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分析<孟子>中的心性学说,讨论<孟子>中的"心"和"性"的多层含义,探讨儒家哲学实现理想道德人格的机制.认为孟子谈到的心包含本然心、自然心、应然心三层内涵,性则分为自然属性和社会道德属性两种,理想道德人格的实现就是以本然心为基础,扩充至道德完善的应然心状态.孟子的心性学说为当今公民道德建设提供了优秀的古代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2.
张国强 《职大学报》2007,(1):106-108
道德教化思想是孟子思想体系中的核心内容。孟子道德教化的目标依境界高低分别为圣人、大丈夫、君子和士;道德教化的途径分为自修之道和施教之法;孟子提出的这些理想人格目标和教育方法,对于当今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格理想主义是中华文明对人类文化作出的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它以个体人格的文化、道德、政治等方面追求全面理想人格的实现为宗旨,是个体人格理想理论中成果最大、理论观念最为深刻的思想体系。它强调个体人格可以通过自身的严格修养,最后达成人格理想的实现,并以理想人格为基础实现社会治理的合理化,即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人格理想主义的观念对现代个体人格的合理建构,以及“以德治国”的社会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都有多方面的意义和价值,诸如个体主体性的觉醒、道德境界的至高追求、社会治理理想的高层次追求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文明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4.
在对中国先秦儒家主要代表人物孔子、孟子的人性思想进行分析后发现孔孟的理想主义色彩较浓,也较接近"自我实现".他们虽然并不否认"基本需要"的满足,但他们更多地关注在实现欲望过程中如何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以及道德理想的实现和道德境界的提升.而在与马斯洛理论结合的过程中,孔子、孟子关于人性、关于人的道德理想的理论,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有益成分.  相似文献   

5.
“君子”在孔孟之间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孔子所言“君子”既指涉在位者,又涵摄有德者,“德”和“位”出现了分离。孟子在性善论基础上重新界说“君子”,使其具备了道德形而上学意义。“君子”从孔子社会政治学说与道德论混杂的内涵,衍变为理想人格学说观念,具有从绝对概念到相对概念、定义域扩大和外延窄化的转变特征。孔孟相距百年之久,其过渡阶段通过郭店楚简向我们展现:一方面,“君子”保留了孔子时代的社会政治秩序的职能;另一方面,“君子”从融入社会政治和道德学说转变为道德形而上学的目标。郭店楚简为我们研究孔孟君子观的演变提供了力证,绘就了一幅生动的君子观演变图。  相似文献   

6.
孟子的“良心观”是孟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孟子所谓的“良心”实际是一种天赋的道德层面上的善性,是“性善论”的理论依据,是“天人合一”的联节点,具有根本性、先天性、可塑性、可变性、层次性等特征。研究孟子的“良心观”对我们目前反腐倡廉和构建和谐社会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子思、孟子、荀子代表着战国儒家中的三派,孟子代表的是王道派,荀子代表的是制度派,而子思则代表道德派。子思一派的《诗经》传本与今本《诗经》没有直接的继承关系,是战国众多传本中的一种。此派于《诗》没有多少解读性的话语,而全部指向了人伦道德的兴喻与确立。《诗》在这里已不再是"礼"的说明书,而变成了修养心性、完善人格的精神法典,体现出一种新的道德理想与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8.
就人类整体而言 ,善是最根本和伴随人类始终的。恶则是非根本的 ,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才产生的。孟子先天性善论有合理性和深刻性 ,但过分理想化 ,轻视了现实之恶 ;荀子论证了现实之恶产生的根源 ,又设计出控制的方案 ,但却以牺牲人的道德自律为代价 ,忽视了人“神性”的一面。宋儒用“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调和孟子和荀子的理论 ,弥补了他们各自的不足 ,虽有神秘主义成分 ,但对自律道德和他律道德在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的不同运用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历代儒者对孟子人性善的解释都是将其解释为预设的人性本体.从《孟子》文本出发,通过对孟子何谓大者、大者如何立、大体的存养、为不善的原因等几方面进行了分析,认为孟子所谈之性,既有欲望之天性又有本体之人性,“大体”“大者”即是本体之人性,其人性本体是通过“思”并将之“扩而充之”而得来的;通过“思”和“扩而充之”而得来的人性本体是需要通过“寡欲”和“集义”的途径而“存养”的;不能“存养”即是“不善”,因此,孟子绝不仅仅只是一个形而上学者,而是儒学形而上学的缔造者.  相似文献   

