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家主义属于西方政治学的范畴,它传入近代中国时所遭遇的是一种不同于西方的历史语境,后者既为国家主义的移植提供了土壤,也使之产生了某种理论上的变异。在清末民初民族救亡的历史语境中,国家主义被视作一种由民族危机所激发出来的抵抗性机制,其"合群"的功能被放大。在革命与立宪的历史语境中,国家主义是一种主张国内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的思想方案。中、西国家主义这种相即而又相离的历史现象,从一个侧面展示了近代中、西思想文化交汇的复杂形态。  相似文献   

2.
民族是一种具有政治与文化双重属性的共同体。一方面,民族的政治属性突出表现在它与国家的关系上,无论古代民族、近代民族,还是现代民族,它们总是与某个事实上存在的、过去曾经存在的、或人们要求其存在的国家密切相关,另一方面,民族与文化的互动,更令民族本身成为特定文化的象征。  相似文献   

3.
建立民族国家是中国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的共同追求。单一的汉族国家、各民族同化为一的国家和复合型的多元一体国家是近代以来中国的三种民族国家设想。这些设想的提出及实践基本呈现的是一种顺序递进的关系,反映了中国人在构建自己民族国家认识上的不断深化。就民族国家的"民族"而言,两个层次、"多元一体"是一种普遍存在。试图将两个层次的民族单一化或同一化是失败的民族国家构想;而尊重民族多样性的存在,在保留"多元"的前提下打造国家民族"一体化"才是合乎规律的追求。在民族国家建设问题上,复合型的多元一体结构是对同质化的超越,也是对民族主义错误理想的矫正。  相似文献   

4.
1895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惨败,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中华民族觉醒的标志之一,是西方近代民族主义在20世纪初的传入和影响。西方近代民族主义是西方各国在从前近代的王朝国家走向近代的民族国家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建立民族国家是西方近代民族主义的核心或主要内容。受其影响,建立近代的民族国家也是辛亥革命前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追求目标。但在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民族国家的问题上,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和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立宪派则有着不同的主张,前者主张排满,建立一个单一的汉民族国家,而后者主张合满,建立一个包括满族在内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为此双方展开过激烈论战。其结果建立一个民主共和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成了革命派和立宪派的共同选择。中华民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民族国家的初步建立。  相似文献   

5.
《嘉应学院学报》2018,(1):13-20
在政治动荡的近代侨乡,华侨和侨眷被称为"一个富裕的弱势群体";近代东南亚殖民地上的华侨同样是命途多舛。他们都属于"弱势群体",却未必真"富裕"。印尼独立建国后,华族因其创富能力更强,整体上生活要优于原住民民族,政治上则长期处于"弱势",这是政治文明不发展的产物。从文明发展和创富能力看,华族有其特定的优势,是另类的"强势"。印尼华族要转变理念,既要避免因"人数"而来的"弱势",更要发挥其"优势",融入印尼民族国家的未来发展,引领印尼民族共同走出贫穷,走出"弱势",构建民族和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6.
学术界一种比较流行的看法认为,小说兴国论是近代知识分子编造的一个神话,究其实质是儒家"文以载道"、"以文治国"论的变种,这种看法值得商榷.晚清知识分子笔下的"国"或"国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王朝国家,而是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小说兴国论的提出,乃是基于小说这一特定文体与现代民族国家间的共谋关系.小说兴国不是一个美丽的神话,而是一个历史性的"事件".  相似文献   

7.
自由主义作为近代西方政治思想史的一个主流分支,其思想渊源可追溯到古代世界,尤其可以从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文化中找出诸多自由观念的成分。本文以自由主义语境为视角对早期的西方政治合法性思想做脉络梳理,从柏拉图的"正义"观到斯宾诺莎的"自然权利"论,一脉而下的基本主线是"社会秩序何以可能",其合法性思想都属于规范主义的。  相似文献   

8.
教育的公共性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指向儿童全面而长远的发展和社会整体公共利益,平权、保护、发展、世俗是其基本内涵。国家通过现代学校教育对全体儿童的全面发展和长远利益负责,对国家、民族整体利益和最高利益负责。教育的公共性体现在学校教育中便是平权性、发展性以及保护性。教育始终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后继有人"的事业,而"百年树人"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则是公共教育的基本属性。  相似文献   

9.
一、教学属性的窄化问题在所有的教育学教材和论著中把"教学的教育性"看作是一个不争的原理',或者称之为属性、就是说,一切教学在其进行过程小耶在教育人,教育学生。这吧所说的教育是那种全面的、良好的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技能的"授业"教育。"授业教育"在近代变成人才选拔的考试教育、良好的教育有如所谓"全面教育""全地教育""和谐教育""培养完善而合现的人生的教育""国民素质教育",等等。在这样一些教育思想和实践中所期望产生的对学生的影响就是"教学的教育性"的基本涵义。一个国家和地区所进行的教育是否具有这一属性,是其是否…  相似文献   

10.
人的属性是就人作为一种物质形态而区别于别的物质形态来说的。人的属性中有物质属性,亦即自然属性。人的属性中也有精神属性,但人的精神属性并非是对应于物质属性,因为它在归根结蒂的意义上从属于人的物质属性,它在形成和存在上又依赖于人的社会性活动。所以,人的属性中下一个层次的基本属性不能是物质属性和精神属性这么两类属性。不仅人的意识、精神依赖于人的社会性活动,而且人的其他许多具体属性特点也是在社会性活动中形成的,所以社会属性就成为人的基本属性之一。人的社会属性是可以跟自然属性平行、并列的属性,又是跟自然属性相互依赖的属性,于是,人的属性中下一个层次的基本属性,只能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这么两类属性。  相似文献   

