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热烈的课堂气氛一直为大多数教师所追求 ,它似乎成了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学习的标志。因此 ,课堂“冷场”是好多教师不希望发生的 ,一旦发生 ,不少教师常会感到束手无策 ,有时甚至会影响整节课的教学效果。那么 ,课堂上为什么会出现“冷场” ?课堂“冷场”是不是该一概否定 ?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呢 ?一、这样的“冷场”要积极提倡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教室里寂静无声 ,同学们在静静地思索 ,要珍惜这样的时候。”的确 ,当学生在进行独立思考的时候 ,需要安静的环境、平静的心态和足够的时间。虽然 ,此时表面上课堂“冷”了 ,但只要观察一下孩子们…  相似文献   

2.
对于教师在课堂上开展的师生交流活动,学生沉默以对的现象,我们称为“冷场”。经笔者调查,教师和学生的不同表现是形成“冷场”主要原因。对于教师和学生在课堂内外的表现,我们分别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法,来消除所谓“冷场”的现象,以符合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课堂上师生互动,配合默契,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气氛热烈活跃,这是不女老师所追求的最佳效果。但是,冷场也会常常出现。冷场并不一定是坏事,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往往是需要冷静思考的。表面上冷场,而实际上学生的头脑并没有平静。思考一个问题是需要时间的,而我们的老师往往没有耐心,似乎问题一出,学生就得马上回答或者讨论,才显得结构紧凑、气氛活跃、课堂效率高。这实际上是一种浮躁。凡是有经验的老师在上公开课时,往往设计一些简单的容易回答的问题,这样一来,学生手臂如林,发言积极,很容易赢得听课者的好评。就是所谓的“名师”上课,也会有这样的情况: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还要让学生分组讨论,可是,学生刚扭过身去,老师已经宣布停止讨论,找学生发言了。这些做法其实是给听课者看的,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4.
侯新蕾 《教师博览》2022,(15):59-61
在教学中,课堂场域不仅是僵化的物理、物质边界,还是一种形态、心理、关系等的构型。在课堂场域中,会出现一种“冷场”现象。“冷场”现象具体表现为卡壳、冷清和拒绝等。深入研究“冷场”现象,我们会发现课堂教学师生交流不畅、情绪的影响和“线性”灌输是根本成因。善于提问、善于对话、善于调整是转变课堂“冷场”现象的基本策略。实践中,教师要将课堂“冷场”现象看作一种契机,引导学生深入感知、积极思考和想象,助推学生对数学的深度学习,助推课堂“暖场”现象的诞生。  相似文献   

5.
最近在乡镇中学听了十几节课,有一种现象引起了我的思考:为了在课堂上体现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师都设计了“小组讨论交流”这一教学环节。可一到讨论时,学生常常默默地低头看书,回答时千人一口,课堂气氛压抑、沉闷,很难出现愉悦的交流、思维的碰撞。我们的课堂讨论为何“冷场”呢?这令人尴尬的沉默背后隐藏着什么教学问题?  相似文献   

6.
在日常教学中,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口若悬河,提问不断,而学生却无动于衷,一脸茫然。我们将这种现象称为“冷场”。教师自以为趣味正浓的教学在学生心灵却荡不起“涟漪”。这是怎么回事?笔者以为问题出在课前的备课上。我前后两次执教《自动人行道》,第一次也经历过课堂“冷场”,第二次上课前对备课设计作了改进,教学产生了好的效果课堂“冷场”与改进带给我两点启示,加深了我对备课的理解与认识。  相似文献   

7.
<正>书法和国画作为中国国粹不仅看重用墨之道,更看重被墨切割成各种形体的空白、留白、留空白,便成了书画艺术中一种空灵,虚中求实的表现手法,给人以美的享受。艺术手法中的这种留白手法同样也可以巧妙地运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一、留白于预设之中1.提问,留点等待时间课堂中,我们还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景:当老师提出一个有思考性的问题,个别优秀的学生很快就举手,而大部分学生还在安静地思考,教师为了避免"冷场",就迫不及待地请举手的同学  相似文献   

