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近二三十年来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一大潮流。高等教育国际化在促进科学知识、大学教师与学生频繁的国际流动以及国际大学评价标准流行的同时,也使得大学模式的国际传播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容易一些。当今时代,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影响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于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大国、正在以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为目标的我国高等教育来说,形成具有特色的中国模式应是面向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
社会转型期的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带有明显的政府驱动型特征。行政动员和项目制是政府应对高等教育质量问题的两种主要手段。经过长期实践,政府的行政动员和项目制互为表里,相互作用,逐渐定型为一种以政府行政权力为核心,以频繁的指令性要求为驱动力量,以繁杂的质量保障项目为载体,以评估作为合法化路径的一元化的技术治理格局。这种质量保障方式内生于中国独特的政治和行政体制,是为"体制化的技术治理"。社会转型期的大学制度是体制化的技术治理得以产生和运作的制度根源。从大学制度入手进行深层次和整体性变革是持续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根本。  相似文献   

3.
21世纪大学协会发布的《U21国家高等教育系统排行榜》,着眼于国家高等教育系统的整体功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高等教育强国"的客观坐标。通过U21两年的数据比较,我们可以从一定程度上看到我国高等教育与世界高等教育强国的差距。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种认识活动,高等教育研究可以生产知识也可以建构意义。无论致力于知识生产还是意义建构,高等教育研究的首要作用都在于对高等教育现象作出独到的解释并与其他学科的学者或公众分享。由于高等教育系统的“人为性”,高等教育研究成果对于高等教育实践的改进具有不确定性。实践中那些切实推动了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观念或政策未必具有智识意义上的学术价值,而那些学术意义上的经典文本也未必都推动了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基于此,对于高等教育研究的应用性不能忽视但也不宜高估,高等教育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深刻认识高等教育现象,并建构关于高等教育的知识体系和意义世界。  相似文献   

5.
大学气节是大学气概、风骨的体现,是大学品性、风范、节操的精髓。大学主体的自觉、大学理想的坚守、大学之道的体认和大学责任的担当是大学气节的基本内涵。只有进一步回归大学本质、提振大学精神、践行大学核心价值体系、完善大学制度,才能使大学气节得以不断标举和光大。  相似文献   

6.
拥有独特理论体系是高等教育研究获取学科地位的前提条件,但学界对什么是高等教育理论尚未形成广泛共识。对高等教育理论的界定早期是一元论的,将其等同于哲学或是变量间的关系,20世纪70年代以后走向多元论。借鉴阿本德与其他学者对理论的定义和分类,高等教育理论在语义维度上存在六种类型,而在对象和范围维度上又可分为内部理论和外部理论两类。跳出碎片化困境,发展整合性高等教育理论,当前已为越来越多的学者所关注。系统构建中国高等教育理论体系,可从深入阐释高等教育中国模式、全面比较中西高等教育传统、充分解读中国高等教育经典著述、积极参与高等教育理论国际对话着手。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高等教育研究尽管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当前的突出问题是研究不规范,具体表现为问题偏大,理论偏多,资料偏虚,方向偏乱等。实现高等教育研究的规范化,要走出常识,树立程序意识,实现对象化的对象化,重视验证和创造。  相似文献   

8.
抗日战争时期的安徽高等教育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尽管这一时期的安徽高等学校存在规模小、办学条件极为简陋、办学方式不甚规范和专业设置以师范类专业为主等诸多不足,但仍培养了大批有用人才,有力地支援了抗战。抗日战争时期的安徽高等教育推动了安徽高等教育的发展,成为安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相似文献   

9.
中国高等教育开始进入由高等教育大国走向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拐点。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必须深刻把握国际国内高等教育发展新形势,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统筹好"四个一流"建设,开拓我国本科教育新思路,用新理念、新措施、新标准、新机制、新技术、新保障、新文化引领并带动中国高等教育新发展;必须走向理论指导发展的新阶段,组建高等教育智库联盟,提高高等教育研究服务力。  相似文献   

10.
在全球化和市场化背景下,许多国家的高等教育越来越体现出市场的特征,形成了高等教育市场,或者使原有的高等教育市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高等教育市场是指以市场的方式配置高等教育资源,它是一种准市场和不完全市场。高等教育市场的形成具有深厚的理论与现实基础,理论基础包括新自由主义、知识商品观和高等教育私人产品观,现实基础包括高等教育规模扩展、高等教育财政紧张、福利国家撤退和国际组织推动等。  相似文献   

