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我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以孔子为分水岭,孔子之前是官府垄断时期,只有贵族、官宦的子弟才能享受教育,一般贫民子弟根本没有权利享受教育。自孔子兴办私学后,这种官府垄断的格局才被打破,教育才走向寻常百姓家,所以说孔子是中国教育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的书法教育在整个文化教育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由于历代帝王的重视和科举考试的要求,书法一直是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了解古代书法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对当代的书法教育也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古代埃及最早形成了奴隶制国家,创造了象形文字,发展了数学几何、水利学、天文学、工程学等科学,促进了教育的并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它最早建立了宫廷学校,以及类型多样、水平各异的专业学校。学校不但教授内容广泛的实用知识和技能,而且侧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道德教育的训诫;它不但以僧侣官吏为师,而且产生了大批专业教师文士;它不但培养了大批为奴隶主政权服务的人员,而且促进了古代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河南教育发展的历史曾是中国教育史发展的主流和浓缩。从古代学校的发展历程来看,中国学校教育自古就与河南有着一定的历史渊源;古代河南培养出灿若群星、影响深远的教育家;河南古代教育的优良传统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一、教育史中惩罚的地位和作用的变迁 (一)在我国源远流长的教育史中。惩罚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辞海》中对“教刑”一词作了如是解释:“古代学校中所用的刑责。”在我国古代禅宗的教育思想中,特别强调“当头棒喝”对人的惊醒教育作用。“棍棒之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材”等古训,更是从古流传至今,并仍被广泛地传诵着。在一些描写古代教育的文学及影视作品中,先生对犯了错误的学生打戒尺的情形也是非常常见的一幕。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学校制度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学校在古代教育史上有着独特的作用。学校体制守备,教学内容日益丰实,促进了封建文化的发展和学术的繁荣。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专科和职业技术教育历经坎坷。中国古代官办学校的主要职能是培养和选拔官吏,因此真正意义上的专科和职业技术教育很长时间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唐宋时期虽然是中国古代专科教育发展的颇峰,但囿于体制,并没有促进社会的变革。近代以来,救亡图存的现实,使专科教育逐渐受到重视。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更多的专门人才,专科及职业技术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宋午 《教育》2006,(7):44-45
张保贵是第一位在北京创办打工子弟学校的“试水者”。13年的打拼,印证了这位河南籍乡下人创办打工子弟学校的不易。然而,他的这种不易的体验尚未过去,打工子弟学校即将结束自己的使命--它即将消失!这是好事,还是坏事? 发展是硬道理。今年一月,本刊记者采写的《他们在艰难中前行——关于北京石景山区18所打工子弟学校现状的调查》和《打工子弟学校出路何在》的报道,用纪实的手法,再现了京城打工子弟学校艰辛历程。 打工子弟学校是时代的产物一随着改革大潮而诞生。打工子弟学校的消失,亦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打工子弟和所在城市里的学生都要在同一个公办学校里读书了,都要享受同等的国家义务教育了。这是时代的进步,是教育公平的体现。[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三国时期受战争影响,苏北地区大片荒芜,教育事业无法开展,苏南地区在孙吴政权的管辖下教育活动自有特色:孙权重视子弟教育,鼓励将领学习文化;孙休注重学校建设,鼓励官吏子弟入学;吴郡地区以大族家庭教育为主的私家教育相当活跃,为东吴以及后来的西晋政权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10.
略论中国古代的“孝”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从社会、家庭、学校三个方面,论述了我国古代实施“孝”教育的方法和内容。  相似文献   

11.
社学是元、明、清三代统治阶级在广大乡村设立的学校,是古代乡村开展成人教育的重要组织形式。社学在古代乡村教育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而且对我国现代的农村教育仍然具有借鉴和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2.
学堂赋是指以中国古代学校为描写对象并表现教育思想的赋。中国古代政教一体、"学在官府"的教育制度,私学发展及儒家思想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影响到中国古代学堂赋的存在类别和发展趋势,决定了学堂赋的德育情结和道学情怀。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乐舞教育曾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从原始自然形态到自觉化过程.从娱己、娱人到娱己、娱神,又到育己、育人的教育流变,使我们看到古人乐舞的教育观、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实践等所经历的历史蜕变。古代乐舞教育从萌芽走向成熟到完善的过程,形成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美育教育雏形。在教育改革的今天,对古代舞蹈教育源流溯变的探索,不仅具有历史意义.更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学堂赋是指以中国古代学校为描写对象并表现教育思想的赋.中国古代政教一体、“学在官府”的教育制度,私学发展及儒家思想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影响到中国古代学堂赋的存在类别和发展趋势,决定了学堂赋的德育情结和道学情怀.  相似文献   

15.
温州市鹿城区民工子弟学校教育教学情况调查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随着鹿城区经济快速发展,大量的外来人员涌入我区,为解决好外来民工子弟的就学问题。从2000年开始,我区通过设立公办、民办、国有民办和在公办学校随班就读等多种方式,积极创办民工子弟学校,满足了民工子弟入学和接受教育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张静 《现代语文》2007,(10):9-10
中国古代以蒙书进行启蒙教育,上至周秦两汉,下讫民国初年,其间长达数千年之久。在这古道漫长的数千年间,蒙学相传相袭,其书逐渐增多,内容亦不断总结完善,至汉唐基本趋于成熟。蒙养教育开始多推行于宫廷内部和显贵缙绅之家,宋、元之后广泛发展,庶民子弟也多可受其教化,从此启蒙教育普及于社会,并成为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吸取知识营养、增长聪明智慧、规范道德行为、取得文明进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7.
随着流动人口的大量涌现,外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亟须政府的统筹考虑和解决,打工子弟学校作为一种特殊的学校形式,纳入基本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将打工子弟学校纳入基本教育公共服务体系需将打工子弟学校的建设纳入城市建设规划,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制度;加强对打工子弟学校的管理、监督和扶持;鼓励多种形式的办学模式;关注弱势中的弱势群体。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教育文化中,牧猎与农耕混合型是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在冲突与融合中形成的中间型的过渡教育文化形态。它是古代北方民族在保持本民族教育文化传统的同时,有选择地吸收汉文化的结果,也反映出北方古代民族接受先进中原文化的一种矛盾心理。但它为中华教育文化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简介我国古代的专科教育与专业学校及其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20.
书院是重庆古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近代教育发展产生过复杂影响。自宋代至清代重庆地区书院的组织形态及教育内容经历了曲折的变动,也与区域历史文化的阶段特点相伴随,考察重庆地区书院变革的进程,可反映中国内陆地区古代教育向近代教育艰难转型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