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生的智力与能力的发展和培养,其基础是学习,正确地解决学习问题,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但迄今为止,在学习这个问题上仍然众说纷坛,这些见解归纳起来,主要有“刺激反应学说”、“认知联结学说”、“认知结构学说”、“社会历史文化学说”等。现在对它们逐一加以分析和评论,最后谈谈自己的一孔之见。有关学习的理论刺激反应学说 刺激反应学说的学习理论认为,所有的学习都是刺激反应联结形成的结果,学习发生的原因在于外部强化,主张研究学习就在于研究外部条件。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E.L.Thornd i ke1874——1949)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情景与反应之间的联结(connection),以“S”、“R”作为情景和反应的符号,用“~”作为引起或导致的符号,联结公式为:S~R。联结是本能的结合,它不是个体在生活、学习过程中重新建立起来的,  相似文献   

2.
《解析几何》教学改革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校《解析几何》教学改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开展教学模式的研究 ;二是进行学法、教法及学生能力培养上的探索。针对《解析几何》教材编写的特点 ,我们首先开展了教学模式的研究 :( 1 )根据“联结”学派的学习理论 ,设计的教学模式是 :刺激 辨别刺激强化刺激 →反应→强化即时强化—学习形成期延时强化—学习保持期该模式用于第一章“矢量与标架”的讲授。( 2 )根据“格式塔”学派的学习理论 ,设计的教学模式是 :整体情境关系 (完形 )→反应 (整体———部分———整体 )该模式用于第二章“平面曲线的方程” ,“曲面的方程”的讲授。…  相似文献   

3.
瑞士生理、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指出:“认识来源于主体改变客体的活动和动作”。他说:“一个刺激要引起一种反应,主体及其机体就必须有反应刺激的能力。”而主体反应刺激的能力取决于其“准备状态”,用皮亚杰的话说,叫做“图式”。外界刺激只有与这种图式发生同化和顺应作用,才能使认识不断得到发展。基于上述认识,笔者将语文学习过程设计为如下公式:S→(AT)→R.在这个公式中,S为语文信息,A为心理组织功能,T为主体图式,R为优化效应。由上述公式可见,语文信息与优化效应之间存在着一个(AT)中介区域,语文信息只有经过(AT)中介区域才能实现优化效  相似文献   

4.
现代学习过程的S-O-R理论(其中S代表刺激,O代表个体内因,R代表反应)指出,反应是刺激和个体内因双值函数,并且认为刺激通过个体内因往往不能很好的发挥作用,甚至起干扰作用,妨碍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因此,有必要研究中学生在学习物理时会出现的心理干扰现象。一、回忆和再认识中的干扰现象 1.旧经验的干扰 学生在学习一段物理知识后,获得了一定的经验,有些经验有利于回忆和再认识,而有些经验却起着干扰作用。如“光年是时间单位”这句话,有的学生就说是对的,这就是他们已有的经验“年是时间单位”所形成的干扰。  相似文献   

5.
教学设计理论的新框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一、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随着教学设计理论的发展,人们对教学设计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回顾教学设计理论的发展历史,我们会发现带给教学设计理论发展的源动力是人们对学习的认识。   信奉行为主义的人们认为,学习是建立一种 S(刺激 )和 R(反应 )之间的联结,并予以强化的过程,因此,教学设计的主要任务是精心选择 S,以便通过 S形成、维护或强化期望的 R。这种教学设计的典型代表是程序教学机器。目前行为主义理论在教学理论研究方面困难重重,在学科教学实践方面,也无法解释复杂的、真实的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6.
一、走近精准教学精准教学其实不是一个时髦的词,精准教学的概念从提出到现在已近70年。时过境迁,当今信息技术高度发展,数据传输与运算技术高度发达,精准教学概念也有很大的变化。精准教学的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行为主义的基本理念认为,学习是外界对主体(学习者)刺激S(stimulus)引起的,针对这个刺激主体会做出反应R(response)这个反应如果是正确的,说明主体对刺激环境是“适应”的。从实验的视角来看,对同一刺激的反应多次正确,才可肯定学习者学会了。  相似文献   

