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研究以山西省26所的50个班级为样本,分析了幼儿园结构变量与教育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教师学历、师幼比、在班幼儿人数和收费标准是影响幼儿园教育环境质量的主要结构变量;师幼比和在班幼儿人数对幼儿园教育环境总体质量、物质环境质量、人际互动质量有影响,但这种影响受到教师学历因素的中介作用;收费标准仅对物质环境质量有影响,但收费标准的提高并不必然导致物质环境质量的显著改善;生活活动与课程的质量仅受到教师学历的影响,未见师幼比和在班幼儿人数的作用;结构变量在不同地区和办园体制的幼儿园之间分布不平衡,导致不同地区和办园体制的幼儿园在教育环境质量上出现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2.
区域活动是指教师根据教育目标以及幼儿的需要和兴趣,有目的、有意识地将活动室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并投放相应的活动材料,让幼儿在其中以个别或小组的方式自由操作和玩耍,获得相应经验的一种活动方式。区域活动以其多样性、自由性、趣味性、操作性等特点,更加符合幼儿的需要,给幼儿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学习环境,也为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提供了更为有利的空间。教师应该深度挖掘各区域活动中对幼儿社会性发展有价值的教育因素,有意识地渗透社会性教育,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亲社会行为是社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他人的善意或者是对注意到的需求作出的反应,是积极主动地进行的。幼儿混龄教育是将年龄相差 12 个月以上的幼儿编排在同一个班级,让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在共同的环境中学习与生活。混龄教育相比于同龄教育,能够提供社会式环境,对教师教学设计的要求更高,更加有利于幼儿的社会性和个性的发展。蒙台梭利曾提出“有准备的环境”教育观点, 环境创设是幼儿园的重要内容,创设适当的环境能够促使儿童按照自己的节奏、需要、特点去行动,这对存在较大差异的混龄班级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环境创设的角度来说明如何促进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作为"隐形课程"的幼儿园环境,是幼儿的"第三位老师"。参与权是儿童的基本权利之一,幼儿参与班级物质环境创设是促进其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应该创设邀请鼓励、自由、赋予力量和强大的班级物质环境,使幼儿运用各种感官感知环境,进而激发幼儿好奇、想象、以及智力上的挑战。文章通过对教师问卷调查,访谈园长、教师和幼儿,观察物质环境等途径对幼儿参与班级物质环境创设的现状进行研究,发现存在幼儿参与方式单一、参与频次较低等问题。提出相应地解决策略,即教师尊重幼儿,突出幼儿主体性地位;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参与意识及能力;营造良好的精神环境促进物质环境创设等,以期为幼儿真正参与班级物质环境创设提供帮助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幼儿园教师在创建班级环境时,要从幼儿的需求出发,打造游戏化环境,拉近幼儿与教师之间的距离,这样班级环境才能有效吸引孩子,才能让孩子们更好参与班级游戏活动,实现他们健康成长。面对不同幼儿,教师要创设不同的班级环境,增加与孩子的沟通,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热情,为其今后的成长奠定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6.
一、班额过大对教学质量的影响 班级规模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格拉斯(G.V.Glass)和史密斯(M.L.Smith)研究发现,在人数少的班级,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学习态度更好,违反纪律的现象较少,师生和同学关系融洽,学生有较强的归属感。他们还发现,在人数较少的班级,课堂气氛更加友好愉快,教师有更多的机会进行个别辅导、因材施教,教学活动和方式更加多样化,学生也更积极地参与课内外学习活动。小班可以为提高教学质量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学习气氛。他们运用综合分析法对以往有关班级规模的调查研究进行了统计分析,认为“学生的平均学习成绩随着班级规模的缩小而提高,而且当班级规模缩小到15人以下时,其效果迅速地提高。”  相似文献   

7.
新的研究发现,班级状况是影响儿童生活、学习和发展的直接环境因素,因此,班级是本研究评价幼儿园教育质量的基本点。教师对儿童活动的安排、教师行为、幼儿行为、师幼互动等,都是在班级层面发生的,它们都是本次评价的过程性变量;而“班级状况”考察的则是物质环境与材料、日常生活条件与规定、课程形态、评价方式等结构性的变量因素。其考察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建筑与设备这部分主要考察幼儿所在班级可使用的活动室面积、户外活动场所的面积及使用的频率等;  相似文献   

8.
问题的提出儿童的同伴关系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良好的同伴关系为儿童提供了与众多同龄伙伴平等和自由交流的机会, 对儿童的情感、认知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具有独特的影响。但在日常的幼儿活动时间里, 我们经常会发现群体中有一些幼儿既不被同伴接受,又不被同伴拒绝,处于被同伴“忽视”的状态。他们经常游离于同伴交往活动的边缘,在班级中既没有好朋友,也无固定的玩伴。他们常向别人提出申请和要求,但常受到同伴的忽略或不同意,又因为他们是  相似文献   

9.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矫正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时期,攻击性行为是反社会行为中最具代表性、最突出的一种行为。幼儿攻击性行为受到生理、家庭、环境和心理等因素的影响。要纠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必须采取通过解决人际问题的认知智能训练,提高儿童的认知能力;转变家庭教育中观念的偏差;正确利用大众传媒对儿童的影响;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等有效策略,以便更好地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相似文献   

