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现藏故宫博物院的西晋永嘉二年(308年)石尠、石定墓志在民国八年(1919年)出土于河南洛阳城北郊。因为系盗掘出土,所以早期研究论著对这两方墓志出土时地的记载歧说纷纭,这一情况直接影响到学界对石氏墓志真伪和学术价值的判定。本文在梳理、辨析相关文献后,认为洛阳古董商郭玉堂的《洛阳出土石刻时地记》中通过田野调查所获得的石尠、石定墓志的出土时地信息最为可信。通过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互相释证,本文在考察建国前洛阳一带出土石刻的流散情况后,认为河南洛阳古代艺术馆收藏的所谓《石尠墓志》当系重刻本。石尠、石定墓志在出土后不久就被当时北平金石家周进收藏,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周进去世,这两方墓志连同其它汉晋石刻一并由其家属捐献给故宫博物院,一直收藏至今。  相似文献   

2.
上海图书馆最近在抢救历史文献工作中新发现《元飏墓志》及《元飏妻王氏墓志》拓本。这二方北魏墓志精品的拓本今日已属万金难求的珍本,就碑帖的文物价值而言,是仅次于孤本的。据民国出版的郭玉堂《洛阳出土石刻时地记》载,这二方北魏墓志出土于洛阳城北的张羊村西北,姚凹村东。与墓志同时出土的还有一些陶器,但无人出价收购,远不及二方  相似文献   

3.
郁贤皓先生编著的《唐刺史考全编》(以下简称《全编》)将当时能够见到的关于唐代刺史的文献资料进行了全面的考订与排比,其中就包括大量的墓志资料。此后,随着唐墓志的不断出土,郁先生及其他学者根据新发现墓志资料及时地对《全编》进行了补订。笔者近年来在研究洛阳出土石刻文献的同时,也注意搜集新出土唐墓志文献中有关刺史的资料,在利用洛阳师范学院  相似文献   

4.
英国大英博物馆藏有一组唐代三彩俑。以往有学者认为,这些三彩俑均出土于河南洛阳唐代"刘廷荀"墓。本文以这一组三彩俑为切入点,结合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与历史文献资料,提出这些三彩俑陪葬的唐墓墓主人应是"刘庭训",并找到了与三彩俑同出一墓的墓志,志石现藏开封市博物馆。通过对其墓志的详细考证,可知刘庭训"前后八任,历仕四朝",与唐代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相关联。学术界关于刘庭训墓志的著录形式,包括编目、录文及存拓三类,该墓志最早由河南图书馆收藏,又移交河南博物馆,最后转给开封市博物馆。关于刘庭训墓所处方位,志云"葬于邙山上东里",应该是位于隋唐洛阳外郭城东面最北端上东门外,即今陇海铁路线南侧的洛阳东郊杨湾一带。刘庭训墓被盗掘的时间,有可能是在清代末年修筑汴洛铁路的时间段内,即1907至1908年之间。  相似文献   

5.
洛阳近年出土的唐《宋彻墓志》以及武周《田玄敏夫人李氏墓志》中均有洛阳胡坊的记载。结合《洛阳伽蓝记》等文献的记载,洛阳考古发掘出土的胡俑以及隋唐墓志对于祖先洛阳行迹的追述,可知墓志中的胡坊应该渊源于北魏时期在洛河南岸安置西域胡人的慕义里,由于大量胡人聚居于此,故有此称谓。直到唐代前期,胡坊旧称尚在,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胡坊村。两方墓志中胡坊的记载进一步印证了文献所记载的中古时期大量西域胡人来到洛阳的历史事实,承载了这一时期北魏洛阳城胡人汇聚的历史记忆。  相似文献   

6.
唐代石刻文献资料丰富,价值极高,其中尤以墓志为最重要。仅宋以来出土的墓志就有四千多方,其中一部分已经毁坏于风雨兵燹或散佚于历史长河之中。本文根据历代相传之唐代石刻拓本及近现代以来出土的唐代石刻文献,从中勾稽汇辑有关隋唐经籍的史料,对照有关书目著录,甄别考辨著作的版本、流传及存佚情况,并参证石刻以外的其他文献如史传笔记等,对著作人的生平事迹略加考索。本题之研究,旨在弥补《旧唐书·经籍志》和《新唐书·艺文志》相关史料之缺漏,希望能有助于更全面地研究唐代文学创作的风貌,了解当时学术文化的盛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出版的《唐代墓志汇编》一书所收就有3608方墓志,大抵收录了除近年新出土者之外的全部唐代墓志,是目前  相似文献   