7.
错误辨析题的功能与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G·polya)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学数学就意味着解题。”在学校的数学教育活动中,“解题”是基本的活动形式之一。因此,现代的中学数学课本都无例外地配置大量例题和习题,按数学习题理论对“解题”的描述:“若S代表某个主体,R代表某个抽象(或具体)系统的集合,则系统(S,R)中的集合R称之为题系统,如果主体接触R后认为其全部元素、性质及关系都是他知道的,就称R是稳定系统,否则便称为问题系统(表示为R_x)。  相似文献   

8.
Einstein过程的对数非线性Nelson—de la Pena方程.(?)2mD((?)φ±/(?)t)=[2mD~2(?)~2 G bln(φ φ-]φ_± (1)亦可用作讨论耗散结构解的基本方程;式中,φ φ-=ρ为密度,G为位形r的任意函数,m为粒子的质量,D和b皆为大于零的常数,对数非线性Nelson-de la Pena方程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满足迭加原理,这同量子力学波导理论中的非线性BB—M方程是类似的.设φ±=R(r·t)exp[±S(r·t](2)则有(?)φ±/(?)t=(1/R(?)R/(?)t±(?)S/(?)t)φ_± (3)(?)~2φ_±=[(?)~2R/R ((?)S)±(?)~2S±2/R(?)R·(?)S]φ_± (4)将(2)、(3)、(4)代人(1)式,分开其“双号”部份和“单号”部份,有  相似文献   

9.
语文学习心理是语文学习规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也是教育心理学中学习心理的一个分支 ,对语文学习心理的研究与把握 ,对于教育主体正确了解学生、教育学生以及提高学生语文能力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一、学习心理以及语文学习心理人们总是在从事两类活动 :一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二是改造人类主观世界的活动。前一类活动可以统称为工作 ,后一类活动可以统称为学习。长期以来 ,学习心理的研究与行为主义密切相关 ,认为学习是“刺激S—反应R”之间的联结形式 ,这种理论在本世纪上半叶一直占主导地位。但这种理论的一个重大缺陷就是忽视…  相似文献   

10.
1 二元二次方程组基本类型及其解法 我们所学习的二元二次方程组主要是两种特殊类型:一类是由一个二元二次方程和一个二元一次方程所组成的方程组,简称“二·一”型;另一类是由两个二元二次方程所组成的方程组,简称“二·二”型。其解法可用口诀概括: (1)“二·一”型用代入法,和积形式请韦达(定理的逆定理);互有因式在,可以用除法。 (2)“二·二”型靠转化,因式分解作用大;组  相似文献   

11.
斯金纳是美国心理学家,是新行为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一生致力于操作性条件反射的研究。操作性条件反射有别于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其特点:(1)条件反应不是由无条件刺激所引起的,动物必须去发现这个合适的反应。(2)合适的反应会使动物得到所期望的物品。斯金纳用鸽子和白鼠在一种特制的装置(称为斯金纳箱)中做实验。他根据实验将操作性条件反射定义为:“当一个操作为一个起强化作用的刺激所跟随时,这个操作的力量就会提高。”例如,鸽子在实验箱中,每当啄到一个亮点时,就可以获得一粒米。多次重复后,鸽子就学会了直接啄亮点以获得食物。如果把动物的行为分解为几个简单动作,然后,按一定程序有步骤地进行强化,就可以使动物学会复杂的行为,这种学习理论称为“强化论”。斯金纳把这种按程序进行强化的原理应用到教学中去,创造了程序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2.
二十世纪初期,桑代克(E·Thorndjke)就曾指责他的同行们没有能够研究课堂学习的问题。他认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实验室应是课堂,研究的对象则应是学生。贝尔—格莱德勒(Margaret E.Bell—Gredler)所著的《学习与教学:理论到实践》一书对斯金纳(B·F·Skjnner)的操作性条件学习、加涅(R·M·Gagne)的学习条件说等六种学习理论作了  相似文献   

13.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的认知行为,并非对环境刺激的完全被动的反应,而是受其内部过程的影响和制约的,其公式为“S→O→R”。其中“S”代表外部刺激,“R”代表人的行为反应,“O”代表人的内部过程,即“中间变量”,它包括人的生理内驱力、遗传、过去的经验、年龄等因素。瑞士著名认知心理学  相似文献   

14.
一、根据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解题例1含有氨基(—NH2)的化合物通常能够与盐酸反应,生成盐酸盐。如:R—NH2 HCl→R—NH2·HCl(R代表烷基、苯基等)。现有两种化合物A和B,它们互为同分异构体。已知:①它们都是对位二取代苯。②它们的相对分子质量都是137。③A既能被NaOH溶液中和,又可以跟盐酸反应生成盐,但不能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B既不能被NaOH溶液中和,也不能跟盐酸反应生成盐。④它们的组成元素只可能是C、H、O、N、Cl中的几种。请按要求填空:  相似文献   