11.
清末,以刘师培为代表的革命派知识分子热衷于传播法国汉学家拉克伯里的"中国人种、文明西来说"。所以如此,在于刘师培关注政治行动的学理依据,西方"一民族一国家"的近代民族观念为其"排满建国"理想提供了理论基础,而拉克伯里学说则提供了史实上的支持。不过刘氏对拉克伯里学说的接受,虽以具有西方近代特质的民族观念为支撑,但中国固有的"华夷之辨"的民族意识也深深浸染着他,从而使他的民族观念呈现中西交汇的特色。此一交汇具有内在的矛盾性,在当时并未得到很好的解决。  相似文献   

12.
(摘自黑格尔早期著作以及《精神现象学》等著作中的有关国家论述从略)《哲学入门》第一教程,“法,义务和宗教学说”:①国家是处于法的关系下的人类社会,其直接目的是法。“国家是处于法的关系下的人类社会,在这种关系中人类社会不是被看做一种根据自然意向和感情而结成的特殊的自然关系而是互相尊重为人格并且间接地保持每一个人的人格性。如果家庭扩大为民族,并且国家与民族合为一体,那末这就是一种巨大的幸福”。  相似文献   

13.
近代民族国家世俗化的凸显是与世俗秩序的自我证成相伴随的一个历史过程,即世俗性要素突破传统宗教之限制而逐渐由人的心智层面扩及法权、政治等制度层面。在基督教二元政治结构下,个人通过"灵魂得救"获得了一种超越主义的精神自由,通过对上帝的信仰确立了个体的最终价值,导致个体能够摆脱世俗羁绊,并对世俗权力采取了一种与以往不同的价值审判。基督教政治观以超世俗秩序来论证世俗秩序的正当性,而近代政治的特征是将政治共同体从上帝那里斩断,从其本身来探讨世俗政治秩序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4.
买办的再界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买办的界定历来是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近年来对买办的研究也出现了貌似“客观”而不切实际的人为拔高倾向。本文以此为基点,从历史的、民族的角度着眼,对中国近代社会买办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在经济领域的活动、政治上的态度和作用、买办自身素质及其去向分流作了一番整体的考察。认为:1.根据买办的职业属性应把其界定为一个经济概念。2.经济范畴中的买办在政治上凸现出来明白无误的奴性与对国家民族观念的缺乏。买办对民族工业的促进作用是有限的,因而买办是一个不值得肯定的阶级  相似文献   

15.
近代世界民族主义,按其产生的先后顺序及具体的历史动力,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即内源型的民族主义和外源型的民族主义,前者是工业化和市民社会发展的内在结果,后者则是由西欧民族国家扩张和侵略引起的。古代中国并没有产生民族主义的思潮和运动,从文化的角度来看,主要原因是狭隘的"天下主义"与"夷夏之辨"观念长期限制中国人的视野。从本质上说,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产生是属于外源型的,是世界现代化进程的产物,是对外部冲击的回应。  相似文献   

16.
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总体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群众精神生活领域中的一种社会现象,是长期在特定自然的、历史的条件下形成的一种民族精神,真实地反映时代精神和人民生活。通过欣赏民俗文化作品中的色彩、民风、习俗、语言的"土"去感受其中蕴含的"美",激发人们对民俗文化的热爱。  相似文献   

17.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教育是整个教育的组成部分,随各民族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但又有其特殊性。充分了解各个少数民旅的社会发展状况,全面掌握目前我国民族教育的特性,是开展民族教育督导工作的前提。教育督导是一种行政监督,属于指导性行政,是当前在教育方面实行宏观控制的一种重要手段。民族地区不能一味强调民族教育的特殊性和民族自治机关在教育上的自主权,而否认国家从宏观上实行控制的必要性。根据国家赋予教育督导部门的职能和教育督导工作的原则精神,本文就民族地区的教育督导工作谈点看法,供大家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8.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华夏儿女孜孜不倦的夙愿,不但将国家、民族和个人有机联系起来,而且连接了历史、现实和未来。从属性视角来看:文化属性引导人们的精神追求;人民属性揭示中国梦的本质是靠人民来实现,最终也将造福于民;价值属性展现出中国梦的伟大意义;实践属性决定了中国梦是一个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9.
国民是由在"国"与"民"关系中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所塑造的社会政治身份,最早出现于欧洲民族国家构建的过程中,通过民族国家体制机制的构建而巩固和丰富,并随着民族国家体制在世界范围的广泛采纳而具有普遍性。中国近代形成现代国家议题后,国民概念被引入国内。辛亥革命开启现代国家构建以后,国民通过人口国民化而被塑造,逐渐成为取代臣民身份的新社会政治身份,并在现代国家构建中发挥了基础性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国民身份以一种隐蔽的方式存在了相当时间后又逐渐凸显。以长时段历史观察的眼光对国民身份问题进行梳理,挖掘其蕴涵的历史文化资源为国家的治理和发展服务,是今天学术研究的重要责任。  相似文献   

20.
试论民族主义的意识形态功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民族主义是伴随着近代民族国家的构建而产生的,是意识形态的一种表现形式。民族主义在民族国家构建和发展、国家权力的合法性及政府行为合理性、民族经济增长以及协调民族国家内部各利益集团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具有正向功能。同时,它又是“双刃剑”,具有负向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