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语文,从读“有字书”开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总觉得“最动听的声音是读书声!读书声是学生精神律动的音符”。我始终坚持“读”字当头,课文不读通顺不开讲,课文是读懂的,而不是懂了之后再读。课堂上,我注重在三处多读、读深、读透。①重点句段品读;②疑难之处细读;③妙句锦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在语文教学改革的实践中,许多老师越来越深切地感到那毫无用处的繁琐分析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阅读教学应“以读为本”。“读”以朗读为主,配以诸如默读、速读、浏览、齐读、演读等一种或几种形式。我认为,学生学习一篇课文,总是先要初读感知,再复读感悟,而后精读品味,最后熟读背诵。下面就结合本人在教学中的实例具体地说一说。  相似文献   

3.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读写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  相似文献   

4.
好课是“读”出来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远的不说,单说2004年暑假在杭州举行的“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在大赛中,凡是上得比较成功的课无一不是贯穿了一个“读”字。上《哀江南》的那位教师一句“山松野草带花挑”,一个独具特色、声情并茂的“挑”字就把学生挑动起来了,把学生挑进了历史沧桑和亡国之痛的悲伤情调中。  相似文献   

5.
王慧 《今日教育》2011,(1):117-117
不要留下对教材的“误读”与“背离”。吴正宪老师强调“不要慢怠课堂每一分钟”.说的就是对教材要真真正正潜心阅读。  相似文献   

6.
由于考试和升学压力的影响,学生的阅读能力很差,阅读视野十分狭窄。课堂的读书时间大部分被老师繁琐的分析所占领:课外又要忙于应付大量的作业。每当遇到短文分析,他们便抓耳挠腮,无从下手。他们不知道福楼拜、托尔斯泰、雨果,不了解钱钟书、余秋雨、张爱玲。主体阅读呈封闭性,课外阅读几乎等于零。新课标中明确提出“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现实与之差距令人汗颜。语文教师既要教给学生知识又要培养其能力:既要重视课本知识学习,也应重视课外阅读的教学。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读”起来呢?  相似文献   

7.
尹卫斌 《考试周刊》2009,(36):67-68
如今,在公开课活动中,常常会听到学生滔滔不绝的精彩发言,欣赏到教师演员般声情并茂的"表演",一切近乎完美,几乎无可挑剔。这是随堂课少见的一种景象。然而,我不禁产生了一定的疑问:这是否是真正的“好课”?是否是新课程的价值追求?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能得到多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前任哈佛大学校长艾略特曾说:“养成每天读十分钟书的习惯,二十年之后,他的知识程度必前后判若两人。只要他所读的都是好的东西。”  相似文献   

9.
一直以来“读”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被广泛运用。在数学课上很少能听到朗朗的读书声,不少教师认为数学课指导学生“读”就失去了数学味。  相似文献   

10.
阅读教学中要重视读的作用,这已经是许多老师的共识。当前的语文教学特别注重张扬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课文并有所延伸、有所创新。  相似文献   

11.
巴桑 《教师》2013,(6):62-62
都说"教师是学生的第二个父母",学生在很多地方的确需要老师的帮助,所以很多老师养成了无时无刻不在替学生操心,甚至替学生读书、思考、表达感受的习惯。久而久之,学生尝不到学习的乐趣,无法进步。课堂中教师永远是主角,而学生成了观众。事实上,教师应该把"权利"还给学生。  相似文献   

12.
读为何物 读为何物?有何重要意义?重新审视读之要义,对我们开展语文教学活动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实施以来,语文教学中“读”的重要性已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课堂上,读书之声不绝于耳,可是,冷眼观之,我们不难发现,许多教师正陷入“读”的误区。  相似文献   

14.
读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智力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师以课本为载体,指导学生在读中学习,可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5.
本文旨在课堂教学中立足于激发学习动机,课堂对"导入"环节设计有精心的追求,有的利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有的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图片,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创设课堂情境,让学生主动探究文章的美感,开启学生欣赏美的思维,唤起学生主动参与阅读思考问题的习惯。引导学生自学与合作交流。引导学生感知课文,质疑问难,同时,将自学过程中发现的重点难点问题投放到课堂上,组织小组评议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带着问题亲近文本,读中思,读中悟,心灵碰撞,视野融合,从而全面正确理解课文。  相似文献   

16.
置身于第六届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之中,“读书声声声入耳”,我感到由衷地高兴。近几年的阅读敦学改革,充分突出了读的地位和作用,让书声琅琅重现课堂,我认为这是阅读教学改革的成功之处,应该称颂和继续发扬。但听罢读书声,冷静思考,在应充分肯定这种局面的同时,双觉得对阅读教学的“读”尚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前语文教学。每堂课都书声琅琅,学生读得声情并茂,这是一件好事,也是应该达到的境界。“读”是“本”,是“源”,但不应该是“唯一”。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语文教学。要指导学生扎扎实实地练好基本功。字、词、句、篇。听、说、读、写样样都不能马虎。所以在学生阅读的同时。巧妙地穿插写。这正是现代语文课堂的需要。“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根”。我们要找准写的生长点。激发学生的情感,激活学生的思维,写出语文的精彩。  相似文献   

18.
一个小小的标点,在一些老师的朗读教学中,起着神奇的效果。他们这儿一添,那儿一改,就把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出现的困难轻轻松松地解决了。没想到,小标点还成了老师们指导学生朗读的得力助手。  相似文献   

19.
齐越子 《新读写》2009,(6):17-17
我爱这读书的感觉,爱它缠绵又干脆,爱它清香又甜俗,爱它的包罗万象与多姿多彩,爱它的起伏艺术与博学多识。于是,我怀着一颗爱读、勤读、肯读的心向着书海的更深处漫游。  相似文献   

20.
传统的语文教育十分重视熟读文本,“凡读书……需要读的字字响亮,不可误了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也。”朱子所言,点明了朗读是语文教育最重要的基础,读文章不只是为了了解中心思想、段落大意之类,还要理解文章的旨意、理脉,要体会文章的情致、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