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台湾地区经历了20世纪50-70年代人才大量外流和80年代以来的回归增长两个时期。在两个显著不同的时期中,台湾地区的经济、政治、高等教育、留学教育、科技、社会文化及美国的移民政策、就业状况等因素 发生了显著变化,且这些因素的变化在人才外流与回归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国(大陆)正面临着人才大量外流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借鉴其经验、教训,从根本上消除造成人才外流的客观因素。  相似文献   

2.
台湾地区的留学政策自1954年以来修订了七次,其间还公布了几个具体的实施细则、办学和规定,留学政策的变更,对台湾地区的人才外流与回归产生了明显的影响,我国(大陆地区)正面临着人才大量外流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借鉴其经验、教训、制定科学,合理的留学政策,以吸引人才回归。  相似文献   

3.
一、台湾地区人才外流与回归的概况台湾自古就是我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地区面积3.6万平方公里,人口近ZIOO万(1993年),有汉、高山等民族,是全国面积较小,人口密度较大的一省。在1949年国民党当局溃退台湾至今的四十年里,台湾地区向国外和香港地区派遣了大量留学生,195O-1994年台湾地区的自费与公费留学生人数为116O32人(不包括以其他名义出国者和1989—1995年的自费留学生数),其中gO%以上留学美国。1950-1979年,回归人数6631人,仅占同期留学人员的11.6%,为人才大量外流时期,而1980-1988年,回归人数12…  相似文献   

4.
加入WTO,开放教育市场,既为劳动提供了受高层次教育的机会,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同时也带来了我国人才的外流。大量人才外流对我国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为了使我国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人才外流,吸引大批人才回归,保证人才资源优势。  相似文献   

5.
黑龙江省高校人才不断外流,在人才竞争中的弱势是由于多方面因素造成的。要遏制人才外流,笔就教师资格认定、职称评定、人事管理制度以及提高工资待遇方面,提出了个人不成熟的想法。  相似文献   

6.
高校人才外流的原因及对策刘跃成,姚友杰随着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开展,人才流动呈现出空前活跃的景象、高等学校作为社会人才的库源地,其人才外流的现象已引起了各高校领导及人事部门的高度重视。从教育为社会经济服务的目的上讲,高校人才的外流无异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是...  相似文献   

7.
部分国家和地区的人才回归及其政策分析华中理工大学陈昌贵人才外流是一世界性的社会现象。相对于其它一些国家和地区而言,我国人才外流的出现要滞后得多。一些国家和地区在遏制人才外流和吸引人才回归方面已经积累的经验和教训,应当成为我国的前车之鉴。因此,在研究我...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形成,高等学校在很多方面将直接面向市场,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大部分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在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中相对处于劣势.一些高校不但难以吸引优秀教师,而且现有的优秀教师也出现大量流失.优秀人才外流,使高校教师整体水平下降,而且频繁的人员外流对现有教师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因而,如何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激发产业活力,人才是事关区域发展的关键因素,而吸引高校毕业生留省发展是解决人才问题的重要方式之一。立足于吉林省,从省内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意愿出发,分析毕业生外流的原因和影响因素,从政府、企业、高校、个人等角度探索吸引毕业生留省发展的思路,改善省内就业环境,以期解决人才外流以及区域经济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0.
数据显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部人才流出量是流入量的两倍以上,特别是中青年骨干人才大量外流。新疆近年来调往内地的专业技术人员高达两万多人,青海省20年来调走或者自动离开青海的科技人员在5万人以上。  相似文献   

11.
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中最敏感、最核心的问题。《反分裂国家法》与《与台湾关系法》分别是两国处理台湾问题的基本法律依据。《反分裂国家法》是一部反对“台独”、维护国家  相似文献   

12.
台湾问题缘起于中国内战,但其延续与持久存在,却是中美战略冲突的产物。冷战以来的美国对台政策几经变迁,但始终以美国的利益为依归。台海统一必然触动美国霸权,台海统一同时是中国复兴的战略基点。随着马英丸当选与台独势力衰落,而两岸寻求和平共存,美国的对华政策将可能被迫再度调整,退出两岸纷争。维持台海现状政策已完成历史使命,有必要重估台海形势,将统一适时提上议事日程。在中国完成统一之后,中美关系才能向正常的大国关系过渡。  相似文献   

