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村孩子要不要上大学,今天成为一个被讨论的焦点问题,是与更为严峻的农村教育问题、"新读书无用论"和"读书返贫论"等社会现实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些问题是整个社会的系统工程,解决问题同样任重而道远,关键在于是造成良性循环还是恶性循环。显然认清问题的实质并举全社会之力鼓励农村孩子上大学,是造成良性循环的积极方式。  相似文献   

2.
首届中学生评书活动揭晓了,很好。全国中学生中有两万多人投了票,还写了读后感,这是很不错的。要引导学生学会读书,不要光捧着两本课本。死读书,读死书,最后就要读书死,那样是培养不出人材的。  相似文献   

3.
潮语来袭     
《初中生》2015,(1):23
【何弃疗】“何弃疗”即为什么放弃治疗。“为何放弃治疗”是在网络上广为流传的话,简称“何弃疗”。大多数人用它来调侃周围朋友的奇怪搞笑行为,同时含有惋惜之情。它多被用于微博、空间、论坛等交流社区,目前已延伸至现实生活中。“读书不多……”“我读书不多,不要骗我。”“我读书不多,不要吓我。”调侃与讽刺的意味并存。大意是,你的语言或行为让我很想不通,我读书少,理解能力差,你就好好儿跟我解释解释是什么意思吧。还可以理解为,不要把我看成水平很低的人,指不定你自己才是那个低能儿呢。【读书不多】  相似文献   

4.
不少学生总希望老师介绍读书方法,更有少数人希望老师能传授读书走捷径的诀窍。其实,一千个人读书,有一千种方法,而且,大都不可移植。如果硬要讲有什么方法的话,那只能概括为六个字———无定规、有原则。我个人的第一个原则,正确理解“好读书而不求甚解”。这句话出自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我想,他的本意决非叫人们读书可以不下功夫、浅尝辄止,而是叫人们不要读死书,不要钻牛角尖。但凡读一本书,首要的任务是弄清作者的观念、这本书宣扬的主旨,切不可被细节所困惑。第二个原则,由约而博、由博返约。读书,有“翻一翻”和精…  相似文献   

5.
<正>阅读在我等看来是何等快乐的事啊!但在一些人看来却是苦差事,说什么"读书苦,苦读书"甚至于发出了"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哀号。阅读的"三有":有心、有形、有行,是爱读书者的必须。让阅读变得快乐,首先得有心。要打心眼里觉得读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愿意读书、喜欢读书,因为读书益智、读书养生、读书交友等等好处都为一般人所认同。如同吃饭睡觉一样,爱读书的人一天不读书就会浑身不舒服。书不离手、手不释卷是  相似文献   

6.
苗卫芳2008年考取河北某大学研究生,毕业后没能找到一个理想的"铁饭碗",最终选择回村务农.一些村民以苗卫芳为"反面教材"教育孩子. 当下一些人毕业后找不到好工作,总会发出读书无用的论调.还有人将高中生毕业后选择不读大学也和读书无用论挂起钩来,一时之间,似乎读书真的无用了.果真如此吗? 对于读书,英国哲学家培根说得很好,读书为学有三大功用:娱乐,装饰,增长才干.这就是说,读书无论是自我提升还是为了让谈吐高雅,抑或增加才能,都大有作用.这个道理早就成为常识,许多人都明白.但中国人读书的目的一直都过于实际,"黄金屋""颜如玉"从而大行其道.  相似文献   

7.
教育价值选择的困境与对策——解读新“读书无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教育历史上,"读书有用"的信条后总伴随着"读书无用"的阴影.近几年来,新"读书无用论"重新流行,其实质是教育价值选择的困境.通过与教育价值选择有关的几个问题的分析,发现新"读书无用论"产生的根源是教育价值的单一性,所以教育多元化发展的策略对解决这一问题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8.
知名企业家马云最近一番关于读书无用的话引起了热议.他说:“成功与否跟情商有关系,成功不成功跟读书多少没关系.”“读书像汽车加油,得知道去哪里,装得太多就成了油罐车.不读书和读书太多的人,都不太会成功,所以别读太多书.”他强调:“人可以少读书,多干事.”  相似文献   

9.
有个段子在大学校园颇为流行:甲骨文公司CEO埃里森在耶鲁大学演讲,说在座的大学生统统是失败者,并举证:世界上的首富、二富、四富,要么是没上大学,要么是中途辍学,他自己更是被耶鲁开除,号召大家退学算了。可算是"读书无用论"的经典版。读书有没有用的争论,大概从人们有书可读的光景就开始了。不要迷恋埃里森,这哥  相似文献   

