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唐代之前文史作品中的侠客只有侠义行为,而没有表现出高强武功,因而他们行侠仗义时常常不能自保。而唐代小说中的侠客却有着极为高强的武功,他们既能游刃有余地行侠仗义,又能够全身而退。由此,侠客演变成了武侠,对后世武侠小说产生了重要影响。唐代小说中侠客拥有高强的武功,除了小说家有意识地虚构外,还与唐代社会尚武的风气及武术与宗教的广泛传播有关。  相似文献   

2.
在唐代诗歌发展的历程中,可谓名家辈出,佳作如林。诗歌题材丰富多样,体裁成熟完备,风格流派并彩纷呈,创作手法各具特色。遨游于诗泊之中,含英咀华,令人倾心陶醉。唐代诗歌遗产中,送别诗占有相当的数量,成为众多题材中独领风骚的一支奇葩。“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由此可看出古人对于离别的动情。“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徘徊蹊路侧,恨恨不能辞”可以代表这一  相似文献   

3.
先秦两汉文献中载录了形形色色的侠客义士,在此后的历代史籍中均未有此类人物的记载.自汉以后,小说中出现了大量的侠客形象,唐代文人更有意识地创作了侠义小说,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极富正义感的侠客形象.与先秦两汉文献中的侠客义士相比,唐人侠义小说中的侠客来源于社会的各个阶层,出身更为多样;更具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豪侠之气;其中出现了众多的侠女形象.  相似文献   

4.
唐代豪侠小说的发展分为初、盛、中、晚四个时期,中期是唐豪侠小说的繁荣时期,表现出浓厚的神秘色彩,唐豪侠小说的内容丰富,大致可分四类;宣扬侠义精神,歌颂侠客行侠仗义之举;展现侠客在政治斗争中的风彩;写复仇主题;展示侠客神奇武功和神秘的法术,唐豪侠小说产生的社会化背景较为复杂,唐代任侠风气的高涨、佛道二教的兴盛、中晚唐社会的动荡、人的“作意好奇”是其繁荣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仙境说”是隐伏在武侠小说中的重要原型。侠客误入的山洞、古墓等场域是“仙境”空间的转化和异变,由“仙境”演化而来的异度时空独立于江湖世界。其中,凡人遇仙的情节模式变形为侠客误入异度空间的奇遇环节。“洞穴”是异度空间的祖型,其象征的死亡/再生仪式隐喻着侠客进入异度时空后的转变与再生。在时间上,侠客凭借异度时空中的时间流速差,获得了与江湖世界不符的武功内力,并在完成调节使命后复归异度空间。在空间上,异度空间只向主角开放,加速其“升级”进程。由此,道教的“仙境游历”原型为武侠小说带来了金手指事件、复归的叙事模式和隐遁逃离等主题。  相似文献   

6.
唐代墓志中有大量近亲救助孤儿的例证。唐代近亲是民间救助孤儿的主体。唐代近亲救助孤儿的内容主要有生活接济、教育救助、婚丧救助等。唐代近亲对孤儿的救助大部分是通过民间个体自发性的行为实现的,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和相应的监督措施;唐代近亲对孤儿的救助在民间救助孤儿中发挥着主要作用,尤其是外亲和女性的救助在唐代表现得更为明显;唐代近亲对孤儿的救助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唐代近亲对于孤儿的救助往往与救助寡妇连在一起;唐代近亲救助孤儿存在不稳定性,主要依靠近亲内若干主干家庭的经济实力,一旦这些家族没落后,救助就难以保障,而且在救助的过程中物质生活方面给予救助偏多,精神层面的关注较少。  相似文献   

7.
以原型批评方法对张承志作品进行分析,发现张承志的作品中都有三个原型:孤儿原型、追寻原型和原始 成年礼仪原型。在张承志作品中,主人公大都为孤儿角色,父亲大都缺席或不在场,这表现了作家潜意识深处的“弑 父”情怀。张承志的文本不仅主人公大都是孤儿,而且都在重复一个主题,即“寻父”主题,“寻父”这一行为一方面标 示了男孩未成熟的存在状况,另一方面也标示了男孩要成年的渴望。张承志的文本描述和记录了成年仪式,即孤儿 要完成具体的社会角色转换,必须经历一系列的考验方能成人,这种成人仪式是人们追求理性和完善的表征,是人 们企图克服自身的缺陷和不完善,达到理性和至善的美好愿望。  相似文献   

