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虚静”作为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理论范畴,最早是作为一种人生态度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提出的。虚静是认识主体以其独有的心理体验方式,对其自身精神内涵进行深度的挖掘,达到一种理想的审美人生状态,从而实现对世界的认识。这为探讨和指导文学创作和欣赏具有重大的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虚静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虚静论鲁文忠关键词古典美学;审美心理;虚静当“虚静”主要从先秦道家哲学认识论领域被引用为古典美学范畴后,就以其确定而丰赡的含蕴,在中国古代审美心理史上堂而皇之地占据了重要的特殊席位。将古人纷呈复杂、零星分散的有关言论、思想集中起来,爬罗剔抉,整理归纳...  相似文献   

4.
说虚静     
在中国古典艺术理论中,“虚静”说几乎广涉了各个艺术领域,其中重“心”、重“虚”、重“神”是“虚静”说被普遍接受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每个想要“在文学、艺术上有所成就的人,都必须遵从无意识法则”。“只有进入无意识中,天才方能成其为天才”。但是,无意识在文学创作中犹如幽灵那般神出鬼没,难以捉摸,我们要窥其特征,就要找到窗口,我们觉得,文学艺术创作中的虚静和迷狂就是这样的窗口。  相似文献   

6.
虚静之心     
"茅檐常扫净无苔,花木成蹊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我写了这幅王安石作诗的书法作品送给一位朋友.一天,这位朋友来说,这幅字挂在家里,感觉好像房子一下整洁了许多、清爽了许多,给人以风轻云淡的感觉.我说,我的字就追求清净、静谧、深远、无喧皆寂的禅的意境和慈善为怀、积贤为道的清正之气.  相似文献   

7.
虚静与迷狂     
主体在进行艺术创作时会进入两种表现形式截然相反的心理状态——虚静与迷狂。在这两种极致状态中,情感与理性,无意识与意识都起着不同作用;但也有着共同的内在指向:在与日常情感的疏离中,使创作的“自主情结”得以显现。  相似文献   

8.
虚壹而静     
在众多的学习原则中,我想着重谈一谈荀子的"虚壹而静"说. 和其他先秦哲学家一样,荀子也把"道"视为人的认识亦即学习的最终归宿.但人如何认识和掌握"道"呢?荀子认为就是靠心的"虚壹而静".他强调说,若想得"道",只有"虚"才能进入;若想学习"道",只有"壹"才能学得彻底;若想研究"道",只有"静"才能看得清楚.最后,一个人如能做到了"虚壹而静",就可以达到认识上的"大清明",即一种极为透彻而毫无偏见遮蔽的境界.  相似文献   

9.
虚静与灵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灵感,是思维莽原上一株艳丽的奇葩,在人类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中,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于文艺创作灵感的产生,很多研究者往往偏重于从生活经验的积累和客体信息的引发这两个方面来考察,而实际上,灵感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还有赖于文学艺术家的一种优越的创作心境──虚静。  相似文献   

10.
虚静与灵感     
灵感,是思维莽原上一株艳丽的奇葩,在人类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中,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于文艺创作灵感的产生,很多研究者往往偏重于从生活积累和客体信息方面来考察.而实际上,灵感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还有赖于文学艺术家的一种优越的创作心境——虚静.  相似文献   

11.
阅读理解是语文学习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一般的也是主要的理解方式,多是通过对词意,语意的剖析,来达到理解段落篇章的目的。这固然重要,但同时我们也要注意,词句的外在形式及其排列技巧上的特点,对理解文章来说也不容忽视。感受基于理解,同时又能加深理解,这是一种内部语言和外部语言相互转化的过程。如同欣赏一幅美术作品,有时不需要通过文艺评论家从色彩、线条诸方面详细阐述,而通过总体感受,你也能体会到一些内在的东西:热烈、欢快,还是凄凉、冷淡等等。这样一种感悟,同样出现在文学作品的阅读中。文学作品的某些内涵,有…  相似文献   