7.
综合运用实地勘察、问卷调查、专家访谈以及因特网辅助调查4种方法,于2010年1月就广州地区石刻拓片收藏情况、广州地区石刻文献专藏情况以及广州石刻文献地区特性等进行了调查。根据调查反馈,首先总结了广州地区公藏石刻拓片的情况,包括基本情况、保存情况、整理情况和利用情况;继而结合理论研究,在肯定地区石刻文献的区域文化价值的基础上,从突出地区石刻文献的区域文化特性和深度揭示地区石刻文献信息两方面探讨了建立地区石刻文献数据库的设想。  相似文献   

8.
《唐刺史考全编》(以下简称《全编》)是郁贤皓先生积十多年之努力编制的一部高质量的唐代文史工具书,为唐代历史和文学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帮助。自其成书以来,由于各地唐墓志的不断出土,郁先生及一些学者就根据新发现墓志资料对《全编》进行了补订。近年来,洛阳师范学院图书馆致力于收集洛阳地方墓志的工作,经过数年的努力,收藏历代墓志达数百方,并出版了研究著作《洛阳新出土墓志释录》。这其中多数为唐墓志,而这些新出土唐墓志志主及其父祖不少曾担任过州刺史,这为我们进一步补充唐代刺史提供了珍贵的史料,同时还能够订正《全编》由于资料不足出现的瑕疵。在此,笔者按照郁先生原书凡例与编次,将已经刊布在《洛阳新出土墓志释录》和馆藏尚未刊布的唐墓志(前加※)中的刺史资料进行整理,排列如下,以期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
陈琮墓志石长49厘米,宽49.5厘米,厚10厘米。志文共27行,行27字,正书,现藏国家博物馆,志盖失。据志文所记葬地,志石出土于洛阳邙山。周绍良《唐代墓志汇编》(上、下)、《唐代墓志汇编续集》、《全唐文补遗》均未收录。国家图书馆公布的馆藏墓志拓片目录当中也未刊列志目。志石入藏国家博物馆后拓本在外罕有流传。1994年日本柳源书店出版的《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法帖大观》第十卷《墓志拓本》首次刊布了该墓志图版。2005年9月出版的《全唐文补编》依据《法帖大观》著录了志文,但释文有数处误识。鉴于志主  相似文献   

10.
1991年,河南洛阳孟津县出土武周岑平等墓志,墓主为唐代名相岑文本侄女、刘洎儿媳。墓志撰者"侄羲"乃岑平等堂兄弟岑景倩之子,岑平等与岑羲实为堂姑侄关系。岑氏丈夫刘广宗及其家族墓均在故乡江陵,但其独葬于洛阳邙山,既与其信仰佛教有关,更与自武后时起山东士族与侨姓士族迁移洛阳的潮流相系。南阳岑氏为侨姓高门,入唐尤为显赫,为一门三相,唐代前期只有兰陵萧氏能与之比拟。岑平等卒时,其伯父文本、从兄弟长倩二宰相皆已作古,而撰者对此只字未提,这在习惯自矜门第的唐代士族墓志中显得不同寻常,反映出对武周时岑长倩冤狱的莫大忌讳。该墓志称岑平等仅有一子,即郑州司仓参军刘敦行,据1930年洛阳出土刘敦行神道记云,敦行为薛氏所生,岑氏实乃嫡母。  相似文献   

11.
牛红广 《图书馆杂志》2011,(10):87-90,112
唐代墓志作为一种出土文献,提供了大量唐人、唐代社会和唐代文化等方面的原始资料,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随着唐代墓志的大量出土,其在文献辑佚、校勘、考订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且已取得令人可喜的成果。本文以洛阳及其周边地区二十一世纪新出土唐代墓志为基础,新补唐人著述三十八种,并稍作考辨,以有助于了解唐人著述之风貌。  相似文献   

12.
洛阳新出土的郭湜墓志系统记载了这位<高力士外传>作者的生平情况,弥补了传统史料记载的不足.从墓志记载得知,郭湜乃唐高宗时期宰相郭待举之孙,而结合洛阳出土的郭湜家族其他成员的墓志能够对其家族有更全面的了解,补正<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关于郭氏家族的记载.而墓志的记载也间接透露了<高力士外传>成书的情况.  相似文献   

