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齐兵  徐继先 《大观周刊》2010,(46):106-106,79
蚕在饲养过程中易遭受病原微生物、有毒物质的侵害,引起蚕病发生,造成单产低,质量差,严重影响蚕农养蚕积极性。为提高蚕农识别常见蚕病的能力和普及蚕病防治技术,本文在对蚕病发生原因分析的基础上,介绍了蚕病防治的对策,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我国是世界上养蚕、缫丝、织绸最早的国家,号称“丝绸之国”。但是,蚕业生产,多在我国里省,“惟吉省向无放蚕之家,不知放蚕之利”。清末光绪、宣统年间,政治腐败,经济萧条,财政困难,民不聊生。清政府为维护其统治,急待解决振兴实业,广开利源,富强要图问题。利用吉林天然资源,振兴蚕业,是当时清政府解决上述问题的办法之一。因此,清朝中央和吉林地方政府,在兴办吉林蚕业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相似文献   

3.
6月29日,信阳县委、县政府在高梁店乡召开有700多人参加的干部群众大会。县委领导在会上既肯定了高梁店乡选择发展种桑养蚕致富思路是对的,又严肃批评了乡领导在具体实行过程中操之过急,步子迈得过大,存在着行政干预和一些违法违纪问题。县里决定免去高梁店乡党委书记孙世宣的职务;将因不愿种桑养蚕而被没收的粮食、家具和罚款退还农民;与农民改签桑树苗订购合同,将每亩多收的近  相似文献   

4.
我小的时候农村基本上没什么文艺生活,皮影戏是农村的一个重要文艺活动。当时在我们斜桥有很多皮影戏班子,养蚕季节会演蚕花戏、结婚时会演暖房戏、小孩子满月要演满月戏,几乎天天都有皮影戏看。只要不上学,我就去看皮影戏,每次看完皮影戏回到家中,都会用捡的香烟壳子剪出皮影人物,再缝起  相似文献   

5.
蜀锦和蜀绣是丝绸王国里两朵古老、绚丽的奇葩,在绵延数千年的锦绣史中,书写了传奇…… 历史悠久的"蚕丛之国" 四川古称"蜀""蜀国"和"蚕丛之国",这里水土丰美,气候宜人,温湿度适宜栽桑养蚕,丝绸业起源早,是我国丝绸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蜀锦兴于春秋战国,盛于汉唐,繁于明清。战国时期,成都夷里桥南岸设"锦官城",置"锦官"管理织锦刺绣。  相似文献   

6.
王小霞  陆玉琴   《档案与建设》2005,(12):30-31
蚕丝业专家、教育家费达生1903年10月出生于江苏吴江的一个教师家庭;她幼年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六岁入同里丽则女校,后转入吴江爱德女校。1916年考入江苏省女子蚕业学校。1920年毕业后.经校长郑辟疆推荐,与同学郑蓉镜去日本学习蚕桑和制丝。1921年考入东京高等蚕丝学校制丝科。1923年毕业回国,在女蚕校蚕业推广部工作.开始了她一边从事教学、科研.一边深入农村推广科学养蚕制丝的事业。  相似文献   

7.
深情     
五月下旬,江苏海安县海北乡平等村谢友英的小麦田里出现了虫害。及时喷药防治就是了,可她家的那块小麦田在养蚕专业户许应芳蚕室的东南角,那两天又是刮的东南风,这可叫她为难了。因为,一喷药,处在下风的蚕娘娘嗅到农药气味是要死的。  相似文献   

8.
蚕的故事     
《全国新书目》2022,(1):123-124
<正>乾道八年(1172),信州(今江西上饶)境内的桑叶价格突然大涨,每斤值百钱。沙溪人张六翁的桑田,估计可采千斤桑叶,他家的蚕正在休眠,张就起了赚大钱的念头,他对妻子和儿媳妇这样说:我们家用这点桑叶去养蚕,远远不够,最多只够一半的量,但如果按现在桑叶的价格,  相似文献   

9.
苏南养蚕植桑起于何时,史无可考,从考古发掘材料看,吴越先民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就饲养家蚕了,在吴兴钱山漾遗址、河姆渡遗址、苏州唯亭草鞋山遗址等地发现了家蚕丝织物和纺织工具,充分说明苏南养蚕历史的悠久.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的丝绸生产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固守江东的孙权曾专门颁布“禁止蚕织时以役事扰民”的诏令.隋唐时代,江南丝绸业发展更快,据《吴郡志》载唐之土贡,考之《唐书》所贡,有丝、葛、丝绵、八蚕丝、绯、绫布.明清苏州丝绸生产不断向周围农村地区扩散,促进了江南市镇的兴起.据清《吴江县志》、《震泽县志》记载:“绫绸之业,宋元以前惟郡人为之,至明熙宣间邑民始渐事机丝,犹往往雇郡人织挽,成弘而后,土人亦有精其业者,相沿成俗.”  相似文献   