10.
《孟子》"君子人格"蕴含丰富内涵:仁义是其理想目标,舍生取义、浩然之气、孝悌之心、恻隐之心、与人为善、专心致志是其特质,坚守正道是其人格尊严。《孟子》指出了"君子人格"的养成途径:尚志、存心、养气、反省、坚持、思考、寡欲。《孟子》中的"君子人格"理念有着当代价值,深入探究并践行,有利于高职学生健康人格的构建。  相似文献   

11.
陆九渊在充分吸收、借鉴孟子、二程以及佛教思想的基础上建立心学,其心学的直接思想来源是孟子.“心”具有认知功能和伦理道德属性,且“心”被陆九渊创造性地提升为道德本体,实现了认知之心与道德本体之心的高度合一.陆九渊心学中“理”的内涵与朱熹理学中“理”的内涵基本一致但又存有差异,真正原因在于其宇宙观不同.“心即理”的提出具有超出这一命题本身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
人格的定义众说纷纭,概况各种说法,人格大致上包蕴着三层含义:身心特质组织、个性和性格.本文将在个性这个侧面上论述个体人格.个体人格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中形成的,亦即说,个体人格的最终稳态化是个建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是相当复杂的.我们知道,影响个体人格的主要因素有遗传、身体状况、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环境等,这几种因素交错地综会地影响甚至规定个体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本文只就社会环境对个体人格的作用谈一点心得,并兼及个体人格对社会环境的反作用.人都是生活在具体的社会空间中,而具体的社会空间具有民族性和时代性的两大特征.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时代精神,以及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制度、法律和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等,构成了个体的人生存其间的社会环境的主要内容.正是通过这些内容.每一个特定的社会向其成员提出的精神道德风貌方面的要求,构成本文所涉及的社会基本人格.还可以再进一步指出,每个特定社会都有基本的人格目标和理想的人格目标,并试图以各种途径让其成员向这个目标靠拢.比如,从古至今所提供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社会基本人格;六十年代迄今,一直大力倡导的雷锋精神,即可看作是当代中国社会的理想人格之一.社会基本人格和理想人格,对个体人格发挥着不间断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道德人格的培育 .儒家创始人孔子一开始就自觉充当理想人格的设计师 ,其影响尤为深远。本文试图以《论语》为本 ,采撷孔子关于理想人格的论述 ,探讨其对儒家理想人格的建构 ,以及积极与消极并存的两重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略论道德信仰的含义、特征及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信仰由两个方面构成:一是对一定道德价值理想及其规范的信仰;二是对这种道德价值理想及其规范得以成立的根据或者所能达到的理想结果的笃信。道德信仰具有广泛的渗透性、高度自觉性、形上性和价值整合性。道德信仰对个体的作用非常重要,它能提升个体的道德境界,塑造个体的道德人格,激发个人的道德行为;帮助个体进行价值定向,现代的中国社会正处于转轨时期,认真研究和发挥道德信仰的作用极其重要。  相似文献   

15.
《礼记·大学》讲述封建统治集团应有好为人理政之道,重点是“三纲”、“八目”。论“修身”突出道德心理分析;论“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齐家”是前提,营建“治”、“平”之世界目标。《大学》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它的道德理想人格——君子。  相似文献   

16.
王晓燕 《职大学报》2009,(3):111-113
在中国哲学史上,孟子首倡的性善论作为儒家的正统思想影响深远.孟子认为,人天生就有"四心",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孟子虽提出人性是善的,但也承认由于后天环境的影响和本人主观努力不够,人性也是可以变更甚至消失的,所以孟子"性善论"构建了一个自律的伦理学体系,性善的实现是人后天自我修养的完善.这些对于反思我国现阶段在经济社会转型时期所面临的道德信仰危机,审视现阶段我国公民道德现状,从而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义利观具有不可低估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7.
儒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统治地位.孔子作为我国古代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为儒家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要考查中国古代的美学思想,就不能避开孔子.孔子的美学思想主要有三点:真美善统一、中和之美、理想的人格美.  相似文献   

18.
孟子所说的“气”是一种情感状态。“浩然之气”指正义的道德情操。孟子对“气”的这种见解,把哲学范畴的“气”引入到伦理教育之中,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道德教育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9.
在先秦人性论思想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从不同角度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伦理思想,性善论和性恶论虽然在善的来源、实现善的途径上有非常大的差异,但在理论归宿上,两者却是一致的,都是为了追求和实现道德上的善。  相似文献   

20.
重视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塑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塑造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关注、思考和探讨的严峻课题之一。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耐挫精神、社会责任感教育非常重要。大学生道德人格塑造的目标是建构主体性道德人格。找到大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的依托 ,创设合理有序的良好社会环境 ,充分调动个体作为道德生活主体的意识 ,这些都是大学生道德人格塑造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