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由于农村现有的金融机构没有真正解决农村贷款难的问题,这就迫切要求建立新型的金融机构即村镇银行.本文通过对当前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指出制约村镇银行发展的因素,探讨了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趋势,提出了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创新金融监管方式、发展金融产品等措施,对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方向起到了进行了深入的探究.  相似文献   

2.
村镇银行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茁壮发展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对缓解我国农村地区金融抑制、促进“三农”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现阶段在党中央鼓励扩大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的政策背景下,加大对村镇银行的政策扶持力度,提升村镇银行自身软硬件水平和金融服务质量,以满足农村地区日益增长的金融服务需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周莹 《华章》2010,(26)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国农村地区大多数农户无法提供有效抵押品、生产不成规模、或其抗风险能力差以至于农业银行对其贷款限制收紧,因而致使农村金融供给与需求产生背离.为解决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按照商业可持续原则,适度调整和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村镇银行就这样孕育而生.中国银监会现已出台政策,决定发展包括村镇银行在内的新型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首批试点选择在四川、青海等6省(区)的农村地区开展.时至今日,村镇银行在我国已初具规模,仅今年4月20日,辽宁抚顺一天内便成立了三家村镇银行.  相似文献   

4.
2005年,联合国在国际小额信贷年中提出了"普惠金融"的理念,即要使所有的穷人和富人都能平等地享受到金融服务。然而,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距离普惠金融还有很大差距,具体表现在农村金融机构的覆盖面较低、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较弱以及减少农村贫困的效果有限等方面。基于此,创新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路径十分必要,如正规涉农金融机构应建立高覆盖率的农村金融互联网;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应积极拓展资金来源和减少信贷成本,实现其可持续发展;农业保险应努力建立减少农村贫困的农业再保险和巨灾风险分散机制;此外,还应进一步加强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为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5.
我国金融业自改革开放以来进入了蓬勃发展的阶段.目前,我国已基本建立了以国有金融机构为主体、各类金融机构分工合作的金融组织体系,逐步形成了银行、证券、保险业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金融体制,为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6.
从村镇银行运营的金融生态环境和金融政策及法律制度障碍入手,对影响我国村镇银行可持续性发展的因素做分析研究,提出实现我国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一些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7.
农村普惠金融能够有效维护农村居民的经济安全,保证其生活和生产发展的可持续性。从农村普惠金融的基本概念出发,分析了当前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概况,指出当前农村普惠金融还存在金融服务的供需不平衡、金融机构综合实力有限、金融生态环境有待改善等方面的问题,并针对当前农村普惠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对应的策略,以促进农村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城市商业银行经历11年沧桑,现已发展成为我国银行类金融机构中最活跃的组成部分。在服务于中小金融企业、城市居民和加强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有效竞争方面其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随着城市商业银行的进一步壮大,其隐藏已久深层次矛盾逐渐突现。寻求一条适合于城市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已经成为近年来学术界和业内人士所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9.
农业产业化在我国正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是一种新型的农业经营机制,代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但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的融资困难严重阻碍了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主要体现在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滞后、金融支持的严重缺位等方面.针对我国农业产业化融资难存在的问题,应从完善融资体系、拓宽融资渠道、提高各金融机构对农业产业化的金融支持效率、优化财政支农方式等方面来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满足农户的金融需求是农村金融体系建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之一,是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调查显示,农户金融需求呈现多元化、区域性、升级型、不稳定等多重特点,农村信贷约束十分普遍,资本市场、保险市场发展严重滞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性差,严重约束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未来一段时期,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要重点关注五个方面:农户多元化金融需求、西部地区农户金融覆盖率、农户金融风险、农村民间金融和正规金融的协调发展以及农村金融生态。  相似文献   

11.
加快农村金融改革,发展新型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建立有效率的农村金融体系是中国当前现代农业和金融经济进程中的重点。鉴于当前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在培育和发展中的处境与面临的问题,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需要完善抗风险机制,这样才会得到壮大和发展,新型金融机构自身条件不足与业务发展上的受限,需要以金融创新解决。通过考察和分析国内外小型金融机构以及关系型金融发展中取得的实践经验基础上,探讨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协作型金融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2.
城镇化进程需要金融体系的支持,农村金融机构在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重庆农村商业银行的服务创新模式及对城镇化的支持模式具有很大借鉴意义。重庆农村商业银行通过贷款、服务、制度上的一系列创新,在满足居民金融需求的同时,也促进了自身的发展。农村金融机构要以小微贷款为核心业务,逐渐增大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增加金融服务网点,满足城乡居民的金融需求。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一个业务层次、产权结构和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农村金融体系,农村金融机构呈良好态势发展,但由于存在缺乏相应的法律保障,组织机构不完善,内部监管不到位等多种不利因素,导致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不能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从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不完善、供求不平衡两个方面入手,初步分析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并试图提出几点浅见,以期对巩固和完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4.
我国目前农村金融发展存在诸多问题,其重要的原因在于农村金融法律制度还存在许多缺陷。农村金融法律制度创新的基本原则是政策扶持、商业发展、适度竞争以及协调发展。农村金融法律制度的创新应当从金融组织、金融服务、金融市场和金融监管等方面展开。通过农村金融法律制度的创新可以推动农村金融的发展,促进新农村的建设。  相似文献   

15.
李阳 《承德师专学报》2009,29(2):102-10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村经济离不开农村金融的支持.然而,从目前广大农村金融现状看,农村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农村金融服务能力有明显弱化的趋势,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因此,建立健全完整高效的农村金融体系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6.
商业化取向的金融机构改革导致农村金融服务供给不足,严重影响了城乡一体化进程。国际小额信贷的实践证明,农村金融体系的创新和完善应该落实在小额信贷机构身上。但是,通过对临沂小额信贷案例研究发现,我国小额信贷实践对扶贫和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是有限的,而且机构本身也不具备可持续性。建议建立农户创业培训体系,减少财政贴息和建立担保基金,以及放松小额信贷利率管制,以此促进小额信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农村金融发展困境、制约因素及其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存在金融机构功能定位不准确、金融抑制现象严重、农业保险体系发展滞后、农村金融产品创新不足等问题。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高、经营风险大因素制约着农村金融发展。要使农村金融走出发展困境,就必须完善现行的农村金融体系,建立财税扶持农村金融机制,建立健全农业保险体系,创新农村金融产品,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8.
金融是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农村金融对破解"三农"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当前我国农村金融组织立法存在较多的问题,严重影响到金融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支持作用。只有对我国农村金融组织法律制度进行改革与完善,才能有效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我国农村金融组织立法应该在价值取向、准入制度、立法层次、非正规金融组织法律化和监管制度等方面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19.
推进河南省农村金融综合改革,建立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是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客观要求。利用 Eviews7.0软件,采用 ADF 单位根检验、 Johansen 协整检验、 Granger 因果检验的方法,验证了1990年至2011年以来河南省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村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揭示了河南省农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农村金融机构单一、业务范围窄、资金外流严重、贷款难、资金使用效率低等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创新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创新担保方式、建立信用体系平台,等推进河南省农村金融综合改革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我国正在推动农村金融体系改革,普惠制应该是改革方案中的一个重点。因此,有必要对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的绩效进行分析,以更好地指导实际工作,让农村金融服务惠及所有农民。普惠制金融着重强调的是金融服务的广覆盖面和机构的可持续发展。笔者从小额信贷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效应、小额信贷的覆盖面和可持续性三方面分析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小额信贷的绩效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