10.
胡敌,名长聚,字萃民,男,1898年11月11日出身在宜都县五眼泉乡拖溪河畔一个富裕家庭里,牺牲时年仅30岁.  相似文献   

11.
信阳县高梁店乡强制群众种桑养蚕问题相继在《人民日报》、《河南日报》作了公开报道,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华社河南分社发了内参,《新闻爱好者》杂志今年第四期刊登了多幅图片新闻以后,迅速引起各级党政领导的重视,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温家宝,省委书记李长春,信阳地委书记董雷,行署专员景献琢等领导同志相继作了  相似文献   

12.
简讯     
▲最近,唐河县龙潭乡七十二岁高龄的台胞徐中义先生回家乡探亲时,了解到乡新闻协会因资金不足,缺少专业照相机,就把自己的一部价值八千六百元人民币的‘适马牌’电脑控遥变焦新闻专业照相机,捐赠给了乡新闻协会。被当地  相似文献   

13.
关于大型原蚕小蚕共育的优势及做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琼 《大观周刊》2012,(34):222-223
原蚕小蚕生长对桑叶质量、环境卫生条件和生长环境即温湿度、光照时间的要求比普通蚕更为严格,因此为保证蚕种的质量和产量,原蚕小蚕饲养必须实行小蚕共育。在蚕种场新辟原蚕区实行小蚕共育是各生产单位近年来共同的做法。某蚕种场于2008年下半年正式投产,曾在当地2个原蚕区分别开展过原蚕小蚕共育工作。  相似文献   

14.
胡剑 《四川档案》2012,(1):22-24
杨伯恺,原名杨询,字道融。1892年12月16日生于四川省营山县小蓬乡杨家坝(今小蓬乡花园村),6岁时就学于本乡圣水寺私塾,10岁入营山县立骆市高级小学,后考入顺庆联中。1917年到上海求学,后又考入北京法文专修馆学习。1919年3月,他同第一批勤工俭学学  相似文献   

15.
她14岁就从故乡昆明赴英国伦敦留学,在海外一些大型演出时她都会穿上旗袍.因为中国绚丽民族的文化使她深深迷恋;她喜欢云南民歌,总会在聚会时高歌一曲以寄托思乡之情。她来自云南腾冲和顺乡名门望族,浓郁的家乡文化和民族特色让她无法抑制自己的激情。  相似文献   

16.
我19岁到永州,47岁时调离。在永州,度过了我一生中最青春的28年。期间,大部分时间做文字工作,特别是在零陵地委(即今永州市委)宣传部工作和任地委副秘书长期间,还分管对外对上的新闻宣传,有大量的机会采风、采访,几乎走遍了所辖11个县区的每一个乡  相似文献   

17.
金善宝     
农学家金善宝,字笑衍,1895年7月2日出生于浙江省诸暨县石峡口村一个秀才家庭。从6岁起,金善宝在父亲开办的私墪通习古文,13岁那年父亲病逝,家境贫困,金善宝常帮助母亲上山砍柴、采桑喂蚕,养成了务农志趣。  相似文献   

18.
2006年河南电视台创作的纪录片《养蚕人家》,在卫星频道播出以后,反响不错。这是河南电视台重点创作的4部大型纪录片之一。《养蚕人家》讲述  相似文献   

19.
扶沟县包屯乡包屯村有个六十八岁的农民,名叫张振海,虽年近古稀,却仍鹤发童颜。依他自己的话说,这是文气人的造化。其实他肚子墨水并不多,只在十来岁时念过几天“人之初”。但是,他一眨眼一个点子,一点头一个主意,心中一把铁算盘,赛过诸葛鹅毛扇. 他活在世上大半辈子,经历了十多次政治运  相似文献   

20.
通许县城关乡前几年是通讯报道落后乡,今年,乡党委宣传委员海秀兰和副书记邓安志都抓新闻报道工作,成立了10人通讯组,并选当过宣传专干的郑书宽为组长。月月趁学习时奖励兑现,今年6月份,10个通讯员都得了奖。52岁的农民通讯员张孟立,有一次正在东水沃村卖豆腐,听说该村韩年新连续几年照顾乡敬老院老人,忙放下豆腐车去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