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九歌》本是古代原有的乐歌名,《离骚》、《天问》、《山海经》都曾提过: 启《九辩》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离骚》) 奏《九歌》而舞《韶》兮,聊日以媮乐。(《离骚》) 启棘宾商,《九辩》《九歌》。(《天问》) 有人珥两青蛇,乘两龙,名曰夏后开。开上三嫔于天,得《九辩》与《九歌》以下。(《山海经:大荒西经》) 这些诚然是神话、传说,并非信史;但也足以说明古说相传《九歌》是出自夏代,是从天上取来的,能“奏”的、“乐”人的乐曲。它是否出于夏代虽不一定,但远在屈原以前就有过《九歌》这一较古的乐曲,则是没有疑义的。  相似文献   

2.
《楚辞新探》是萧兵《玄鸟之羽》——民俗神话与楚辞研究系列的奠基之作。书里的《天问新解》则是他最得意的精华部分。而《天问》“《启棘宾商》,《九辩》、《九歌》;何勤子屠母,而死分竟地”的解读又是本书最见功力、最具创见的章节(它同样是萧兵另一本巨著《楚辞的文化破译》有关原始《九歌》性质的核心性论述)。可是,意犹未足,尚有可商,讨论如下。学者们一般以为,其中的“商”为“帝”之讹或“当作天,以篆文相似而误也”(朱熹)。“棘”字,王闿运《楚锌释》为“戟也”,而“宾”  相似文献   

3.
《楚辞·天问》:“启棘宾商(帝),《九辩》《九歌》; 何勤(堇)子屠母,而死(尸)分竟地?”这最能揭示原始《九辩(变)》《九歌》之神秘功能而旧解皆误。勤读为“堇”。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帛书》乙本《老子》“用之不堇”,今本俱作“勤”。堇即(?),训为旱馑。古旱堇字汇如饉、艱、難、熯,(日堇)等都与乾旱有关,《说文》卷7日部:“(日堇)、乾也。耕曝田曰(日堇)”。勤字从力,力是锹锸,勤之语原应有“耕(日堇)田”之谊。然则“勤子”就是  相似文献   

4.
<正>《楚辞·天问》:“启棘宾商,九辩九歌,何勤子屠母,而死分竟地?”素称难解;自东汉王逸以来的训释,均不免捉襟见肘,难以自圆其说。  相似文献   

5.
《汉书·淮南王传》载,刘安尝为汉武帝作《离骚传》,“旦受诏,日食时上”。此《传》既评文,又对词句典故进行训释。而班固不满意《离骚传》对屈原作品和人品的推崇,也不满《离骚传》对《离骚》名物的训解,故其《离骚序》云:“又说‘五子以失家巷’,谓‘五子胥’也。及至‘羿’、‘浇’、‘少康’、‘弍姚’、‘有娀佚女’,皆各以所识有所增损,然犹未得其正也。”关于“五子”等人名,今不细论:单言“有娀佚女”,则可辨其得失。《离骚》云:“望瑶台之偃蹇兮,见有娀之佚女。”《淮南子·地形》云:“有娀在不周之北,长女简翟,少女建疵。”则刘安释《离骚》,当用此说。案:“简翟”,《楚辞·天问》作“简狄”,《大戴礼·帝系》、《史记·殷本纪》同(《索隐》言旧本“狄”作“易”,又作“逷”);  相似文献   

6.
褚斌杰先生说:“考察一下屈原以前那些所谓《九歌》的内容和性质,弄清它们之间的来龙去脉,无疑会有助于我们对现在屈原作品的理解、定性和评价。”这是很正确的。这也正是我们考察夏朝《九歌》的意义所在。李嘉言说:“可知《大荒西经》‘启上三嫔于天’,《天问》:‘启棘宾商,《九辩》《九歌》’与男女荒淫之事有关。启因荒淫得《九歌》于天上,复藉《九歌》荒淫于地下,则启之《九歌》,必系淫靡之乐,可以断言。”此外,如闻一多、郭沫若、游国恩、姜亮夫、陈子展、汤炳正、马茂元、褚斌杰、金开诚等现、当代楚辞研究大家都秉持着这样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羿淫游以佚畋兮,又好射夫封狐王逸注:“封狐,大狐也。”封字固有大义矣,然此为大小之大,抑别有深义?语意未明,似值得一辩。屈子以封字形容野兽之大,非无其例。《天问》之“冯珧利决,封豨是射”,封豨即为大野猪。《左传》昭公二十八年:“乐正后夔生伯封,实有豕心,贪婪无厌,忿类无期,谓之封豕。有穷后羿灭之,夔是以不祀。”此《天问》之所本。封豨为神话化之人物名,以封形容野猪之大,正暗喻伯封为害之惨烈。《招魂》之“蝮蛇蓁蓁,封狐千里些”,封狐即大狐(五臣云:大狐其长千里)。此极言狐之大者,以言南方之恶而劝散落之魂归来也。而《离骚》  相似文献   

