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台湾乡土作家杨逵与杨青矗,所处时代不同,经历不同,创作各有特色,但他们在反映广大农民工人的苦难生活与斗争精神方面却有着共同性,都是苦难农工的代言人,为自己时代的农工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呐喊;在艺术上都沿着乡土文学现实主义的道路,真实而深切地展现了时代的风貌。本文基于他们的创作都是为苦难农工代言的共性,从比较研究的视角,进一步发掘他们创作的异同。  相似文献   

2.
卡夫卡与鲁迅的共同性表现在:在失去信仰的时代,他们是寻路和流浪。他们通过对自我、苦难和死亡等生存困境固执的探求和表现,成了死在路上的永恒,20世纪的良知。然而,不同的创作目的,使卡夫卡成为弱的天才,鲁迅成为真的猛士。  相似文献   

3.
当代青年作家东西和鬼子的创作有着惊人的相似,都迷恋于讲述"苦难"和"死亡"。东西与鬼子在叙述日常苦难和生命消亡的过程中敞开自己的生命空间,承担人世间的苦乐,获得辽阔的生命空间,实现了生存与生命的意义;同时也寄寓了作家对人的生存状况和时代困境的深沉思索。两位作家的创作给我们带来了广阔的思索空间。  相似文献   

4.
刘希云 《德州学院学报》2003,19(3):41-43,79
鲁迅和张爱玲都是现代文学史上伟大的作家,他们都有一段不幸的童年经历。作品都蕴涵着一种深刻的悲剧意识,但在创作内容、创作风格、写作立场、创作渊源上又存在不同的特点。这是由于他们所处于不同的时代和作家个性心理的不同而致。  相似文献   

5.
比较安徒生与叶圣陶的童话,有两种不同的信仰决定着创作主题的基调和题材的选择与构思,不同民族的文化滋养、时代思潮影响、创作动机与美学追求,都反映在他们各自的童话作品中。  相似文献   

6.
本文多方面论析了七月诗派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创作特点,以及诗人们沉重的忧患意识和创作中的现实主义诗美,他们用笔为时代描绘出民族解放的轨迹,画出了苦难抗争的民族灵魂,勇敢地抨击时政的黑暗,呼唤“新世界”的光明与自由。文章通过对诗人们创作主题和艺术选择的揭示,表现了七月诗人们不懈的艺术追求和艺术生命所在。  相似文献   

7.
王维与苏轼是唐宋时期深受佛教文化影响的文人士大夫,他们都创作了不少艺术特色鲜明的禅诗。但是由于两人所处时代文化环境的差异、个人经历的不同以及艺术追求的分歧,使得他们创作出了两种风格迥异的禅诗。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当代的大多数作家,都过早地承担磨难和不幸,或拥有孤独悲凄、充满苦难的童年体验,或者是从小生长于单亲结构的家庭。由此造成的精神创伤,无意识中被压抑在内心深处,造成他们独异的个性心理气质,成为他们后来创作的重要心理背景,不仅制约着他们题材的选择、主题意蕴的表现以及创作风格的形成,而且还成为他们一生创作中永不衰竭的创作资源。  相似文献   

9.
“七月”诗派是当时社会大变动和社会大灾难的结果,他们的创作直接记录着当年社会的变动和灾难;“七月”诗歌中的苦难意象反映了不同境域中诗人们的真实形象及情感,着重分析了“七月”诗派中主要诗人的苦难意象。  相似文献   

10.
苦难作为文学的重要主题之一,它与作家创作有着紧密的关联。苦难对作家产生的影响体现于作家创作过程与作品中,作家创作苦难对作家而言有着救赎意义。苦难与作家创作这极其复杂的关系可从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史铁生这两位不同国籍却有着相似境遇的作家作为个案进行探索。以往研究中多以单一作家或单一角度较多,还可从更多的角度与个案中对此关系进行研究,故将以陀氏与史铁生为例,对作家的苦难与作家创作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归纳。  相似文献   

11.
作家萧红、柔石、沈从文都在20世纪的30年代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写下了反映民族灾难、民众疾苦的作品。创作都带着浓郁的地域色彩。他们投身到解放民族和改造民族的时代浪潮中,对时代进行了多角度多层面的思考。蕴含在他们作品中的独立的思考与独特的审美,是那个时代共同奏响的绝美的乐章,形成沸腾雄浑的时代大合唱中绝妙的混响。  相似文献   

