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白先勇创作中审悲的对象和审悲形式去试探他的审悲经验,以期能更进一步去深入探索他的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2.
从小说到散文,散文诗再到杂文,看客形象的涌现可谓反映了鲁迅先生创作的心路历程,在鲁迅先生的“任个人而排众数”的初始思想中我们不难理解这种偏激的语言所显出的几分焦急和无奈,在“人肉筵宴”的“厨房”里不去摧毁它,就只能在看者的冷眼中、笑声中、流言中走到末路。鲁迅先生首推文艺,自出心裁,以喜审悲的艺术匠心使这种具有劣根性的民俗生活群像变得刺跟和厚重,其笔下的艺术世界可谓灵肉皆备,入木具有极大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3.
以现代的学术视野提出钟嵘的“自然英旨”说以论述诗歌自然之美;提出钟嵘的“怨悱”说以论述诗歌的审悲快感;重新提出钟嵘的“滋味”说以讨论诗歌的情感抒发。对于钟嵘的“品第”方法进行评论并指出其传统的局限。  相似文献   

4.
散文阅读要探求语言,由语言入手去分析其情感。但语言展示给我们的是一个个蕴含情思的人、事、物境。了解作者是读懂作品的关键。归有光一生"悲"境,正蕴造了他的"悲"情一文——《项脊轩志》。  相似文献   

5.
面对命运的捉弄,庄子采取了一种顺应的态度,呈现出一种悲态人格。庄子的这种悲态心理在《齐物论》中的庄周梦蝶一段中有所反映:从形式来看,庄子用梦的形式来寄托他的思想,而正是这种形式暴露出他的悲态心理;从内容来分析,蝴蝶又是庄子精神境界的象征,蝴蝶的引用也透露出他的悲态心理;最后一个终极提问,将庄子的悲态心理暴露无遗,将它提升到了一个绝对的高度。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唐宋词产生的审悲快感入手,探讨为何充斥着悲哀、感伤、愁苦的词作能给人带来审美上的愉悦.一方面,结合中国原有的"以悲为美"的文学传统与文人心态、唐宋的时代特点及词人心态探讨其原因;另一方面,结合西方的悲剧美学理论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7.
贾平凹的长篇小说《高兴》,运用以喜状悲的艺术手法,凸现了人物主观愿望与客观实际的巨大反差,彰显了他们命运的悲剧色彩。作者写喜只是手段,只是铺垫,突出悲才是目的,才是正意所在;作品表象言喜,实质写悲;喜中之悲,愈显沉重。因此作品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以喜状悲的美学艺术,把现实的悲剧和喜剧融合成更深沉、更悲壮的审美形态,开创了美学领域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8.
刘辰翁词中充满亡国之痛黍离之悲,这与他所处的南宋亡国宋元更替的时代背景有关,也与他忠诚爱国的秉性有关。同时,从词的发展上讲,这类抒发其黍离之悲的词作也使刘辰翁成为辛派词人最先辉的殿军,而且与同时的其他诸家词人相比,刘词中的亡国之悲尤为沉痛。  相似文献   

9.
刘辰翁词中充满亡国之痛黍离之悲,这与他所处的南宋亡国宋元更替的时代背景有关,也与他忠诚爱国的秉性有关。同时,从词的发展上讲,这类抒发其黍离之悲的词作也使刘辰翁成为辛派词人最先辉的殿军,而且与同时的其他诸家词人相比,刘词中的亡国之悲尤为沉痛。  相似文献   

10.
嵇康在其短暂而略显悲美的人生中,其率真的个性又着实和而不同。然而他留给后人的却是无限璀璨的精神食材,他作为魏晋时期"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当之无愧。他不但在文学领域树立了不朽的丰碑,而且在哲学领域、医疗养生领域、音乐领域等方面也卓尔不群。本文拟从其名篇《与山巨源绝交书》出发,梳理对嵇康的别样解读,以期从其悲美的人生华章中给人以一丝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以悲为美是我国尤其是魏晋南北朝以来文学实践和审美的底色,由此几千年的中国文学主悲。尽管我们没有确凿的证据,足以证明丽尼把以悲为美奉为创作的圭臬,但是,其文本俯拾皆是滴嗒下落的悲情美,与其表达悲情美奇诡、凄美、传神的心灵独语和意象相扣,水乳交融,悲美相生,着实引诱我们从悲美的角度,去开掘其散文的审美价值和研读新途径。  相似文献   

