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诺贝尔奖获得者、实验物理学家、美籍华人丁肇中教授出生在山东省日照县涛雒镇的一个书香之家.当人们问他的父亲丁观海是如何培养儿子时,都只回答一句话:"不管他!"但我们沿着丁肇中成长的足迹,可以知道父亲对儿子的引导、放手、信任和尊重是何等重要. 给儿子宽松的学习环境 丁肇中少儿时代正值战乱动荡,加之体质不好、疾病缠身,因此他没有受过正规教育. 1946年,在山东大学任教的父亲丁观海送丁肇中到青岛一个天主教学校读书.  相似文献   

2.
丁肇中先生是知名华裔物理学家,他早在1976年就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继李政道、杨振宁之后第三个华裔诺贝尔得主,那年他年仅40岁。很多人认为丁肇中先生如此年轻就取得了这么大的成就,那是因为他是个天才。真的是这样吗?丁肇中先生访问其故乡的山东大学时,有学生问他,他取  相似文献   

3.
王静 《神州学人》2011,(8):24-28
北京时间2011年5月16日,由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领衔研制的阿尔法磁谱仪(AMS),搭乘“奋进号”航天飞机,从美国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升空,标志着粒子太空探测新时代的开始。以山东大学程林教授为首席科学家的山东大学科研团队,在AMS项目中承担了重要任务——热系统的研发,首次成功解决了带电磁铁太空运行的温度控制这一关键科学难题,  相似文献   

4.
首先介绍了山东大学高等技术研究院成立及聘任丁肇中教授为名誉院长,接着介绍了该校参加阿尔法磁谱仪太空实验情况;最后介绍了山东大学加强技术平台建设的举措及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情况。  相似文献   

5.
首先介绍了山东大学高等技术研究院成立及聘任丁肇中教授为名誉院长,接着介绍了该校参加阿尔法磁谱仪太空实验情况;最后介绍了山东大学加强技术平台建设的举措及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情况。  相似文献   

6.
丁肇中出生在地灵人杰的山东半岛日照县城涛雒镇的一个书香之家。这个书香之家的长辈是那么擅长教育,尤其是丁肇中的当教授的父亲丁观海。虽然他回答人们问他如何培养得诺贝尔奖的儿子时只有一句话:“不管他!”但我们只要沿着丁肇中成长的足迹,就可以知道他对儿子的引导、放手、信任和朋友式的尊重,对于丁肇中成长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起了多么重要的作用。——编者  相似文献   

7.
刚刚在瑞士结束的第7届英格贝尔论坛年会将年度奖奖给了蜚声海内外的美籍华人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以表彰他对世界科学发展所取得的突出成就和为国际间科技交流所作的杰出贡献。在颁奖仪式后,我们采访了丁肇中教授。丁教授已是花甲之年,去年在北京还动过一次大的胃部手术,但依然精神矍铄,思维敏锐,经常穿梭于世界各地。丁教授首先谈到,他目前为在太空做一项科学实验做准备。这项实验有两个目的,一是寻找“反物质”,二是寻找“暗物质”,以探究宇宙的起源。他说,几十年来,很多科学家都想做这个实验,但一直没有可能,因为寻找“…  相似文献   

8.
济南电 诺贝尔奖得主、美籍华人丁肇中近日在接受此间《走向世界》杂志记者采访时说:中国有占世界1/4的人口,过去曾是世界上文化、科学领域都很领先的国家,我由衷地希望下个世纪,中国的科学家对人类的贡献能够超过1/4。 丁肇中不久前被聘为山东大学名誉教授。对此,他发表感想:我的祖籍就是山东日照,这一点我始终没有忘记。1947年,我的父亲还曾在青岛的山东大学执教。这次来参观了山东大学的高能物理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由于早产出生在美国,成了美国公民。但在心里,他一直认为自己是中国人。1976年丁肇中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把获奖的研究成果——第4种夸克命名为“J粒子”,因为他觉得英文的“J”很像中文的“丁”。当他得知每一位诺贝尔  相似文献   

10.
1976年12月10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市政厅,有一位中国科学家坐在领取诺贝尔奖金的典礼台上,紧靠他身后,坐着的是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这位中国科学家便是进入不惑之年的丁肇中,丁肇中身后的老人是他的父亲丁观海教授。从1901年至1976年,丁肇中是第三位中国血统的诺贝尔奖的获得者。获奖者通常总是让妻子坐在身后,而丁肇中则请其老父上台,让妻女坐在台下。这打破常规的举动,使西方人大为诧异。这不但体现了中国人敬老孝亲的美德,也包含了父子情深,血浓于水的亲情。正如丁肇中所述:“我的父母待  相似文献   

11.
墙板报     
丁肇中,1936年1月27日生。1974年,丁肇中研究小组发现了一个质量约为质子质量3倍的长寿命中性粒子。在公开发表这个发现时,丁肇中把这个新粒子取名为J粒子,“J”和“丁”字形相近,寓意这是中国人发现的粒子。与此同时,美国人B·里希特也发现了这种粒子,这个发现大大推动了粒子物理学的发展,为此丁肇中和里希特共同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丁肇中说:“认识物质世界,发现大自然的奥妙,这种基本的知识是无涯的,超越年龄、时代和国界的限制。”为了科学的进步,他探索的脚步不愿停歇。蚊子和大家是不“打”不成交的“老朋友”,要想战胜它,就…  相似文献   

