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任何一种写作活动,都不同程度地表现为写作主体的精神独创,文学写作则是其中的突出代表。主体性是作文这种“精神产品”生产所具有的特殊性质,而且,这种特殊性质同样存在于该产品的消费过程之中,存在于构成书面交际的另一方——阅读之中。事实上,阅读和写作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辩证统一的书面交际过程,主体性即体现了这个过程的内在规定性。马克思说  相似文献   

2.
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文学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回溯西方艺术发展史,在他们充分市场化了的情况下,大多都对高雅艺术有着特殊的优惠和保护政策;许多正直的、有影响的思想家,始终坚持对艺术的商品化进行激烈批评的权力,因此,商品生产与消费和精神生产与消费,是两种性质不同的生产与消费;作为精神产品的文学,其价值是不能用金钱衡量的.艺术是一种追求高尚目的的自由活动,其价值永远不会被消费掉,而且会转化为日益丰富的、强大的精神财富.社会的转型,精神的震荡,对于清醒的艺术家来说,正是实现文学价值的最佳契机.  相似文献   

3.
本文广泛吸取了社会学、审美学、符号学等学科的知识成果,从人类生产活动的视角探讨文学活动的生产性质,即:文学作为精神生产的特殊规定性。  相似文献   

4.
文学解读作为一种最常见的文学活动,应当从文学研究、文学鉴赏、文学批评中独立出来,建立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并在这个理论体系的建构过程中首先确立解读视角的多维原则,以避免文学解读的程式化、片面化和绝对化倾向。  相似文献   

5.
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文学活动形式,具有文学活动的共性,也要经过产品的传播、消费与接受活动,才能实现为现实的作品,文学作品的价值才能显现,文学活动才得以完整的实现。但是网络文学的消费有别于印刷文学的消费,在受众主体、受众态度等方面具有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批评是运动着的美学”。二十世纪八十至九十年代,处于社会文化转型和文学迅速变化的历史语境中的文学批评观念发生了两次嬗变。第一次嬗变是在文学批评审美思潮自身思辩中进行的,是思想解放的成果;而第二次嬗变是在文学生产与消费的外部关系中进行的,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学批评的性质、特征、标准的重新确定。本文剖析了这两次嬗变的不同特质。并阐述了处于嬗变中的文学批评应有的立场与态度。  相似文献   

7.
文学批评活动是一项极为复杂的思维活动,因而能够成为思维科学的研究对象。专以文学批评思维活动为研究对象的文学批评思维学,是一门正在建构中的新兴学科。它是文学批评方法学与思维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兼具文学与思维科学的属性,而其研究对象为文学(批评),则最终决定它的本质是一门文艺新学科。文学批评思维学是研究文学批评的思维方式、思维方法、思维类型、思维过程和思维规律的科学。在此,我们想以批评对象为圆心,研究文学批评的辐射思维与辐集思维。一思维科学从思维活动的特点上把辐射思维与辐集思维视为两种思维类型,我们从文学批  相似文献   

8.
“十七年”时期,社论这一当代报纸的新闻评论方式,被广泛运用于文学批评,形成了这一时期特殊的社论化文学批评形态。社论化文学批评以其特定的话语方式,参与了“十七年”的文学生产和文学消费;更以其特殊的话语内容,深度参与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史、思想史的建构。文章超越纯粹的“美学的”批评方式,重返历史现场,分析社论被广泛运用于文学批评的时代语境;进而采用史料统计方法,呈现社论化文学批评的运用情况;并采取话语分析的方法,分析社论化文学批评关注的主要内容,以揭示社论化文学批评积极参与社会史、思想史建构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9.
作为文学批评方式的一种代表,南帆文学批评是以后现代主义时期作为背景,对文学、革命、知识分子与大众等概念进行梳理的一种学院派文化研究。在这种研究活动中,学院派将成为主体,“学院派”批评将成为主流。  相似文献   

10.
在上世纪90年代的文学理论界,童庆炳教授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是影响力最大的著作,在师范类院校的中文系被广泛使用。该书吸收了解放后文艺理论教材编写的经验,融合中西文论的研究成果,体系庞大,博采众长,体现了面向新世纪的文学理论教材编写的新特点。对于该书中文学活动的性质和文学活动过程组成因素的编写问题,笔者有不同的看法。《文学理论教程》给文学活动进行性质定位时,是把文学活动放到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范围中考察的,文学活动是属于精神活动的范畴,但从文学活动的详细过程来看的话,文学活动中有不占少数的一部分过程属于物质实践活动的范围之内。另外,在对文学创造、文学作品、文学消费等因素进行阐述时,《文学理论教程》也有些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1.
以批评建理论——关于当前文学理论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一直纠结在一起。文学理论的建设,可以尝试从文学批评入手,将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结合起来,从具体的批评中来阐发理论。具体说来,先要弄清楚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之间的联系,然后搞清楚文学批评的内在要求,在此基础上,寻找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之间的契合点,从这个契合点切入,可以通过文学批评来进行文学理论的建设。  相似文献   