8.
《中学生电脑》2011,(3):6-9
在我国快速的社会转型和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大规模进入城市成为“农民工”.人口流动日益频繁,加之城乡二元体制的限制,农村劳动力大量输出的背后,产生了一个“非意图的结果”:农民为改善自身和家庭的生活条件,到城市辛劳挣钱,却不得已将自己的孩子留在农村老家。于是,出现一群“时代的孤儿”,他们有一个令人心酸的名字——留守儿童。  相似文献   

9.
科举制度建立不久,营私舞弊的现象就出现了。挟带、抄袭、顶替、请代,五花八门的作弊手段中,危害最大的莫过于贿买关节、串通考官。从唐代开始,针对作弊的手段,封建统治者就采取了一些防范措施。然而随着科举制度的发展,防弊的措施日益严密,而作弊的手段也日益巧妙。唐代取士,不仅看重考试成绩,还需要有知名人士的推荐。因此,应举者纷纷奔走于名公巨卿之门,向他们“投献”自己的得意之作,称为“投卷”。向礼部投献的称为“公卷”,向达官贵人们投献的称“行卷”。投献的作品以诗  相似文献   

10.
心理学告诉我们:“原型”对思维活动有积极的启发作用。因为相似性联想能引起选择性泛化, 从而帮助我们打开思路,以原型为基础进行再创作。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在其专论《模拟》中说:“夫述者相效,自古而然。”宋代朱熹说:“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之作,盖学之既久,自然成熟。”看  相似文献   

11.
侠文化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沿着自身的轨迹前进着,豪侠的范围不断扩大,包含了社会的各个阶层。至唐传奇,侠客们在民间异常活跃,他们居于闾巷之间、江湖之中,仍然行侠仗义、锄强扶弱,知恩图报、乐于助人,但更倾向于浪迹江湖、侠隐山林,具有自己独立的个性。  相似文献   

12.
以唐代文言短篇小说中的女侠形象为研究对象。根据唐代的笔记体小说、名人逸事、琐言、杂记等类作品。根据内容,将唐小说中的女侠形象分为五种类型,即报恩型、复仇型、识人型、逞技型和神仙型。从侠文学的发展及嬗变方面着眼对唐小说的女侠形象类型作分析研究。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针对余英时先生《侠与中国文化》一文的不足与不确处,提出四点,加以补充与纠正:(1)追溯“任侠”的起源、“儒侠”的起源及“儒侠”的形成;(2)论析谭嗣同对“任侠”的理论阐述;(3)“任侠”之风并未在西汉中期后消失;(4)明、清时期对“任侠”认识的深化。  相似文献   

14.
论李白的咏侠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侠是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产物,汉魏六朝时期侠的形象开始出现在诗歌中,对侠的歌咏到了盛唐时期更是蔚为大观,其中以李白最为杰出,他的咏侠诗内容丰富,思想深刻,个性鲜明,堪称盛唐咏侠诗的典范之作。  相似文献   

15.
先秦侠士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出现的特定群体,这一群体中每一成员的行为各不相同,但是他们的性格内核却具有明显的共性,即“视死如归,知恩图报”。这一群体的精神特质对后世诗歌、小说作家及其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唐传奇女合资的形象呈出竺定的社会现实意义与审美价值。本文试就’女从男业、女专男政、女共男权“三方向作出一定的阐述,以期能对女合资形象作出解决。  相似文献   

17.
侠义诗在唐代十分繁荣,尤其是初盛唐时期。当时的侠义诗反映出任侠精神和豪放洒脱、清新刚健风格,这有着政治、经济、民族、风尚等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崔莺莺与霍小玉是唐代爱情传奇小说中极具代表性的女性形象,在封建女性的共性中体现出鲜明的个性。在爱情生活中,崔莺莺和霍小玉同样面对被抛弃的命运,但是由于个性的差异,两人分别选择了不同的结局,一个忍气吞声地接受被弃的命运,一个则在死后也化为鬼魂展开复仇。对这种不同结局的安排,既是崔莺莺与霍小玉不同身分和地位以及家庭环境所决定,也反映了作者的思想观念和创作动机的不同。元稹塑造崔莺莺,有自饰的动机,体现了他"补过"的男性封建思想;而蒋防塑造霍小玉,则是对李益负心的谴责,且对霍小玉的遭弃充满同情,体现出了一种对女性的尊重。  相似文献   

19.
唐朝是我国古代游侠诗歌发展的最高峰,不但在思想内容上超迈前人,表现出唐人特有的气质和情感,精神和理想,影响深远。在艺术表现形式上也是兼容并包,极于成熟。限于篇幅,文章仅就其抒情方式作了简要分析,认为直抒胸臆、心理刻画、借景抒情是其突出方式,体现了唐游侠诗歌内容的丰富性和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