12.
审艺学是指研究人们对艺术领悟反映的系统学说。审艺学的确立具有定位和充实艺术学科独立内涵与促进艺术作品原创活动展开的学术与现实价值。审艺学它包括对艺术自身的领悟与表现和对现实的艺术反映的系统研究。审艺本体性、艺术同一性、艺术可能性和艺术新生性,是审艺学构成的基本结构内涵要素。审艺研究的重点内涵是人们如何去领悟认识“艺术”这个存在,以及人们如何将自己领会认识到的“艺术”予以创造性表现和传达。  相似文献   

13.
朱铭盘在《桂之华轩诗集》中倾诉了深沉的忧思悲慨,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对黎民苍生的悲悯,对行伍中种种黑暗的愤慨,对怀抱不得施展的满腔愤懑,对故乡风土人物的深切感情。明明是触兴而发,却被当时一些人指为“发语愤激”。他的诗歌“泽古甚深”,典型地体现出“学人之诗”的特色。  相似文献   

14.
何逊的诗歌,其独特的悲感艺术风格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一定地位。其诗歌展现了三种具体的悲感意识:与友分别之悲;宦游困顿下的思乡之悲;孤独守志之悲。而诗歌悲感意蕴的构造主要体现在诗歌悲感意象的选择和悲感意境两个方面,从而形成了何逊诗歌独特的悲感意蕴。  相似文献   

15.
姜夔词受当时社会风气和个人经历的影响,大有<黍离>之悲.所谓<黍离>之悲,即是家国之恨,悲悼之哀,兴亡之叹,时事之思,这种悲天悯人的艺术风格在其名篇<扬州慢>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虽然姜夔也推崇斗士,想往豪放,也曾经有过健美豪情,但他毕竟是一位未能免俗的词人,而不是叱咤风云的猛士,所以他多用悲悼而非血誓,也正如此,它的<黍离>之悲才更为感人.然而这种<黍离>之悲虽然具有姜夔个人爱国的一面,但客观地讲,还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爱国主义.  相似文献   

16.
姜夔词受当时社会风气和个人经历的影响,大有《黍离》之悲。所谓《黍离》之悲,即是家国之恨,悲悼之哀,兴亡之叹,时事之思,这种悲天悯人的艺术风格在其名篇《扬州慢》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虽然姜夔也推崇斗士,想往豪放,也曾经有过健美豪情,但他毕竟是一位未能免俗的词人,而不是叱咤风云的猛士,所以他多用悲悼而非血誓,也正如此,它的《黍离》之悲才更为感人。然而这种《黍离》之悲虽然具有姜夔个人爱国的一面,但客观地讲,还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爱国主义。  相似文献   

17.
宋室南渡重臣赵鼎一生坎坷,命途多舛,诗词中表现出身世之悲、家国之悲、贬黜之悲以及仕隐矛盾等多重悲感。在人生不同阶段里,其悲感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赵鼎表现悲感的抒情模式较为特殊,往往将悲感寓于慷慨豪气与“山林之乐”,并通过运用“一”与“多”之数量词并构建其对立统一关系、组织与铺排衰飒意象、化典故于平实之语等艺术手法表现悲感。在南宋四名臣这一主战派贬谪文人群体中,他的悲感别具一格,促使这种差异产生的主要因素是其家乡位置、人生境遇以及学术思想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8.
徐渭通常被视作一个"奇"人或"异"人,但通过他的自叙文,更见其人生"悲"的底色。其家庭不幸,是为悲惨;仕途不平,是为悲愤;心理不谐,是为悲凉;身后不良,是为悲哀。用"悲"而不是"奇",或许更能透视徐渭步步惊心的生命历程,抚触其孤苦坚执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9.
华兹华斯对自然的爱,导致了他对人类的爱。他十分关注在大自然中艰难地生存的普通百姓,时刻倾听着促使诗人思索、使诗人心灵得到净化的“沉静的人间悲曲”,留下了一组倾注诗人深深感情的在大自然中艰难地生存的普通百姓生活的画卷。  相似文献   

20.
本文着重探讨了魏晋玄学“悲为美”:的缘起:“悲”从音乐进入文论,有着漫长的发展历程。作为贯通审美体验的“悲”、“美”,寓有魏晋士人对生命本体的探询,彰显着他们对理想人格的追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