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2.
横滨世乒赛,中国队拿了所有项目的冠亚军。队员们很激动,王皓甚至跪地欢呼。但是,我却兴奋不起来。想起容国团和邱钟惠第一次夺得世界冠军万人空巷的情景;想起老瓦和中国队三代运动员对阵观者如云的时候,真的恍如隔世。为什么中国乒乓球运动员的水平越来越高,在各种比赛中拿的冠军越来越多,甚至屡屡囊括了所有的金牌,比赛却越来越不好看了?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相似文献   

3.
对毛泽东的《清平乐·六盘山》词我们难以避免地会发生误读。它完全是毛泽东组合长征途中所得的现实素材,以浪漫主义手法,运用形象思维与诗意想象重构的一组诗意画,属于一种巧妙的虚构,其描写的景象在现场根本不存在。毛泽东是以胜利者的姿态来描写红军越过长征路上最后一座高山,将要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时的意气风发之态,现实目的是鼓舞士气,以在新的革命根据地奋发图强,最后战胜强敌。诗与现实是紧密相关的,《六盘山》就是运用形象思维描写六盘山。但诗又有巨大的想象空间,故《六盘山》同时超越了六盘山,其主题是把对万里长征的回顾和对中国革命前途的展望巧妙地结合起来。这种巧妙在于,它把过山当日西风冷雨的天空描绘成“天高云淡”,它舍去后有追兵、前有阻敌而只道“望断南飞雁”。它用“红旗漫卷西风”取代长时间食难饱腹、衣难遮体的红军将士的顽强斗志;它把武器称为长缨,把蒋介石隐喻为苍龙,希望有朝一日能将它缚住。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词由歌谣《长征谣》演化而来。它既是当时中国革命里程的记载,也堪称中国文化史上传颂千古的一段佳话。就其内容看,这首词运用映衬手法,透过词中所描绘的六盘山之景,以“长城”为象征,注入了经人不衰的历史的和现实的生命力,抒写了一腔革命胜利豪情和抗日决心。同时,也显示了毛泽东的审美理想。这种阳刚之美的美学主旋律具体表现在两方面:在壮丽多姿的山河里寄情托意,是形成《六盘山》词审美思想的客体世界;现实与理想的统一,是形成《六盘山》词审美思想的主观世界。毛泽东是伟大的革命家,也是当代久负盛名的书法家。《清平乐·六盘山》词长卷的写就,奠定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书法艺术的丰碑。那种行草相间、参差错落的布局,取势欹侧、欹正相生的定势,气运流动、雄浑豪放的整体氛围,大气磅礴、惊人神目的动态美,足以使这幅书法艺术作品雄据一代而流芳百世。  相似文献   

5.
帕尔默在其著名的<文化语言学理论>一书中提出了文化语言学作为研究语言的新途径,意象理论则是文化语言学的根本.因此立足文化语言学理论,对毛泽东的词<清平乐·六盘山>的英译中意象的转换进行研究,以寻求更好的意象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最初的创作形式是词,最早公开于1938年.为便于传播,这首词被改编成<长征谣>歌词.<清平乐·六盘山>从一开始创作时,就酝酿得比较成熟,自然天成,没有经过多大的修改.认为这首词经过多次重大修改,甚至达八次之多的学者,没能拿出足够的论据具体指出每次都作了哪些重大修改,因而这一说法缺乏充分的说服力.  相似文献   

7.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制莲蓬。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最初的创作形式是词,最早公开于1938年。为便于传播,这首词被改编成《长征谣》歌词。《清平乐·六盘山》从一开始创作时,就酝酿得比较成熟,自然天成,没有经过多大的修改。认为这首词经过多次重大修改,甚至达八次之多的学者,没能拿出足够的论据具体指出每次都作了哪些重大修改,因而这一说法缺乏充分的说服力。  相似文献   

9.
正这几日,镇江市丹徒区黄墟中心小学五(2)班的同学们学习了南宋词人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学生们吟诵开来,个个入情入境……课堂内的思想碰撞吴老师:同学们,在充分领略诗词内容和意境的基础上,如果能把诗词中的内容通过自己的感受、想象写出来,那就会体会得更加深刻。  相似文献   

