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老师,“听课”二字常挂在嘴边,而对“听课”含义的理解基本也停留在字面意义上的“听别人的课”。国外对“听课”解释为“教学观察”,这不仅仅是“听”,还兼有“看”“评”“思”“学”等行为,变成了一个系统。教学观察包括同事之间互助听课和课堂观察,目的是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课堂观察有定量观察或定性观察。  相似文献   

2.
听课七要     
听课评课活动既是教研活动.又是科研活动。它既能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又能促使听课教师和上课教师双方教学水平的提高。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听课评课活动,有的教师教学水平大有提高.而有的教师则依然故我,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原来看似简单的听评课.实在大有学问。学问何在?笔者认为.应做到“七要”。  相似文献   

3.
听课是教师学习他人教学经验,提高自身教学水平最直接的形式。听课教师听课前不做必要的准备,那么听课时就有可能无法理解上课者的教学意图;如果听课教师没有一定的教育理论底蕴,就很难提炼执教者的教育理念;如果听课者不能敏锐地感受到教师的教育机制与学生的思维火花,就无法通过听课来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无怪乎,当有些教师外出听课活动后,问其收获如何?只会说“差不多”、“很好”这样的评价。这样没有产生效益的听课,既浪费了自己的时间,也给学校的其他教师增加了工作量,更枉费了主办者的各种良苦用心。  相似文献   

4.
数学教学不应忽视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11月,笔者有幸参加了“卡西欧杯”第六届全国初中青年数学教师优秀课观摩与评选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授课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功底、教学艺术和学生的表现令与会专家和一线老师赞叹不已.听课教师为了能听得更清楚并和专家更近距离的接触,有的竟坐在会场前排的地板上.让笔者印象更深的是,这次活动安排了一个授课教师与听课教师的互动环节,使所有与会教师都有机会参与交流.  相似文献   

5.
史欣 《教育》2009,(12):42-42
今年,哈尔滨市教育局发出通知:校长必须走进课堂,深入教学一线,参与听课、评课,每学期校长听课不得少于50节;同时,倡导副校长兼课,听课节数适当增加。北京市海淀区采取“一票否决制”:校长听课不达标不能评优。专家呼吁:校长决小能远离课堂。  相似文献   

6.
2009年11月,笔者在沧州市某中学讲授了一节市级示范课“曲线与方程”,得到与会专家及听课教师的好评,现在把这节课的教学实录整理出来,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7.
研究生课程教学方法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2006年春季学期主讲了一门博士生课程“建模与仿真理论”,并参加了本系开展的青年教师赛课活动。通过这次活动,经过听课专家的点评、面谈,其他老师介绍经验以及听教学观摩课等多种方式,获得了不少有益的教学经验及技巧,同时也认识到了教学不仅是一门艺术,同时也是一门需要付出热情和辛苦的工作。  相似文献   

8.
钱湛恩 《现代教学》2007,(7):106-109
最近我们组织了一次以“教材处理”为主题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并邀请市有关教学专家一起参加。在活动形式上一改传统的“教师上课、说课、专家点评”的教研活动模式,而是采取“执教教师上课、专家围绕‘教材处理’这一主题根据课堂教学的情况提出问题、然后执教教师回答、听课老师评议”这一形式展开,以达到专家与教师对某一课时教学在“教材处理”方面的意见统一。  相似文献   

9.
有这样一所农村小学,校长要求凡外出听课的教师回来后都必须“仿课”——模仿 “听来的”课,把外出听到的一堂堂精品课“搬回家”,让全体教师分享。我为这样的管理方法叫好!▲改外出听课之制,砸“听课专业户”之碗已往,“听课专业户”听得轻松,听得发腻,“饱汉不知饿汉饥”。现在,外出听课者有学习的机会,也有汇报上课的义务,权责并重,责任在身,不敢懈怠。“听课券”不再是“人情券”,外出听课也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听完课再上课,既是听课者的再提高,也是再辐射,好课共赏,真是“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招教学思路之“财”,进…  相似文献   

10.
薛海 《教育文汇》2011,(6):18-18
人们对“推门听课”褒贬不一。贬者认为:如此听课,不尊重老师,缺乏“人文关怀”;褒者认为:这样听课,没有刻意“包装”,能客观、真实地反映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水平,更能达到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目的。我从教师的角度看,觉得“推门听课”值得提倡和推广。  相似文献   

11.
在平时的教学和听课过程中,笔者有意识地收集了一些课堂教学案例。有值得商榷的“问题”课堂,也有值得学习的“智慧”课堂。特别是在听取了“智慧课堂一2007西湖之秋”浙江省小学数学名师展示课后,感受颇多。名师们的睿智、幽默,对教材独具匠心的理解,朴实、简洁但内涵丰富的教学设计.深深吸引了学生和听课的教师。什么是数学的“魂”?  相似文献   