12.
1.作家何立伟和张抗抗分别说:“我素不擅思辨,乃重视直觉与情愫。”“艺术直觉在文学作品中占有如此重要和特殊的位置,这是我在写过许多小说之后才逐渐领悟到的。”科学家钱学森更认为:“许多杰出的作家和艺术家,他们的艺术发展,不但依靠自己的理性,而且也需要借助自己天才的直觉。”作家们重视艺术直觉是有道理的。对艺术直觉的关注对于理解作家的创作心态和察悟文学的本质内涵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论艺术直觉     
<正>直觉思维在人们的审美活动中,特别是在艺术创造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多年来,一直为美学界、文艺界所关注。不少专家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与论述,提出了新鲜而科学的见解,但由于认识上的不一致,至今仍然没有对直觉思维的本质问题取得共识,因此有必要对这一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虚静,即一种清虚、空明、宁静,不受任何主客观干扰的心态。庄子的虚静说,从哲学上讲,属认识论,是悟“道”的途径;从文艺上讲,属创作论,是创作主体进行艺术构思时的一种精神状态。在文艺创作中,虚静能使创作主体获得思想解放,创造才能得到充分施展和最大限度地发挥;能使创作主体思维空前活跃,闪现灵感火花能使创作主体提高艺术概括能力.  相似文献   

15.
所谓虚静,指艺术家进行艺术创造与艺术欣赏时不受任何主客观因素干扰、专心致志的一种精神状态。它是我国古代文艺理论的重要问题,也是中国古代美学经常涉及的一个论题。这一论题的探讨,对于现代创作论和鉴赏学的研究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试图就虚静说进行钩稽溯源,加以新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说“虚静”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说,“陶钧文思,贵在虚静”,强调酝酿构思文章内心要清虚宁静。“虚”即空虚,指心头没半点别的事,这样心里才宁静。写文章为啥要有这样的心理环境呢?在“养气”篇中他解释说:“水停以鉴,火静而朗,无扰文虑,郁此精爽”。说水停止不动,就能像镜子一样把人影照出来;火焰静止不飘移,就能把事物照清楚;写作时文思也不要被打扰,我们才有清明的精神写好文章。  相似文献   

17.
艺术直觉就是主体不借助于逻辑思维程序和经验积累,直接洞察某一现象的社会涵义、思想意义和审美价值的能力。艺术直觉具有感性性和直接性、模糊性和转化性、直接性与整体性。  相似文献   

18.
艺术创造虽然是客观存在的反映.但它与主体的创作心理有密切联系。在某种程度上,创作心理的功能起到了其他思维条件不可代替的作用。中国古代的先哲老子、庄子及艺术家陆机、刘勰、严羽、叶燮等及西方的苏恪拉底、柏拉图、康德、黑格尔、克罗齐、柏格森及后来的意识流学派弗洛依德、荣格等都注重文艺与创作心理的主体的关系研究.虽然他们的观点都存在偏颇,但为艺术研究开辟了广阔而深远的领域、为艺术的研究提供了“直觉”范畴。人的生理特点和客观存在决定了人对事物的认识分为两种:科学的认识和艺术的认识。人类也一直在进行着这两方面的创造。人所共知.科学知识的获得是以概念、判断、推理为基本工具的,而艺术的  相似文献   

19.
虚谷艺术     
虚谷是继“四大名僧”,“扬州八家”之后,在上海“海派”艺术成长的土地上,别开蹊径,成为晚清画坛上一位艺术大师,与任伯年、吴昌硕并称“海上三杰”,被誉为晚清画苑第一家,是我国杰出的画家。虚谷绘画作品冷俊清奇,蹊径独辟。其将清冷飘逸的超脱精神与强烈的生命力交织在一起,意境深邃隽永,形成了强烈的个性特点和艺术风格。文章通过对虚谷艺术生平的分析和论述,展示了虚谷独特的艺术个性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0.
文学创作中的“虚静”说本为一哲学命题,从《老子》的“涤除玄鉴”到《文心雕龙·物色》中的“入兴贵闲”,也就是“虚静”命题从哲学领域进入文艺美学领域的过程。由于在“虚静”状态下,文人与哲人会产生类似的思维活动,进入相同的精神状态,“虚静”的概念便被“采撷”到文苑中,并以其丰赡的内蕴逐渐成为一重要的美学命题。当主体达到“虚静”状态时,其身心必然处于一种空明澄静的境界,心境清明,思想集中,就可以达到创作佳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