12.
阿尔法磁谱仪(AMS)工程是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科学工程之一,由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领衔。山东大学程林教授团队,自2004年开始参与AMS项目,全面负责热系统的研究、设计和制造,历时7年,圆满完成任务。2011年5月,AMS被成功送往国际空间站,成为国际空间站上唯一的大型国际实验。山东大学程林教授团队为AMS的成功作出了杰出贡献,获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也为中国大学对外进行国际科研合作树立了典范;同时也从侧面表明由国家留学基金委支持的博士和青年教师公派留学项目所取得的重大成效。为深入了解有关情况,本刊近日赴山东大学,对程林教授及其团队进行了深入采访,聆听他们讲述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希望从中管窥我国高水平国际化研究队伍培养之路。  相似文献   

13.
著名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教授1936年1月27日出生在美国,出生2个月后,父母就把他带回到中国。他12岁时,随全家迁往台湾。1956年他20岁时只身赴美,进密执安大学,于1962年获得了物理学博士学位。丁肇中选定了实验物理作为他的主攻方向。1972年他领导一个小组在纽约的布鲁克国家实验室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去寻找新的重粒子。  相似文献   

14.
《神州学人》2005,(3):42-43
山东大学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著名大学之一,其前身为1901年创建的山东大学堂,是除京师大学堂之外的我国第二所国立大学。现为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的高等学校之一,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学校,是我国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和进行多学科、高水平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一百多年来,山东大学汲取齐鲁文化营养,秉承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形成了博大精深、历久弥新的文化底蕴。在新的历史时期,山东大学确立了建设国内外知名高水平大学的目标,全方位实施开放式发展战略,面向社会,面向海内外进行学术、人才资源及学科建设等多方面、多层次的交流与合作。山东大学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岗位,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岗位,与社会各界合作设立“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岗位,诚邀海内外杰出人才加盟山东大学。  相似文献   

15.
我要用中文     
丁关海是丁肇中的父亲,1934 年毕业于当时的国立山东大学中文系,后到美国密歇根大学学习土木工程。王隽英是丁肇中的母亲,当年也在美国留学。他们身在海外,心系祖国,一心想把丁肇中生在中国,但是因为早产这个意外,丁肇中成了地地道道的美国公民。 在 20 世纪 70 年代之前,物理学界一直认为物质的最小结构是由 3 种夸克组成,但是丁肇中却不相信只有三种。他通过长期艰苦的探索,终于找到了组成物质的第 4 种最小结构。因为中文的“丁”与英文的“J”很相像,所以丁肇中便把这个新发现的粒子命名为“J粒子”。 1976 年 10 月 18 日,丁肇…  相似文献   

16.
十年动乱期间,闭关锁国。我作为一个科学记者,在事隔三年之后才详细知道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教授获得1976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经过。 丁肇中是继李政道、杨振宁之后,第三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华裔物理学家。他是位什么样的科学家?为什么会获得这一殊荣?作为一个跑科技战线的记者,我觉得应该深入采访。 那是1979年的秋天,全国科学界正沉浸在粉碎“四人帮”的巨大喜悦中。一年前召开了全国科学  相似文献   

17.
经历了60年日升月落,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得,82风岁高龄的杨振宁教授又回到清华大学,现在还为一年级本科生教授普通物理课。应山东大学之邀,2004年11月中旬,他第一次踏上山东的土地。3天中,他在“大家论坛”做《归根反思》的演讲,又在“与大家面对面”的两千人会场上解答青年学子们的十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8.
罗尔夫·穆勒(Roll Mueller),德籍仿生物理学专家,2005-2008年被聘为山东大学物理学院全职教师;2008年,获得山东大学“泰山学者”荣誉称号。他加盟山东大学物理学院时带来了经费达30多万欧元的欧盟资助重点国际合作项目——定型智能生命启发阵列系统(CILIA)。该项目历时四年半,已在穆勒教授的悉心指导下顺利完成。同时,穆勒教授还承担了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由蝙蝠耳轮和鼻叶推导仿生自适应波束模型的研究”,为山东大学乃至全国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学科方向——仿生声纳学——一个既与基础科学相关(集合了生物学、物理学和工程学),又有着潜在应用价值的新学科。穆勒教授于2008年10月受聘于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后,仍花费大量心血和时间指导山东大学学生和教师的科研工作,积极推动双方人员交流、科研合作、远程教学、联合培养、语言训练等学术交流与合作。在2010年举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友谊奖颁奖大会中。共有50名外国友人获奖,穆勒教授就是其中一位。为深入了解这位德国学者的研究经历以及山东大学与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合作交流现状,本刊专访了罗尔夫·穆勒教授。在访谈中,穆勒教授指出。在山东大学的教学经历坚定了他在中国开展研究的决心,并认为弗吉尼亚理工大学与山东大学之间的教育合作是切实有效的。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他体会到不同国家的高校各有优势,应立足本国,取长补短;教学与研究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搭建国际平台,开展联合培训,有助于提升教师教学、研究和管理水平;国际化的背景经历有助于开阔研究视野,拓宽研究思路;快速学习新事物是进行交叉学科研究的关键素质;研究能力重于应试能力。语言成绩并非出国留学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19.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4):254-255
<正>新物理大发现的前夜目前,全世界的物理学家都在等待丁肇中团队的这第一篇文章。丁肇中委托他所在的麻省理工学院同事向中国记者发来邮件表示,研究进展很好,但此前媒体的报道不完全正确。丁肇中教授(图6)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这篇论文绝非一篇次要的文章,它是朝着人类认识暗物质方向前进的"一小步",但不是最终答案。他还曾透  相似文献   

20.
我是中国人,我要用汉语发表演说1936年1月27日,一个大头的男孩在美国密执安州安亚柏市一所医院里降生了。他便是第3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华裔科学家丁肇中。丁肇中在谈及他自己的身世时曾十分诙谐地描述了他诞生在异国他乡的由来,他说:“我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