10.
《通不通》原载于1935年6月16日《生活教育》杂志第二卷第八期,主要内容是陶行知先生对张耀祥先生在《教育杂志》上一篇批评短评的回复。张耀祥先生批评陶行知先生的"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一语言论不通。故陶行知先生写此文与张耀祥先生商榷,也是对"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这句话到底是通还是不通的答复。  相似文献   

11.
<正>为虎作伥为虎作伥(chāng):比喻帮助恶人作恶,帮坏人干坏事,含贬义。该成语出自《太平广记》。"为虎作伥"经常被误写为"为虎作怅",应注意。"伥"即伥鬼。旧时迷信,认为被老虎咬死的人,他的鬼魂又帮助老虎伤人,称为伥鬼。"怅",念chàng,意思为失意、不痛快。相信大家掌握这两个字的意思差异之后就能  相似文献   

12.
1、苏轼的[八面受敌]读书法: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曾向求教于他的人介绍了一条读书经验:"每次作一意求之""勿生余念",意思是每一次读书只带着一个方面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曾向求教于他的人介绍了一条读书经验:"每次作一意求之""勿生余念",意思是每一次读书只带着一个方面的问题去探求、去研究,不要涉及旁的问题。他读《汉书》时列出治道、人物、地理、官制、兵法、财贷等若干方面,每读一遍研究一个方面的问题,几遍读下来,对这几个方面都有了比较精深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正>一、陶行知的教学观教与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是教学论的起点。陶行知留学回国后,看到国内学校"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的弊端普遍存在的现象,给予了严厉的批评:"教书的人是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读书的人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这种教育不仅危害教师、学生,更是祸国殃民。"他主张把教授法改为教学法,教与学相统一,提出"教学合一"即"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  相似文献   

14.
一叶老说:"课文只不过是一个例子。"意思是告诉我们教学以课文为依托,但不要过度地迷信于课文,而是以课文为例,学以致用,举一反三。但实际教学中,能有效地使用"课文"这一例子的比例并不高。课文教学的效果被弱化、甚至无效的现象比比皆是。笔者将以课内现代文教学为例进行阐述。(一)课文被"千人一面"  相似文献   

15.
熟读以至成诵,是传统语文教学很重要的一条原则。宋代朱熹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但一味崇尚"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熟读方式,而忽视人的非智力因素在读书过程中的作用,往往导致死读书、读死书,而失去了读书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前些天接受专访,被问及是否"读书无用",我当即回答:此乃伪命题。但如今谈大学生的读书热情,可就没那么乐观了。长期在大学教书,且不时走南闯北,我深知中国大学的学术氛围不太理想。面对如此令人尴尬的话题,无论政治家、企业家、学问人、媒体人,还是众多学生家长,谁都能说上几句。比如,当下中国,大学校园里人满为  相似文献   

17.
正清代王永彬说:"贫寒更须读书,富贵不忘稼穑。"这句话是有道理的。可是到了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读书无用论却甚嚣尘上。01朋友17岁的儿子问我:"你看过那篇清华大学毕业生的文章吗?上了北大清华又有什么用?还是跟富二代们不在一个起跑线上。别人毕业就去了家族企业实习工作,或是出国继续深造,而我们呢,无数份简历,无数次面试,最后或许只能去某个公司,做普通工作。"我明白他的意思,明显就是不甘又无奈。很  相似文献   

18.
完全解密     
李万刚 《科技文萃》2000,(6):108-110
"不看不试好玄妙,一看一试全明了",近日首都举行的<崇尚科学文明,反对迷信愚昧> 展览,算是让人们真正领略了"赛先生"的力量,"算命先生"、"神汉"的"鬼把戏"和自称"大师"的人的"绝活",被"赛先生"统统抖了个底.为了让更多的群众一睹迷信伪科学的真面目,了解它们的秘密,我们特此采写如下报道.  相似文献   

19.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要获得知识当然要读书。古人曰:“学者先要会疑。”“尽信书不如无书。”就是说读书要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书本。许多学生对书中的知识确信无疑,他们认为著书的人都是大学问家,怎会有错误呢?因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新的读书无用论在社会上又有了流行的趋势,如何回应这种观点使它不对当前的教育产生过多的消极影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本文从教育对人生幸福促进的角度出发,论证了教育能提高人的生存能力,教育有助于促进正确幸福观的形成,教育能提升人感受幸福的能力.从而论证读书有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