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读了《安徽教育》一九八二年第二期上邵南国同志的文章,有一点不同看法。 如何翻译“吾腰千钱”这个句子,关键在如何理解句中的“腰”字。它是什么词性?在句子中充当什么成分?我认为,在这个句子中,“腰”  相似文献   

2.
唐知生 《湖南教育》2001,(14):44-44
美国的西点军校有一个久远的传统,遇到学长或军官的问话,新生只能有四种回答:“报告长官,是”;“报告长官,不知道”;“报告长官,没有任何借口”;“报告长官,不是”。除此之外,不能多说一个字。比如学长问:“你以为你的皮鞋这样就算擦亮了吗?”你的第一个反应肯定是为自己辩解:“报告长官,排队时有人不小心踩了我。”但是不行,所有的辩解都不在那四个“标准答案”里,所以你只能回答:“报告长官,不是。”学长要问为什么,你最后只能答:“报告长官.没有任何借口。”  相似文献   

3.
笔在批改数学作业时,有一道字题:“4 1/5与2 1/8的和比它们的差大多少”?标准答案是:(4 1/5+2 1/8)-(4 1/5-2 1/8)=4 1/4。  相似文献   

4.
《教育文汇》2011,(7):6-7
有道考题,要求写出“日照香炉生紫烟”诗句的作者,考生写“唐李白”,却不得分,因为电脑的标准答案是“李白”。难道此诗非唐代李白所作,而是异代李白所写?当然不是。莫非历史上有个姓唐名李白的人?似乎也不是。我想,之所以不给分,是因为电脑标准答案只有两个字,答三个字是不行的。  相似文献   

5.
历岗 《小学语文》2007,(5):52-52
问:《三个儿子》(二年级下册第23课)一文中有个要求会书写的“拎”字,第七笔是横撇还是横折?另:“发”的第一笔是竖折还是撇折?  相似文献   

6.
“塌腰”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出现的一种怪现象,表现在小学低年级学生语文成绩(看起来)很高,而到了中年级语文成绩却急剧下降。单从素质检测效果上看,一个班级甚至“突然”下降十几分,就好像一个人“扭了腰”似的。在农村小学这种现象尤为突出,我们很有必要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一、“塌腰”现象形成的原因表面上看,低年级学生语文成绩高,主要是拼音、字的巩固率高。平时教师单纯抓识字,很少进行语言思维训练;检测时又因为顾及儿童的年龄、能力,往往大多单纯检测字词。到了中年级,对读、写要求较高较急,势必出现“塌腰现象”。其原因主要是低年…  相似文献   

7.
老师出了一道题:“10除以5,得多少?”学生答:“10除以5得2。”老师还是扣了分。规定答案是:“得2。”记得我上初中时,一次因划句子成分与语文老师争执不让。最后,老师大声说:“我这是参考书上的标准答案!”是啊,从小到大,我们太习惯于寻找一个标准答案...  相似文献   

8.
某小学一年级考试,有这样一道填充题,“1个()和1个()组成11。”其中一个学生是这样填写的:“1个(7)和1个(4)组成11。”评卷老师给了“X”,原因是标准答案是:“l个(10)和1个(1)组成11。” 从学生方面看,确实,班上绝大多数学生所填写的答案是标准答案。老师教学中是按标准答案来教的,而这位学生没有跟着老师的指挥棒走,是按照另外一种方式来思考的,这种独立的思维方式给出的答案,从广义上讲是正确的,应该肯定,答卷上该给“√”。 从教师方面看,在大力推行创新教育的今天,老师还以是否符合标准答…  相似文献   

9.
《孔雀东南飞》写兰芝严妆辞母一节有个句子:“腰若流纨素。”课文注道:“腰束纨素的带子,光彩像水流一样晃动”。(见新高中《语文》第三册第36页)这种注释似乎把“腰若流纨素”看做是“腰纨素若流”的倒装,又似乎把“若”解为“束”,都有可商榷之处。古人描写女人,腰肢常是一个重要部位。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赋》及曹植的《洛神赋》就分别有过“腰如束素”“腰如约素”的写法。李善注道:“束素,约束,谓圆也。”又《辞源》“束素”一条下注曰:“形容女子细腰如束帛。”我以为“腰若流纨素”亦当如是解释,所不同的只是“流”与…  相似文献   

10.
李继彦 《华章》2011,(7):50-50
有一道考题,要求写出诗句“日照香炉生紫烟”的作者,考生写“唐李白”,却不得分,因为标准答案是“李白”。难道此诗并非唐代李白所作,而是异代同姓同名的人所写?当然不是。莫非历史上有个姓唐名李白的人,那个答案误指了此公?似乎也不是。何以不给分?因为不是标准答案。我疑心这试题是由电脑改卷,它只认标准答案。电脑也有不如人脑之处,此其一也。  相似文献   

11.
“弯弯腰”小队在行动“弯弯腰,还大地一片洁净”,这是浙江省绍兴县钱清镇新甸分校近日在“弯弯腰”小队成立仪式上向全体队员发出的倡议。倡议要求队员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自  相似文献   