10.
原作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改写江南,小桥,流水。从水的上游远远地驶过一条小船,船上有一个年轻人,他正是刚刚辞官,打算归隐田园的爱国词人辛弃疾,看到如此清丽的江南美景,他兴致勃勃地立在船头久久地观赏着。一座座绵延不断的山川,一条条环  相似文献   

11.
从南宋孝宗淳熙九年(1182)至宁宗嘉泰三年(1203),辛弃疾曾两度迫被退居信州(今江西上饶)。在这二十余年的岁月中,他赋闲家居,有机会和农民广泛接触,更多地体察到农村生活的诗意,感受到农民身上的诗情,因而写下了大量的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诗词佳篇。这首《清平乐·村居》大约是他1190年左右闲居信州带湖时的作品。全词八句,勾勒了牧村短笛式的农家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12.
《清平乐·村居》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晚年遭受排斥,落职退居江西带湖时的作品。作品构思巧妙,运用白描的手法,摄取了美不胜收的带湖风光和独具田园乐趣的人物活动镜头,组合成江南农村的清秋风景画和劳动风俗画,体现出作者热爱清新秀丽、安静闲适的农村生活的情趣。全词不足50字,既不用夸张,也不用比喻,只用白描手法,便将一户农家的居住环境和一家老小五口的生活画面真实地描绘了出来,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上阕写“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两句,淡淡两笔,就勾画出农家和谐优美的生活环境:矮小的茅屋坐落在溪畔,绿茵茵的青草…  相似文献   

13.
原作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相似文献   

14.
15.
洪艳 《广西教育》2014,(13):66-67
一、教材分析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课文《清平乐·村居》,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一首田园词,整首词画面感极强,词中洋溢着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通过对农村朴素恬静、清新秀丽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和三个儿子的生动描摹,抒发了词人对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喜爱之情。教学中,笔者采用"读一首词""赏一幅画""悟一份情"的教学法使词中优美的画面"活"起来、"动"起来,让学生充分感悟农村生活的意境美,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相似文献   

16.
周静 《湖南教育》2013,(8):28-29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词的韵味。背诵课文。2.通过借助注释、抓关键词等多种方法,理解大意,想象情境,体会田园生活的美好。3.通过比较阅读,初步学习文学作品的比较方法。4.在诵读经典、拓展阅读中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  相似文献   

17.
【教学内容】国标苏教版五年级(上)第26课。 【教学理念】诗词是一种美,是一种艺术,从诗词的特点探究其教学,应强调美育在诗词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在教学中应注重诵读欣赏和想象品悟,以画面的形式再现诗歌的意象,诵读激活画面,  相似文献   

18.
《清平乐·村居》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笔下的一首词,这首词清新自然,语言朴实易懂,内容结构层次清楚.我围绕读正确、读熟这一主线将"初读感知—精读品悟—赏读体验"丝丝相扣,有机整合,力求教学目标简单明了,教学环节简单清爽.为了让学生每一分钟都有收获,在学生朗读、理解、感悟、想象、表达的每一个过程,我都力求实实在在.只有一节课时...  相似文献   

19.
倪呜 《小学语文》2014,(3):36-37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初步理解,紧扣文字,展开想象。2.品评文字,拓展阅读,了解词人,体悟情感。3.循序渐进,练习诵读。[教学重难点] 活化文字,想象意境,练习诵读。  相似文献   

20.
辛弃疾受南宋主和派的排挤,被罢官,避居江西上饶(战国时吴国故地),抗金宏愿无法实现,渐萌退志.他以农民为邻,对农村风光、农民生活情趣产生羡慕之意,因而这一时期写了一些表现农村生活乐趣的诗词.《村居》就是其中一首.《村居》以一个典型的农村家庭为题材,从居住环境入手,用朴实而流畅的语言、鲜明的色彩,描绘出一幅耐人寻味的农民生活画面,抒发了作者避居农村后安干现状寻求闲适自乐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