15.
强化是行为主义文献中最早出现的概念之一。强化原理后来就演化为教育心理学中著名的学习原理——及时强化与反馈。强化这一概念的提出开始于桑代克,后经华生、赫尔的发展、修订,到新行为主义代表人物斯金纳达到了一定理论高度,他们都认为强化作用是决定人和动物所为的关键因素。本文旨在探讨桑代克与斯金纳的强化理论以及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运用。一、桑代克是第一个强化理论者桑代克(1874—1949),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是介绍真正的动物实验研究的第一人,联结主义和教育心理学体系的创始人。桑代克是第一个强代理论者,首创迷箱实验。即刺激同反应融合形成一种联结。刺激……反应的联结是通过学习过程建立、加强和组织起来的。据此,桑代克提出了几条学习规律……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其中最著名的是效果律,这也是桑代克对教育心理学的主要贡献。1933年,桑代克又提出了“效果扩散”这一经他发现并大力宣传的现象。还不仅为其效果律找到了新的证据,而且,论证是奖励的自动影响。效果扩散是指奖励的效应不仅对受奖的联结起作用,而且对时间上邻近的,刚好发生在这个受奖励结前后的联结(包括受罚联结)也起作用。联结越是离受奖联结远,效果就越小,甚至加强了处于受罚联结...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教育者们一直在追寻着学生的学习奥秘、并力图使教育更为有效。当今出现的“学习方式”(Learniug Styles)理论终于为实现这一教育夙愿开辟了现实之路。1979年,“全美中学校长联合会”(NASSP)与纽约圣·乔治亚大学联合创建了“美国学生学习方式研究网”。同年,发表了专题论文《学生学习方式:诊断与建议方案》1981年,该研究网召集这项研究的主要负责人、讨论并交流了研究信息。最后、由NASSP编辑出版了会议论文集:《学生学习方式与智力行为:计划、方法与研究》。圣·乔治亚大学的研究人员R·邓恩(R·Dunn)认为,学习方式理论的形成,历史性打破了使教育纠缠不休的问题——努力寻求所有学生都可进行学习的所谓“最优化方法”。个别差异,必然决定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并要求有多样化的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17.
强化 ,作为心理学的专用名词有其特定含义 ,指任何有助于机体反应概率增加的事件 .强化可分正强化和负强化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其正确行为的形成既依赖于第一次强化 ,又依赖于第二次强化 .教师的作用在于运用强化的方式创设激励学生学习的课堂环境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应以正强化为主要的强化方式 ,少用或不用负强化 ,两次强化有机结合 .强化技能是对一类教学行为的概括 ,其特点是 :教师依据“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心理学原理 ,对学生的反应采取各种肯定或奖励的做法 ,或采取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检验的方法 ,使教学材料的刺激与所希望的学生反…  相似文献   

18.
强化理论是当代学习心理学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广义上的强化理论包括桑代克的效果律、斯金纳的操作强化理论和班杜拉的认知强化理论。发展的强化理论已从S—R条件作用理论转向为认知交互作用理论,强化因此而被赋予了特殊的涵义。  相似文献   

19.
论语言学习的认知心理学基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儿童的语言是如何获得的?行为主义认为是后天学习的结果。学习的本质是“刺激—反应”的联结,语言学习也就是语言符号和符号所标志的事物之间的联结的形成。社会学习理论进一步发展了“强化”的概念。它认为,学习中的强化不一定是来自他人,也可以是儿童的自我强化。强...  相似文献   

20.
一、尝试错误法的提出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E.Thorndike,1874-1949),从猫通过18次的反复才打开笼门获取门外食物的实验中得出猫的这种尝试、失败、再尝试、再失败直到成功的过程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在桑代克看来,猫在复杂的刺激情境中辨别出门栓(S)作为打开笼门的刺激,也就是在门栓(S)与开门反应(R)之间形成了巩固的联系,所以学习就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桑代克提出学习不是建立观念之间的联结,而是建立刺激-反应(S-R)联结,即在一定的刺激情境与某种正确反应之间形成联结,其中不需要观念或思维的参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