12.
儿子期中考试卷拿回家 ,语文有一个地方出了错 ,没得满分。原题是 :照样子 ,写出下面汉字的组成 :如蚁 (虫———义 )。“远”字儿子是这样写的 (辶———元 ) ,我一看 ,应该对呀 ,怎么还打了“×” ?儿子在一旁发话了 :“老师说标准答案是按笔画顺序写 ,应先写元 ,后写辶。”我不禁啼笑皆非 ,题目要求学生写出汉字组成 (并且有例子仿照 ) ,至于学生理解为先写偏旁 ,还是按笔画顺序写 ,都应算对呀 !“标准答案”顾名思义 ,就是评判试卷的准则、依据。笔者认为 ,“标准答案”的制订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象汉字的笔画、笔顺、音节 ,词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日前,某网友看到儿子的小学考试卷后,对老师判的结果强烈不满,并上网发帖质问:为什么小学语文会有那么多的“标准答案”,就连“写你最喜欢的一句话”都有固定答案!该帖引发了网上“标准答案”是否科学的大讨论。  相似文献   

14.
《湖南教育》2011,(9):47-51
“孔明是不是诸葛亮?”这个不是问题的问题,在我们的小学里竞成了一大公案——语文课出道试题:三国时代最富有智慧的人是谁?有学生答:孔明与庞统,结果被判为“错”。错在哪里呢?第一,必须回答“诸葛亮”,而不能是“孔明”;第二,只能回答“周瑜”,答了“庞统”,就是“错”。无独有偶,某网友看到儿子的小学考试卷后,对老师判错的很多题表示强烈不解,并且一怒之下上网发帖质问:为什么考试会有那么多的“标准”答案,就连题目要求“写你最喜欢的一句话”都是固定答案!该帖出来后,引发了网上关于考试设置“标准答案”是否科学的大讨论。考试到底要不要“标准答案”?我们该以怎样的角度看待“标准答案”?  相似文献   

15.
陈文祥 《云南教育》2007,(B09):37-37
9月3日“红网”报道,湖南省地质中学老师将“男生扶女生腰”动作加进校园舞。而这一做法却因引发争议被取消,恢复教育部“原版”的敬礼动作。 “男生扶女生腰”居然是老师心目中的一大“创新”,如此观戋挚怕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可创新的效果却令人“伤心”——男女生们不好意思起来,有的女生甚至羞红了脸。  相似文献   

16.
《草船借箭》全文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条理清楚,重点突出。教学时,应紧扣一个“借”字,引导学生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一、点出“借”字,揭示课题在揭题时,我是这样设计提问的:“根据课题,你认为文章应该写哪些内容?哪个字是题目的中心词?全文主要突出哪个字?”通过审题,学生初步了解了“借”字的重要性。二、围绕“借”字,理清脉络在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围绕“借”字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①“借”箭的原因是什么?②“借”箭的经过怎么样?③“借”箭的结果如何?学生带着问题,自学…  相似文献   

17.
汉字分为“文”与“字”始于东汉许慎。许氏《说文叙》曰:“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由于许慎关于“文”的定义比较笼统,没有从结构上指出其特征;又由于许镇没有明确指出“文”“字”与作为“造字之本”的六书的对应关系,即何书所造为“文”,何书所造为“字”,故后世关于“文”和‘’字”的解释渐渐各师其心,至与许意相修。郑玄注《论语》《周礼》《仪礼》四次训“名”为“字”,并断言“古日名今曰字”。“名”是什么概念,能不能把“名”同“文”“字”当作同一层面上的术语看待?这些问题还值…  相似文献   

18.
在低年级儿童识记字形过程中,引导他们自己寻找方法识记,会使他们对识记对象印象更深,乃至永远不能忘记。例如,我在教“拔”字时,先让学生读准字音,然后启发学生说:“这个字我以前教过的好多同学都易出错,哪位同学能用巧妙的办法把它记住?”学生听到这个带有挑战性的问题后,便积极思维,随之纷纷举手,跃跃欲试。生1:“拔”字是左右结构,左边是“扌”旁,右边是“友”字加上一点。生2:“拔”字和“拨”字相似,“拨”字的短竖去掉就是“拔”。生3:“拔”字是指一个小朋友(友)在用手(扌)拔萝卜,拔不出来,急得眼泪都滴…  相似文献   

19.
释“马”     
“焉”字在古代汉语里比较灵活而用法也多,但就其在句子里所处的位置来说,“焉”字不外乎两类:一类是在句子当中,一类是在句子末尾。先看用在句子当中的“焉”字:  相似文献   

20.
一、非指示性阅读教学的定义与意义“非指示性”阅读教学是既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又发挥教师的指导、引导作用,但教师不作明确的批示,不给“标准答案”的一种教学模式。“非指示性”是指教师的引导、教师的发言不是“指示”.不是“标准答案”,只是教师个人的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