12.
《切尔诺贝利的悲鸣》是白俄罗斯女作家阿列克西耶维奇记述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的一部著名非虚构作品,该作使作家荣获201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作家勇于在时代的苦难中寻找真相,并将这种苦难化为文学与道德之绝唱。她的创作为当代作家与读者提供了启示与镜鉴。  相似文献   

13.
胡春莲 《鄂州大学学报》2009,16(4):58-59,66
牛汉一生经历的苦难太多,他不同时期经受的苦难不同,决定了他感受苦难的方式不同,不同时期他的创作体验、人生境界不同,因此他的诗歌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4.
闻一多与波德莱尔两位诗人虽然身处不同国度,不同时代,但黑暗腐朽的社会制度促使他们产生悲观主义情绪,并在诗歌创作中借丑恶现实的物象表达心中的愤懑与忧郁。两人都不约而同地体现了"以丑为美"、"化腐朽为神奇"的创作意旨,并最终殊途同归,表达了对时代、民族的忧患意识,彰显了人道主义情怀。  相似文献   

15.
田英杰 《教师》2013,(4):126-126
农民问题是近代中国的首要问题,农村题材的创作形成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特的文学现象。出于对农民问题的关心,处于不同时代的赵树理与高晓声都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的农民形象,向人们展示了历史转型时期的农村农民风貌,表达了他们对农民问题的关心。但是由于地域文化、时代风貌与个人经历的区别,在创作心理上便形成明显的差异。本文选择在农村题材创作中有重要意义的作家赵树理、高晓声进行纵向比较,探索与把握他们在对待农民问题上的不同。  相似文献   

16.
余华的《活着》(1992年)与肖洛霍夫的《人的命运》(1956年)都非常关注人的生命存在,但他们对苦难意识的挖掘深度不同。余华和肖洛霍夫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经历影响他们对生命存在的不同理解和认识,导致艺术创作的审美差异,使《活着》止步于对苦难状态的描绘,而《人的命运》提出了更深刻的人生哲理:以生命强力抗议苦难,获得了永恒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7.
苏轼与黄庭坚在个性、思想上的差异在贬儋州、宜州时影响了二人的行为方式及创作。与苏轼旷达地通过“立言”方面的努力和人际交往在儋州解脱苦难不同的是 ,黄庭坚在宜州主要通过自身思想化解苦难、强自解脱 ,最后在外部生活条件改善后才完全达到超然旷放之境。二人作品最后殊途同归 ,都呈现出平淡圆融、自然妥帖的面貌。  相似文献   

18.
“五四”时期,是风云动荡的时代。有着悠久传统的中国文学发生了从未有过的伟大变革,展现出一派新的面貌。本文所涉及的主要是“五四”运动以后到一九二四、一九二五年间以劳动人民生活为题材的小说创作。 一 在我国古代的进步文学中,优秀作家们不同程度地揭露了自己时代的社会矛盾,反映了人民的苦难。但是他们都没能塑造出血肉丰满、真实感人的劳动人民的形象。 产生于宋元时期的“话本”以及明朝以后的“拟话本”中的优秀作品,以肯定的态度描写了市井细民。但是“话本”“拟话本”的主人公还只是限于大致属于劳动人民范畴的手工业  相似文献   

19.
刘志艳 《文教资料》2011,(23):99-100
十九世纪,以法国为中心,欧洲美术史又一次达到高峰,出现了许多艺术流派和艺术大师.他们风格迥异,艺术主张也各不相同.美术形态与风格的转变是与当时时代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达维特与安格尔是这次时代变革中坚守古典主义最突出的代表者,他们坚守古典主义的创作原则,坚持严格的素描和明确的轮廓.追求庄严静穆的美感。与此同时.二者虽然都是古典主义的坚守者,但无论是艺术主张还是题材内容都有着很大的不同,在发展古典主义的道路上出现了不同的风格特征。本文主要从古典主义的创作法则、时代背景、艺术主张、生活观念等几个方面重点讨论迭维特与安格尔艺术的异同点及形成原因。通过对比研究.发现社会环境的因素对他们具有很大影响,正是不同的社会生活际遇影响了不同的艺术主张、不同的古典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20.
夏天敏是一位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的当代著名作家,创作了大量关注当下社会现实、逼近生活真实的作品。他的中篇小说《好大一对羊》写出了云南高原山区人们生存图境的贫穷、困顿与恶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在不断的挣扎、奋起,但周围给了他们太多的重负与覊绊,他们无法挣脱这些规束,深陷苦难的泥沼而欲拔不能。作家在小说里表达了他对农村现实和农民命运的深刻关注与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