12.
修辞批评的价值和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修辞批评作为文学批评最重要的一种形式,它在当代的复兴,对文学批评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意义,这可以从两方面看:一是从西方现代修辞批评角度看,对修辞本性的哲学反思,将修辞看成是一种话语实践,看成是对真理的认识和表现,有助于人们重新认识文学和文学性问题;另一方面则可以从修辞批评与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关系看,认识到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更靠近修辞批评这一特色,以更好地发掘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批评与创作的关系探讨历久弥新,德里达以来的解构主义批评以及耶鲁学派的解构批评实践,给这一关系再添新意,不仅仅是哈特曼鲜明的"作为文学的文学批评"观点出世,更表明了一个新颖的批评现象,即解构主义的批评文本呈现出与以往的批评不一样的特征,它不再满足于阐释、评论和屈居于文学文本,它在积极探索着自己的出路,它是一种富于创造性的文本生成。这种创造性的批评文本既作为批评的理论生成,也作为文学的文本生产。  相似文献   

14.
当前的文艺批评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种挑战有着深层次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因素,那就是,文学所依存的经济基础、文化环境和传播手段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正在经历市场化、大众化和传媒化的过程。在这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中,文艺批评的发展面临着各种症结,不只是文学的问题,批评的问题,更多的是社会的问题,文化的问题。当下的文艺批评,可谓任重道远,值得批评家们认真对待,身体力行。我们期待着学界在反思与自省中能寻找到一个共同的批评标准,逐步接近被掩盖和遮蔽了的文艺批评的真相。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中国文学批评建设已经走过了30年,其发展历程令人瞩目,发人深思。大体来说,这30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1980年代是它的"黄金"时期,文学批评回到自身,从独断式政治批判转向社会性文化批评,再到审美批评;1990年代,文学批评一度在政治和"商品化"潮流及外来理论、批评等因素的冲击下,迷失自我,陷入困惑和低落中,并引发了一系列问题;新世纪以来,文学批评在之前发展的基础上,在跨文化的语境中,趋于平实、稳健,有走向"交流对话、综合创新"的自觉意识。无疑,对30年文学批评的检索、剖析与反思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及意义,而且能够为建构充满学理、富有特色和创造性的当下文学批评起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加强文学理论实践环节教学,引导学生自觉地把所学理论运用到文本解读的批评、鉴赏实践中去,就必须为他们架起一座从理论通向实践的桥梁。而改革《文学概论》课程内容,增设《文学批评:从理论到实践》课,是一次有益的成功探索:教材选取文坛上影响较大的八种批评理论模式分别讲述,列出"理论发展概述"和"关键词点击"以侧重批评理论的梳理,通过"文学批评运用"和"批评文本解读"引入批评理论的实践运用和具体操作,加之学生课后的批评训练,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尝试文学批评的兴趣,有益于培养解读文本的能力,也能使他们在批评的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文学批评中保有一种先验的东西,存在着一个先天的前结构,即传统的史学批评。中国古代史学意识的自觉先于文学意识的自觉,史学批评的观念与方法渗透于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各个方面。从思想渊源来看,史学批评是文学批评的重要思想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18.
武夷文论是武夷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武夷文学家、文论家的文学批评、文学理论、美学思想所构成。武夷文论作为一种区域文学思想系统,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不可或缺的一环、一隅。历史上的武夷文论家群体众星璀璨、著述丰赡、影响深远,尤其在宋代,武夷地区的文学理论批评成果丰硕、全国突出。  相似文献   

19.
当今文学批评面临着“西语化”和“商业化”的困境。中国文学批评界至今言必称西方文论,使我们的文学批评失去了自己的言说方式。“有偿批评”的出现则导致批评准则失衡,批评家艺术感、责任感和人文精神的消解。只有倡导建立真正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学批评理论,才能导引当今的文学批评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20.
葛红兵是当代文艺批评界颇具个性的大家,从批评家的独立品格和文学批评自身的独立品格来看,他以充满朝气的新锐性而成了文学批评界一道亮丽景观。全文力图从三维立体坐标轴内外来阐释当代文学批评家葛红兵自群体文化批评到个体文化批评、伦理文学批评到身体文学批评的理论构架和趋势,运用不同的空间视域观察其出于斯而高于斯的文学批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