12.
听课,也是教师同行学习观摩、切磋教学的重要途径;听课,是学校领导了解教学情况,实施教学过程管理的重要手段,当属“例行公事”。闯堂听课(也叫推门听课),是听课形式中的一种,其特点是事前不通知上课的老师,听课者或是课间秘密“潜”入教室,或是上课铃响随学生一同进入教室。有时甚至是在老师进入课堂开始上课的时候“公然”进入教室,给老师一个意外的“惊喜”。这种“闯堂听课”的做法,曾被人多次当经验做过介绍。分析其效果至少有如下两点:第一,事先不通知,老师没有防范,备课和上课情况能完全真实地展示出来,预防了作秀,有利于领导掌握教师工作的第一手资料。第二,这样“突然的光临”.给老师一种“防不胜防”的压力,从而鞭策他们常备不懈,  相似文献   

13.
关于大学生对当前高校教学管理现状满意度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全国35所高校在校大学生为抽样对象,通过时当前高校教学管理制度与执行倩况的调查分析表明:高校的教学管理总的情况是严格的,但在教学活动开展上实在太少,对教师教学评价的主要方式应是“学生评价”,再辅之以“专家听课”的方法;多数教师遵守教学纪律,但也有一些教师不按课表上课。据此,对如何提高高校教学管理的实效,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这几年下校常听到教师们的埋怨:学生作业怎么糟糕、测试成绩一塌糊涂、两极分化怎么严重等等。对此,我思绪万千。翻开一本本听课记录,回忆起听课中的一幕幕,总体给我的感觉是:课堂似乎比原来“活”了,学生似乎也更“愿意”学了。在痛心学生历史水平下降的同时,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现状却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听课是一个学校的常规教学研究活动之一。它可以有效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借鉴、交流和探讨,取长补短,有助于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和业务水平,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因此,不少学校还明文规定了教师每个学期听课的指标和任务。不过,听课只是一种感性认识,而只有认真“研”课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听而不“研”,只是为了完成学校规定的听课节数,而教学能力不会有大的提高。所以,听课要收到实效,需要做到“三研”,即课前“研究”,课中“研思”,课后“研讨”。  相似文献   

16.
现代教学观念是教师引导和协作下的教学,教师的角色从原来的以自己为中心的“讲解”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合作、引导。学生的地位由原来单纯的听课、被动接受的地位转变为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探究发现的主体地位。两方面转变所引起的新型的师生关系的建立,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化学课堂教学的活动实质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的教学新理念。  相似文献   

17.
吴非 《陕西教育》2014,(4):39-39
在很多场合听说“推门听课”,言者都比较自得,认为这个“推门听课”代表严格管理,敢于监督,代表教学经得起检查,没有弄虚作假。但是,对这个“推门听课”,30年前,我尚能接受,现在则越来越感到捐忧。我们总是强调“学生的学习权益第一”,“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我们也强调“尊师重教”。  相似文献   

18.
听课,特别是听阅读课,是我的“家常便饭”,也是笔者深入教学实践、汲取教育营养、发现教育现象,进而探索教育规律的“必修课”。在我看来,听课是学习,听课是借鉴,听课是欣赏,听课也是一种精神享受。一、听课之时的感受近两年来,听了一些“观摩课”和“比赛课”,感受颇深。有的课令我兴奋,有的课给我启示,也有的课让我忧心忡忡……一位特级教师导读《有一个小山村》一课,其法之巧,令人叹服。教师先让学生通读三遍课文,并要求学生在自读过程中圈出生字、新词。而当有的学生找出新词提问时,教师却劝他先读书,联系上下文解读关键词语的意思。解…  相似文献   

19.
吴非 《陕西教育》2014,(1):78-78
问一位老师近期忙什么,他说:“忙听课,也忙‘被听课’。”问他累不累?他说:“‘被听课’多少有些累,听别人的课,更累。”原来学校规定每人每周要听4到6节课,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他说:“校领导看到老师们在忙,就放心了。”  相似文献   

20.
梁好 《教育文汇》2011,(7):15-15
“异科听课”对于教师专业发展是重要的。 “异科听课”可以研究更多的教学案例。课堂教学的流程与理念基本都是相通的,教师对课堂的整体把握,对学生的关注与指导,都有共通相融之处。这就为不同学科教师之间开展听评课活动提供了专业交流的基础,寻找到对话与研讨的案例。这类听课可以避免组内听课的单一与枯燥,让听课教师领略到更多的教学风采,感受到更多教师的教学个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