11.
在巴西"种族熔炉"神话的背后,黑人、混血种人等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同白人相比处于一种十分弱势的地位。进入21世纪以来,巴西社会弱势群体的高等教育诉求得到全面回应,公、私立高等教育机构纷纷开启基于种族的高等教育肯定性行动。由于肯定性行动本身即构成一种"反向歧视",加之推进速度与力度过于急促,巴西高等教育肯定性行动引发了激烈的争议。  相似文献   

12.
高等教育资源承载力是高等教育系统的客观属性,基于教育经费投入、高校基础设施和师资力量构建高等教育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选取全国31个省(市、区)1999年、2005年和2010年的截面数据,采用承载力指数模型分析法,对区域高等教育资源各分量承载力及其综合承载力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区域高等教育资源各分量承载力呈两极分化,且高等教育资源非均衡配置与区域差异性显著。建议公共教育财政支出"4%"的增量,重点向基础设施与师资力量承载力微弱的区域倾斜,同时建立完善的省际高等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实现区域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化;建立区域高等教育基础设施和高校教师资源共享机制,提升高等教育资源承载能力。  相似文献   

13.
政府、高校和社会协同评估高等教育机制创新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亟待破解的难题。创新高等教育协同评估机制的核心理念包括评估目的重视关系-集体响应,评估主体强化职责-旨趣自觉,评估范畴注重需求-价值导向,评估模式强调问题-方法中心;其实践结构表现在评估效能专有与联结、评估行为独立与互动、评估范围划界与跨界、评估实作自为与为他;其创生路径包括通过循流溯源与动态耦合形成评估目的协调共享机制,通过差异融通与思维共享生成评估主体协同运作机制,通过需求牵引与价值整合建立评估范畴协和统整机制,通过共建共享与实作联动建构评估模式和合共生机制。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以来,拉美高等教育发展经历了三次重大变革。本文详细探讨拉美高教三次改革发生的国内外大环境,梳理改革为拉美高等教育领域带来的深刻变化,并分析改革的得失成败。文章认为:进入21世纪以后,在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大背景下,拉美高等教育在世界范围内不占优势,在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面临潜在的风险,因此拉美高等教育不仅要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还要考虑如何成功规避风险。  相似文献   

15.
我国高等教育经过10余年的跨越式发展,正处于由大转强的战略机遇期。地方高等教育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明确发展目标,厘清发展思路,做好发展规划,既量力而行、稳健有序,又尽力而为、开拓创新,深化办学体制与管理体制改革,强化多元开放与特色发展,全面提升教学质量、研究水平和服务能力,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2015年5月,英国首相戴维·卡梅伦领导的保守党获胜,他提出改进大学和改革英国高等教育的政策。11月初,英国宣布了新的教育高质量推进计划,一些具体的举措,例如,如何吸引和留住学生,我们不仅要吸引学生报名、报考我们的学校,而且要留住他们,让他们愿意在学校里面完成学业。  相似文献   

17.
高等教育现代化是支撑、推动和引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引擎。走向2030的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必须面对全球化挑战,主动适应和引领社会发展,汲取历史经验与智慧,发扬改革创新精神,完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和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现代化体系建设。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核心理念。多样化、可持续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基本道路。鼓励创新、合作开放是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动力。提高质量、促进公平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8.
高等教育与高深知识是一个"关系共同体",甚至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依凭经验考察、历史总结和理性推理可知,高深知识是走进高等教育的入口,是理解高等教育的一把钥匙,高等教育功能或价值则依凭高深知识而释放:高深知识既是高等教育孕生的必要条件,又是判定高等教育特殊性的根本所在,也是高等教育、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形成超循环关系的链条;大学学科是高深知识不断分化与综合的产物;大学课程是专门化、逻辑化和系统化的高深知识。  相似文献   

19.
高等教育具有适应社会与超越社会的双重性质,适应性是其存在的合法性基础,超越性是其本体价值的体现。两者失衡于高等教育系统本身有限的反应能力与超负荷的外部环境需求,但实质上体现了对高等教育本质不同认识的冲突。我们应从历史性与发展性的角度把握两者关系,合理平衡高等教育的外部需求与内部反应能力,探索和提升理论的包容性,将历史、逻辑与实践相结合,实现高等教育适应社会与超越社会的和谐共进。  相似文献   

20.
高等教育与高深知识是一个"关系共同体",甚至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依凭经验考察、历史总结和理性推理可知,高深知识是走进高等教育的入口,是理解高等教育的一把钥匙,高等教育功能或价值则依凭高深知识而释放:高深知识既是高等教育孕生的必要条件,又是判定高等教育特殊性的根本所在,也是高等教育、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形成超循环关系的链条;大学学科是高深知识不断分化与综合的产物;大学课程是专门化、逻辑化和系统化的高深知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