13.
在现存清代北京地区石刻中,旗人石刻占有很大比例。旗人石刻类型多样,主要有刻石、摩崖、碑碣、墓志等,内容涉及八旗制度乃至满汉旗民的诸多方面,且所详者又往往可补文献史书之阙,研究价值之高不言而喻。目前围绕旗人碑刻展开的研究还刚刚起步,笔者试结合近时的研究心得,就旗人碑刻的整理情况以及它的特点和价值作一概括的说明,以期推动这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熹平石经《尚书》以东汉末期官学定本欧阳《尚书》为底本,大小夏侯《尚书》异文附于经文、《书序》之后,是研究汉代今文《尚书》的重要文献。1922年后,汉、魏石经残石出土日多,根据《隶释》所载残石、出土残石与汉人引《书》异文对熹平石经《尚书》进行的复原工作也随之展开,代表成果为张国淦《汉石经碑图》。而这一工作由于20世纪60年代洛阳南郊太学遗址两方残石的出土可以得到重大推进。  相似文献   

15.
大照与乘如是唐代北宗禅高僧。他们的石刻资料以不同的形式存世,需要澄清不同资料间的关系。比较登封嵩岳寺地宫出土的石刻残片与传世《大照碑》摹刻本的内容与书法,可知残石为《大照碑》的一部分,摹刻本的内容有遗漏。检验前人缀合《乘如碑》现存残石与石刻文献的成果,并结合拓本加以校勘,可以得到较为准确的碑文资料。旧拓本《乘如墓志》的内容与《乘如碑》相互验证或补充,为研究乘如生平的重要史料。  相似文献   

16.
王力春 《兰台世界》2012,(18):57-58
《刘贤墓志》是1965年辽宁朝阳地区出土的地下碑志,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其下葬时代以往被断为北魏。笔者结合文献考证,从多个方面认定,将该墓志年代系于隋代。  相似文献   

17.
东晋墓志虽然出土数量不多,但制作情况较为复杂,文本层面以外的物质信息同样值得关注。通过分析刘媚子砖志和张镇墓志,对墓志制作过程中涉及的书法稿本和旧碑改形问题能够提供帮助。结合"刻石为识"的结语和出土位置的差异,可以推断出土于墓室填土中的刘媚子砖志具有稿本性质;通过对张镇墓志正面上方残存字画进行复原,并结合碑石的形制和材质,能够与洛阳地区汉碑相关联,发现其可能由南渡汉碑磨平重刻而来,这与吴郡张氏在王敦之乱前后的际遇可相互印证。东晋作为南方使用墓志的肇始阶段,其墓志形态多样,文辞、书法、刻工等均未制度化,因此东晋墓志的研究更需要跳出文本研究的既有路径,在物质层面做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18.
洛阳万安山近年出土多方卢涚家族墓志。关于卢涚之死,卢涚与其子女墓志的记载截然不同:前者云病亡,后者则云为安史叛军所害。结合多方家族墓志记载卢涚卒后获唐朝廷赠官工部郎中一事,当以后者为是。安史之乱前期,河北沦陷区死节于唐朝廷的县尉卢涚以伪燕官吏身份返回现籍洛阳下葬,伪燕政权拉拢高门士族之心甚为明显,志文对伪燕政权若即若离,显示出卢氏家族在动乱背景下的微妙心态。这也导致卢涚的壮举在其卒后相当长时期内未获唐朝廷认可,其获得赠官迟至代宗末至德宗前期方才实现。卢涚卒后半个世纪,卢士巩兄妹墓志详述家父忠烈,此举与二墓志撰者张文规有密切关系,撰者之心态与其父张弘靖为幽州节度使时对安禄山掘墓毁棺的举动相契合。  相似文献   

19.
2006年,在河南开封发现了唐代集州刺史韦孝謇的墓志及墓券。李合群、陈文斐对墓志、墓券做了较好的释读,本文在此基础上对原录文做一些校补,以便更好地利用这一出土材料。  相似文献   

20.
1999年5月,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考古人员据当地群众反映于西安郊区发现一方唐代墓志,墓志及志盖保存完好,但其出土日期与地点不详.经我们对墓志内容的分析考证认为:这方志文,属唐代正史之外重要的一则史料.现将墓志情况介绍于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