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严惩网络谣青的时候到了。在全国,“秦火火”、“立二拆四”、傅学胜等一批网络“推手”和“大谣”们也相继因制造、传播谣言被抓捕。一场净化网络环境,“剑指”网络谣言的互联网“保卫战”正在全国范围内打响。  相似文献   

2.
施威 《传媒观察》2013,(11):34-35
日前,北京警方果断行动,两个长期造谣传谣的“网络红人”被依法刑拘,这场“网络大谣”闹剧让我们对网络谣言的危害性有了更深切的认识,应将之上升到深层次重视与根源性治理的层面,因为它关乎公共安全和民众切身利益。  相似文献   

3.
9月优异评论     
《不能任由“官谣”消耗法治公平》/朱永华,《法制日报》,9月9日
  简介:这篇评论从一批制造传播谣言的“网络大谣”相继落网谈起,就一些官方“先否后肯”的事件发表看法,如刘铁男被实名举报,能源局曾一度称为污蔑等。作者认为,“网络大谣”们制造散布谣言是危害社会,政府官员撒谎更是损坏政府公信和形象,两者对比起来是“半斤对八两”。作者认为不能忽略了政府官员撒谎的危害,官员撒谎也与“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相违背,所产生的潜在危害甚至比“民谣”更大,更难以彻底从思想深处铲除。因此,打击网络谣言,不仅不能任由“官谣”游离于法规制度之外,甚至更应当从治理“官谣”做起。  相似文献   

4.
张玉胜 《新闻实践》2013,(10):71-71
从秦火火到周禄宝再到傅学胜,还有一些乐于传谣的网络大v,他们利用网络带来的便利,借着造谣、传谣形成所谓影响力,进而谋取不当利益他们殊途同归,成了危害社会的“大谣”对此法律专家、社会学者以及广大网民纷纷指出,对于这些网络“大谣”必须重拳出击,依法严惩,还网络以清明空间、(8月26日《中国新闻网》)  相似文献   

5.
90年代初踏上新闻岗位的人,需要经受许多诱惑,经历许多困惑。某日出差,与几位“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乘客在火车里闲侃。听说我是人民日报记者,一位“款爷”高诵一支《记者谣》:“一流记者倒股票,二流记者拉广告,三流记者拿红包,四流记者写本报。”诵毕,两眼盯着我问:“你是几流记者?”我淡淡地吐出几个字:“末流记者,把夜熬。”“熬夜”这个字眼,我并不喜欢;对于朋友,我常这样说:一年里的所有双数月份,我都属于月亮。那是些“暗无天日”的日子。  相似文献   

6.
侯姗姗 《青年记者》2009,(16):111-112
“谣”、“歌谣”以及“民谣”传播似乎是“谣”与生俱来的特点,从古至今在民间人们口口相传或者是文字传播的轶事传承可以叫作“谣”。关于“谣”的描述在Ⅸ诗经·魏风·园有桃》中有“心之忧矣,我歌且谣”,另外,根据《毛传》中的“曲合乐曰歌,徒歌曰谣”,可见没有配以音乐曲调的短小口诀便称为“谣”。匿名创作加之在民间广泛流传使得“谣”没有明确的作者,是某个社会群体集体的创造。“谣”作为民众集体的作品又称为“民谣”。  相似文献   

7.
基于新媒体信息传播的高效、迅捷,“食用碘盐可以抵抗核辐射”的谣言衍变成为一场世人瞩目的公共危机——“谣盐”事件。本文通过对这次事件的分析,探讨手机短信在此次“谣盐”事件传播中的新特点和新方式。  相似文献   

8.
8月份以来,我国的互联网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得益于今年4月份开始的公安机关开展的集中打击网络谣言专项行动。随着这一专项行动的开展,一些所谓的“意见领袖”、炮制谣言的“网络大谣”纷纷应声落马,有效净化了网络舆论空间。  相似文献   

9.
这是一个令人值得深思的问题. 网络大谣有哪些利用媒体的手段?个别媒体为何沦为网络大谣的"传声筒"、"扩音器"?媒体如何"擦亮眼睛"不被网络大谣所蒙蔽?在与网络谣言斗争中媒体人有什么责任? 这样的追问才能显现媒体和媒体人的良知和底线. 从新闻视角看网络大谣如何利用媒体炒作 网络大谣产生影响,离不开媒体,离不开炒作.具体来看,网络大谣利用媒体炒作手段包括四个方面: 1.信息发布平台多重嵌入网络,通过多种方式打造影响力.  相似文献   

10.
最近,网络制造、传播谣言的“大谣”纷纷被抓,引人关注。谣言制造者的共同特征,就是充分利用网络水军来培植“非理性”的土壤,让网络失去正常社会不可或缺的理智、理性。  相似文献   

11.
网络“人肉搜索”作为人们使用媒介的一种新方式.除了反映出其对信息获知、群体认同与归属、从众等传播心理外.还反映出了网络“人肉搜索”所独具的宣泄、旁观者效应、黑箱经历等传播心理。本文试图从宣泄、旁观者效应、黑箱经历三条路径解析网络“人肉搜索”的传播心理。  相似文献   