10.
吴旭丹 《家长》2023,(32):124-126
<正>美工区是当前幼儿园的常设区角,是为儿童提供的在班级内完成美工欣赏与美工创作的重要场所,这一环境的创设与相关活动的开展对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部分幼儿园在美工区的构建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教师在布置美工区环境时过于主观,没有站在儿童视角思考儿童的实际情况与真实需求,开展的环境布置工作缺乏审美艺术性等。本文基于儿童视角对幼儿园班级美工区环境优化问题展开探讨,为实践提供参考。幼儿园、教师在班级内构建美工区并组织幼儿进行活动,并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幼儿兴趣,  相似文献   

11.
跨班区域活动能有效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培养其交往能力。让幼儿体验快乐、分享快乐。跨班区域活动,是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的发展水平选择不同的班级有目的地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在几个班级间进行个别化的自主学习的活动。幼儿在跨班区域活动中可自主选择游戏材料、  相似文献   

12.
“教师与儿童社会性发展”之二:论教师指导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原则庞丽娟颜洁儿童社会性发展是心理发展非常重要的方面,包括社会性情感的发展、社会性认知的发展与社会性交往行为、能力和人际关系的发展等。教师是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因素。幼儿教师对幼儿社会性发展...  相似文献   

13.
香港幼稚园比较注重分组学习。其理由是分组学习是灵活及有效地利用空间、资源等方法之一。目的在于让儿童在学习时更专注和有个别体验的机会。下面就香港幼稚园分组学习形式、分组活动的编排及教师在分组学习活动时的职责等作简单介绍。一、分组形式(一)小组学习教师按照幼儿的年龄、兴趣和能力,设计多样化的活动学习,编制不同的课程,然后把全班幼儿分成若干小组,进行活动。活动时,教师轮流施教。小组学习由于人数较少,教师能更透切了解幼儿,更周全地照顾他们的个别需要,密切与幼儿之间的关系:幼儿则有更充分尝试和体验的机会,去建立自信心,满足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主动学习的精神。  相似文献   

14.
随着幼儿社会性研究的深入展开,儿童问题行为的探讨也提上了日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指出“六岁之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培养得好,以后只需要顺势培养下去,自然成为社会优良分子;倘使培养得不好,那么习惯成了不易移、态度坏了不易变,这些儿童进到学校,教师需费九牛二虎之力去纠正他们已经形成的坏习惯、坏倾向、坏态度,真是事倍功半”。可见,幼儿早期的行为习惯塑造对其一生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对幼儿问题行为概念、表现的界定儿童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同一年龄段的不同儿童及同一儿童在不同年龄段,都存在…  相似文献   

15.
研究表明,3~8岁是幼儿基本阅读能力形成的敏感期,家长和教师都非常重视幼儿早期阅读活动的开展。文章从幼儿园班级阅读区物质环境创设的内涵出发,在分析幼儿园班级阅读区物质环境创设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班级阅读区物质环境创设的优化策略。希望文章能够进一步丰富幼儿园早期阅读环境创设的相关研究,并为幼儿园一线教师进行班级早期阅读物质环境的创设提供指引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区域活动是幼儿在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创设的有限环境中自由选择,以个别或小组的方式自我探索、学习,从而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利用和积累自己的经验感受,获得身体、情感、认知及社会性等各方面发展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区域活动为幼儿提供了一个更加宽松、自由的活动空间。  相似文献   

17.
游戏中教师指导对幼儿社会性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以游戏这一最能体现幼儿社会性行为的活动为场景,通过对游戏中教师指导和幼儿活动的观察记录、对比分析,从实证的角度论证教师指导对幼儿社会性行为的影响。幼儿社会性行为主要从游戏层次,想像性游戏中的社会性特征,幼儿游戏中的攻击性和亲社会性行为三个维度来观察描述。教师指导则是通过教师对集体游戏的组织行为,对幼儿批评和表扬的次数,以及对集体问题的处理方式三个维度来描述。  相似文献   

18.
<正>《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社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过程是其社会性不断完善并奠定健全人格基础的过程。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是社会学习的主要内容”,“幼儿的社会性主要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观察和模仿潜移默化地发展起来的”。混龄游戏使不同班级、不同年龄的幼儿聚在一起,更加贴近社会中人际交往的真实环境,  相似文献   

19.
幼儿与同伴之间的互动行为是幼儿社会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研究幼儿具体的同伴互动行为及其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对于我们认识幼儿社会生活,把握其社会性发展过程中的基本特征,寻找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适宜性目标与策略具有重要价值。日常生活中,幼儿会经常出现一种"我也"行为。在不同的语言情境中,幼儿"我也"行为的意图也各不相同,我们对此种现象做了专门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混龄教育是将年龄相差12个月以上的幼儿编排在一个班级,让不同年龄和发展水平的幼儿身处同一环境共同学习和生活,对促进幼儿个性和社会性全面和谐发展,提升学前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者通过对幼儿分享行为的现状分析,指出混龄教育对幼儿分享行为的影响,进而提出了混龄教育促进幼儿分享行为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