13.
台湾回归祖国,完成统一大业,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民族的神圣使命和共同愿望。本文回溯台湾同祖国大陆三次分离而回归的历史事实,充分证明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国的统一是任何力量都不能阻挡的历史洪流。  相似文献   

14.
ABSTRACT

In the last two decades, we have witnessed a rapid expans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Mainland China and Taiwan, recording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higher education enrolments in these two Chinese societies. The massific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and Taiwan has inevitably resulted in an oversupply of university graduates, with growing social concerns for skills mismatches being found in the labour market, stagnant graduate employment and social mobility. This article critically examines how university students and graduates in these two Chinese societies reflect upon their employment experiences. Human capital theory predicts that other things being equal, raising particip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will initially increase inequality as rates of return rise, and then it will reduce inequality as expansion reaches mass levels and rates of return decline. If the output of graduates outpaces the demand for their skills, which appears to be the current case in many countries, then supply and demand pressures reduce the pay premium for degrees and lower income inequalities. However, this study clearly demonstrates that the massification and the universalis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Mainland China and Taiwan, respectively, have actually intensified inequality.  相似文献   

15.
随着香港、澳门的回归,台湾的回归现已摆上了日程,我们从当今海峡两岸的民心所向、台湾的政治局势和国际政治的动向等角度进行展望,祖国的统一大业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实现。  相似文献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美国对台政策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变,从其“变”的过程中可以总结出三条“不变”的基本规律。根据这些不变的规律,中国必须围绕自身国家利益制定对台工作的基本方略,同时要借助于“大两岸”(中国—美国)关系推动“小两岸”(大陆—台湾)关系的发展,要继续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加大两岸经贸整合,最终实现中国的国家统一。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比较文学发轫于20世纪初,王国维,鲁迅,茅盾的研究,已带有比较的性质,1920-1930年代,比较文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现代学科在中国正式形成,1950-1970年代,大祟的比较文学一度处于沉寂的状态,但港,台地区较为活跃,多有创获,进入新时期以来,比较文学研究复兴,在比较诗学,中外文学关系史,学科理论建构诸领域全面发展,成果丰硕,展望新世纪的比较文学研究,切实的途径是展开异质文化语境下多元文学研究的透视与对话,在跨文化的交流中走向中外文学的双向阐释与视域融合。  相似文献   

18.
对中国劳动力市场中教育促进劳动生产率作用的实证检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中国特定的文化以及制度环境中,教育的个人收益率所反映的教育与收入的关系究竟来自社会对教育的信号作用的认同,还是代表了教育确实对提高劳动生产率产生的贡献?教育的生产性功能和筛选功能究竟是在多大程度上发挥作用的?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教育的生产性功能与信息性功能是否会有变化?变化的趋势又如何?本文通过将中国劳动力市场中不同部门、不同地域的教育收益率进行对比,评估中国劳动力市场中教育的生产促进和筛选作用。同时通过对比不同时点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劳动者的教育收益率,验证教育的信息性功能与生产性功能变化的趋势,并从侧面检验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市场化进程。  相似文献   

19.
台湾的留美学生是中国近代留学运动中的一部分。当时包括公教人员的进修、军官的培训,此类人员属短期性质,与学位无关。此外大多为学生赴美,分为自费、公费两类,都要参加“教育部”主办的留学考试。公费生通过留学考试以后,还要参加教育部门的讲习会,了解中国各方面情况,以便以后在国外作中外文化交流之用,还要呈缴学成归来的保证书。1950-1970年代,台湾赴美人员总数在25000人左右。到1971年,返台者2341人,1971-1981年,返台总数为19639人,其中大部分为学生。滞留未归的文科学生多数成为美国高校东方图书馆和东亚系的专职人员,为传播中华文化作出了贡献,而理科学生基本上任教于教育机关及其他部门。回台的学生对台湾的社会发展和经济起飞有较大贡献。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的有20多人;丁肇中、李远哲等获得诺贝尔奖。此期台湾留美政策有摇摆不定的缺点,留美学生过于重视理工,忽视人文。中国150多年的留学史以美国为中心,值得多加探讨。  相似文献   

20.
先前大陆出版的几部红学史著作,对台湾当代红学的描述都不够详尽。2009年,胡文彬先生《跨越海峡的记忆——〈红楼梦〉与台湾》问世,为当代红学史的研究提供了一部不可不读的学术著作。它概括了台湾红学发展的三个时期;介绍了台湾红学的代表专家和著作;就台湾红学研究的学术规范给大陆带来的启迪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