12.
网络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新闻事件一发生,网络上就有图像,有视频.有报道。公众对这些“网络传播”将信将疑,时常在转发之时要求“求证”。微博更多地充当着“爆料”者的角色,记者则不再是新闻的发现者,而是“查证人”,如何通过深入调查求证事实,便是记者的责任了。遗憾的是,一些时候,以探究真相为职责的传统媒体,却选择性地“失声”。  相似文献   

13.
"云谣"浅解     
赵鑫晔 《图书馆杂志》2006,25(5):79-80,27,50
敦煌曲子词集《云谣集》的名称含义曾是学者讨论的热点,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全面考察其含义。本文对“云谣”一词的含义作了归纳,并提出即使按照原卷录作“云谣”,还是应作“雲谣”来理解。  相似文献   

14.
近日股市波动,此间笔者不断接到本埠和异地新闻界同仁电话询问盈亏。聊毕,那首早已流行且有切肤痛感的民谣又在耳际响起:“一流记者炒股票,二流记者拉广告,三流记者会上跑,四流记者写外稿,五流记者写本报,冒牌记者发头条。”此“谣”虽有偏激、刻薄之嫌,但对现时新闻圈的“新闻现象”的勾画不可谓不生  相似文献   

15.
陈杏兰 《传媒》2016,(17):81-83
里约奥运会上,中国游泳队19岁小将傅园慧给大家带来一股清新之风。因其在央视记者现场直播采访中率性自然而又活泼夸张的表现,迅速在中国传统媒体和社交网络上掀起一股“傅园慧热潮”,在极短时间内圈得数百万人“粉丝”及数亿次微博话题阅读率。剖析傅园慧热潮现象,分析“传播+”带来的传播魅力,思考“现象级传播”带给我们的聚合效应,并进一步用于传媒工作,正是此文宗旨所在。  相似文献   

16.
金波 《中国记者》2012,(5):39-40
果断快速行动止谣 俗话说,谣言止于智者.但在以互联网传播为特征的现代舆论格局中,仅仅做个不信不传的“智者”是不够的;鉴于谣言网络传播的严重负面后果,必须果断快速处置,让谣言止于行动.  相似文献   

17.
“官谣”严重损害政府的公信力,使政府陷入“塔西佗陷阱”。因此,为了维护政府的公信力,必须治理“官谣”。我们以为,“官谣”的治理必须以政府信息公开为本,因为谣言止于真相,真相源于公开;辅以追究“官谣”制造者之行政或刑事责任,则可以寒蝉其发布“官谣”,从而使“官谣”得到治理。  相似文献   

18.
俗话说,多行不义必自毙。从秦火火到周禄宝再到傅学胜,还有一些乐于传谣的网络大V,他们利用互联网络带来的便利,造谣、传谣,进而谋取自己的不当利益,成了危害社会的“大谣”。网络并不是法外之地,随着互联网与经济社会联系的日益密切,网络旱已成为现实生活的一部分.恶意编造与传播网络谣言,对社会和民众生活造成的冲击真实可感,一点也不虚拟,对待网络谣言,全社会应该营造“造谣可耻、信谣可悲”的氛围,切实从源头上遏制网络谣言滋长的势头。新华社刊发评论认为:打击网络谣言,有助净化网络空间,但不能把不喜欢的声音都扣上谣言的帽子把握好打击谣言和保证公众知情权、表达权、监督权的平衡、必须以法律为准绳,避免随意性.本期我们约请传媒界人士,就开展打击网络谣言、建立健康有序的网络与传播环境进行深入探讨和交流。  相似文献   

19.
个人博客——记者的又一阵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历了互联网“博客元年”的2005年之后,博客(Blog或Weblog)已经成为广大网民所熟悉并拥有使用的一种新的网络形式。在国内新闻界,博客不仅作为一种记者表达个人思想的空间,而且成为了他们新闻报道的辅助性手段。今年“两会”报道中也掀起了记者个人博客热。其中央视部分记者“两会”期间在新浪和搜狐网开设个人博客。如王小丫的“小丫跑两会”、柴静的“柴静两会观察”、崔永元的“小崔会客”、马斌的“马斌读两会”和撒贝宁“小撒探会”等,同时凤凰卫视记者吴小莉、谢亚芳、闾丘露薇也在凤凰网开设了博客,并特别设立两会专题,其中吴小…  相似文献   

20.
“网络群体性事件”概念是新媒体时代的衍生品,它随着新媒介的信息传播方式改变而产生变化,因此笔者认为,在微传播时代我们应该重新审视“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含义. “网络群体性事件”概念经历了“否定”到“去否定”的历程 随着我国社会形势日渐好转,官方给“群体性事件”这种现象的标签经历了从“否定”到“去否定”的历程,①即从“群众闹事”、“治安事件”、“突发(性)事件”、“紧急治安事件”、“群体性治安事件”到“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