英译本的对比分析,论述中国古代诗歌的模糊美及其翻译,认为应尽量采用模糊对等翻译与变异译法,以较好传达原诗的模糊美与意境。  相似文献   

5.
中国诗词是语言文字美学的集大成者。对于诗词的英译,如何再现原文中的审美信息不仅是译者面临的一道严肃考题,也是翻译美学关注的中心。以宋词《声声慢》为例,两位译者在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分别从音韵、词意、形式和意境四个审美角度对原词进行了阐释.均最大限度地在译文中传递了原词的艺术之美.  相似文献   

6.
文学的社会作用有三个方面,即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这三方面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不可分割的。任何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这三者的有机统一体。《复活》是列夫.托尔斯泰晚年的代表作,也是一部19世纪俄国生活的百科全书,它的社会作用更是这三方面的有机统一体。  相似文献   

7.
墨学逐渐受到国内学者和海外汉学家的青睐,作为代表墨家思想的《墨子》的翻译工作也获得发展。但在翻译中,由于中西文化的冲突,经常造成翻译错位现象。文章选取了《墨子》中的《号令》一篇,选取了Ian Johnston及李绍崑的译本为语料,重点关注其中的称谓词英译,将其分为官衔类称谓词、岗位类称谓词及常规类称谓词,并且详细指出了以上两个译本在此类词汇的英译中存在错位现象。  相似文献   

8.
《草原》杂志是内蒙古自治区唯一的省级汉文学刊,刊载多种文学作品,其中散文占有重要比例。本文通过对2015年度《草原》刊载散文作品中涉及自然生态内容的归类与整理,从自然野性生命的审美对话、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对自然环境的生态关怀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探求这些散文作家在创作过程中的审美追求,剖析文章背后的审美心理。  相似文献   

9.
王国维的情景说和李普斯的移情说所谈的都是情感与外物的关系问题,很容易被人认为是一对相类似的概念,但是从他们对主、客体的界定及主客体之间的关系的论述来看,情景说主要是创作论,而移情说主要是审美欣赏理论,二者貌似而有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10.
孙致礼《傲慢与偏见》译本在文学翻译界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本文通过研究分析孙致礼《傲慢与偏见》译本,旨在探讨文学翻译中的杂合现象以及所实施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1.
改写是林语堂对外译介中国文化的常用策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严格意义上讲,却违背了翻译内在的忠实要求,引发了对其翻译行为的伦理反思。以切斯特曼的翻译伦理模式为参照,透视编译本《英译重编传奇小说》,发现林语堂较大程度上违背了再现伦理,其用意在消解文化障碍,但仍坚持适度再现,不忘合理传译原文文化特质。翻译改写幅度虽较大,但多出于适应文化语境、契合英语文学规范,且通过副文本这一沟通平台,与读者交流对话。总体上,译者较好地遵守了交际与规范伦理。  相似文献   

12.
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开创了翻译研究的新范式,而翻译中的明晰化处理更是得到众多翻译研究者的重视。本文以赛珍珠翻译的《水浒传》为例,对其中的明晰化处理手法进行归类分析,探究翻译中明晰化处理的影响因素,强调明晰化理解过程对提高译文质量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马克·吐温以其妙趣横生的文笔闻名遐迩,《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作为其代表作,也体现了其幽默的写作风格.以系统功能语言学及物性系统为理论框架,从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探讨《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言语幽默,可以为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4.
《好逑传》是明清时期才子佳人小说,被率先选译成西文,广泛流播于欧洲,成为西方了解东方绕不开的参考读物。本文考察了帕西的《好逑传》首译英文本,运用勒菲弗尔的操纵理论对译者的改写策略进行分析,以期揭示中英文学早期接触的英译特色,对改写参与中国形象建构做出反思。  相似文献   

15.
《论审美链》一书从生活实际出发用一套新的方式拟描绘出美与审美的复杂现象,语言亦庄亦谐、寓庄于谐。  相似文献   

16.
17.
文化空缺是翻译过程中经常遇到的一种现象。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会对文化的交流产生一定的影响,在翻译过程中如何最大限度地传达源语言承载的文化信息从而消除文化空缺是译者应该反复思考的问题。本文主要以贝列洛莫夫的《论语》俄译本为例,探讨如何在翻译过程中利用翻译补偿策略来消除文化空缺。  相似文献   

18.
通过探讨翻译过程的复杂性和译者在每一个环节的主体性与制约性的体现,论述了译者在多元文化系统内运作所具有的文化主体性和制约性,以《红楼梦》两译本为例,从主客体两方面分析翻译过程中译者的文化主体性和制约性。  相似文献   

19.
《楚辞·远游》是我国古代游仙文学的源头,开中国游仙文学之先河并对后世游仙文学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汉代司马相如的《大人赋》继承了《远游》中的"游仙"模式,与其有着相似的"游仙"结构和"游仙"路线。但深究其本质,两篇文章在"游仙"性质和内涵上又有着很大的区别,《大人赋》只是单纯的模仿了《远游》的形式,在内涵上却远远不及《远游》深刻,但是《大人赋》在仙境的描写与开拓上又对《远游》有一定的发展与创新,这主要与汉代神仙思想的发展以及汉代文学艺术的演进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20.
新西兰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凯瑟琳·曼斯菲尔德(1888~1923),在其短暂的15年写作生涯当中,留下88部作品,其细腻而淡雅的文风深受俄国小说家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的影响。曼斯菲尔德的很多作品中分别描写了不同年龄和不同阶层女性的思想和生活,以其独特的女性视角和意识揭示了女性的生活和思想状态,为女性文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本文将以其代表作短篇小说《莳萝泡菜》为例,分析其女性主义的写作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