8.
《楚辞》中的“兮”字,原是楚国的方言。郭沫若《楚辞·离骚》注译:“‘兮’,古音读‘啊’”。孔广森《诗声类》云:“‘兮’,古音当音‘啊’”。自此以后,十多年来各类古典文学选本对“兮”字的注解,都依照他们两人的说法,注云:读“啊”或“呵”。如新近出版的程嘉哲《九歌新注》云:“把其中(指《九歌》)的‘兮,字都按古音念成  相似文献   

9.
《离骚》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指出了《离骚》中的“前后失照”之处。这是由“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二句切入的。王逸《楚辞章法》说:“‘蛾眉’,美好之人”,洪兴祖《补注》则谓“众女竞为谣言以谮愬我,彼淫人也,而谓我善淫”,似此,则——  相似文献   

10.
伯庸考     
《离骚》首二句,“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研究屈赋的,从王逸以来,于屈原自述乃高阳的苗裔无异说,独于次句则解说不同。王逸认为“皇考”为原父,云“父死称  相似文献   

11.
中国有神话的历史化倾向,也存在历史的神化现象,《楚辞》中后羿的形象乃是一个证明。在《离骚》中,后羿是一个历史人物: ……夏康娱以自纵。不顾难以图后兮,五子用失乎家巷,羿淫游以佚畋兮,又好射夫封狐。固乱流其鲜终兮,浞又贪夫厥家。 到了《天问》,他变成了一个神话英雄:  相似文献   

12.
屈原在他的辞赋中,多次提到他戴着高高的帽子。如《离骚》:“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又《九章·涉江》:“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各家注释只注云:“冠,帽。岌岌,高貌。”和“切云,高冠名,取高摩青云的意思。崔嵬,高貌。”但他为什么喜欢高帽子,则没有论及。  相似文献   

13.
释“偃蹇”     
《离骚》:“望瑶台之偃蹇兮。”偃蹇一词,王逸注:“高貌。”《楚辞》中“偃蹇”共出现五次,王注均不同。除上面一条外,《离骚》“何琼佩之偃蹇兮”,王注:“众盛貌。”《九歌·东皇太一》:“灵偃蹇兮佼服。”王注:“舞貌。”《远游》:“服偃蹇以低昂兮,骖连蜷以骄骜。”王释此两句为:“驷马駊駥而鸣骧也。”《招隐  相似文献   

14.
王逸注《离骚》之“帝高阳之苗裔兮”云: (楚)武王求尊爵于周,周不与,遂僭号称王。始都于郢,是时生子瑕,受屈为客卿,因以为氏。 汤先生《离骚今注》引此作“受屈为卿”(原注:“《章句》《补注》各本误作‘客卿’,此……  相似文献   

15.
《离骚》是我国古典诗歌的瑰宝。“屈子之文,其最难读者,莫如《离骚》一篇,而《离骚》尤难读者,在中间求女见帝两段。……学者能熟玩而神会焉,则《远游》、《天问》诸篇自可迎刃而解”。①正因为它是《离骚》中一大难题②,故历来学者众说纷纭。仅以哀高点无女为例,  相似文献   

16.
屈原《离骚》《九章》《九歌》《天问》等作品中有许多涉及东西部的文化意象,而这些文化意象包含着屈原的三种文化情结:东西部神游之地是屈原追念祖先之旅,寄托哀思之路;东西部神话意象是屈原讽喻现实之境,追寻理想之所;东西部历史回顾是屈原治国安邦之主张,对楚国命运之担忧。  相似文献   

17.
一壶蓝天 《华章》2011,(6):51-51
《汉书·艺文志》载屈原赋二十五篇,未列篇名。东汉王逸《楚辞章句》所载也是二十五篇,为《离骚》、《九歌》(十一篇)、《天问》、《九章》(九篇)、《远游》、《卜居》、《渔父》,而把《招魂》列于宋玉名下,汉代就存在争议。大致说来,现代研究者多认为《招魂》仍应遵从《史记》,视为屈原之作。  相似文献   

18.
屈赋直言“伯夷”者二,《橘颂》“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悲回风》“求介子之所存兮,见伯夷之放迹。”王逸《章句》引《史记·伯夷列传》释之,以为《橘颂》、《悲回风》中的“伯夷”乃“孤竹君之子”,“叔齐兄也”;洪《补》进而引韩愈“特立独行,亘万世而不顾”之颂,以为“屈原独立不迁,宜与伯夷无异,乃自谓近于伯夷,而置以为像,尊贤之词也。”又,《天问》“惊女采薇,鹿何佑?”[明]周拱辰《离骚草木史》以为“指夷齐事”,“言采薇而惊来女子之讥,遂弃薇而饿,白鹿又何以佑之,而荐之乳乎?”[清]毛奇龄《(天问)补注》复证之:  相似文献   

19.
波波提问 1.波波上语文课的时候读屈原的《离骚》,发现《离骚》开篇有这么两句话:“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意思是我是古代高阳帝的后代,我的父亲名叫伯庸。)波波觉得很奇怪,  相似文献   

20.
屈原作品《天问》、《招魂》、《离骚》、《九歌》、《九章》是楚国反秦复郢斗争历史文献,前人用汉代兴起的词组词义去注释它,破坏了先秦文句一字一词一义的格局,因此产生了诸多无法读通的离奇错误。本文着重导读《天问》、《招魂》的读法,提示其内容梗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