8.
“冷场”,是教师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尤其是公开课、比赛课上,教师就更加不愿意出现“冷场”。因为多年以来不少教师认为,课堂上出现“冷场”,哪怕仅有一次,就意味着这节课是不成功的。而在笔者看来,课堂的“冷场”是教学中的正常现象,有的“冷场”是可以预料和设法排除的,有的“冷场”是防不胜防的。但不管是可以预料还是预料不及的“冷场”,我们都无须害怕和慌张,只要做好了充分的课前准备,机智地对原来的教学设计进行调整,灵活应变地驾驭课堂,“冷场”不会成为成功课堂的“大敌”。  相似文献   

9.
课堂是老师和学生不断交流的场所,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收到学生的反馈信息,或提问,或习题训练,这些方式都是老师如何进行下一步教学的依据。但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却发现,当老师需要学生进行反馈时,课堂总是出现要么异口同声、要么一阵沉默的现象,导致老师与学生之间交流中断,教学出现断层。这种冷场的课堂是我们希望杜绝的,因此我们需要找到冷场原因,优化课堂交流过程,点燃课堂。  相似文献   

10.
如何通过信息技术环境打造高效课堂是近年来大家高度关注的问题。有人提出了高效课堂的四要素,也有人概括了高效课堂的含义、特征等共有22条。综观这些特征,主要反映了利用信息技术如何让学生“动”起来,从“被动”学习向“主动”探究转变。比如,其中有一条是“三动”,即身动、心动、神动。课堂上似乎不能够出现一点安静的状态。学生的身、心、神都在“动”,而没有学生用于思考、消化、吸收的“静”,  相似文献   

11.
静,顾名思义安静。从古至今,许多诗人作家都喜欢在安静的环境下作诗、构思名作。又有一位学者这样说:“静想出智慧”。静的艺术能产生如此大的作用,试想在数学教学中也能产生如此大的作用,试想在数学教学中也能借鉴这种艺术,大胆地舍得用“静”,当然这里的静并不是绝对地安静,更不是课堂教学的平淡与冷场,只是在教学中恰当巧妙地设置一些时间“静”,让学生有足够时间静静地思考分析问题,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更好的发展,成为学习的主人。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怎样巧妙设置“静”的环节,大胆地舍得用“静”呢?  相似文献   

12.
我是一个喜欢安静的人,喧闹嘈杂的环境常使我烦躁。在小学科学课上常常出现的嘈杂喧闹甚至乱成一锅粥的现象让我很有想法,同时也引发我的一些思考。曾几何时,小学科学课堂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只要一开始分组讨论或做实验,教室内就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人声鼎沸,群情激昂,声音的高分贝值完全不同于其他课。曾几何时,我们相当满足于这种情形,认为我们的科学课教学能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多么盎然,情绪是多么高涨,师生互动是多么融洽。记得一位曾经是学科内很有名的权威说过“,只要学生有兴趣,上桌子也不要紧”。这样的话代表了多…  相似文献   

13.
在日常教学中,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口若悬河,提问不断,而学生却无动于衷,一脸茫然.我们将这种现象称为"冷场".教师自以为趣味正浓的教学在学生心灵却荡不起"涟漪".这是怎么回事?笔者以为问题出在课前的备课上.我前后两次执教《自动人行道》,第一次也经历过课堂“冷场”,第二次上课前对备课设计作了改进,教学产生了好的效果课堂“冷场”与改进带给我两点启示,加深了我对备课的理解与认识.  相似文献   

14.
课堂上经常出现“卡壳”现象。因为老师无法从备课笔记中找到答案,课堂容易出现令人尴尬的冷场,要继续进行,就要求教师具备应变能力,能“随机启发”,引导学生思维由学会到会学。因为这种启发是在“卡壳”时出现的,所以随机启发要发挥我们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设计的问题坡度要小,引导的方法要巧,这样才能力争使学生“启”而得“发”。下面就以我平时课堂教学的实例,来谈一点“随机启发”的粗浅体会。  相似文献   

15.
课堂提问是一种常见且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也是唤醒学生意识、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途径,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些学生的思维往往会偏离问题的方向,要么答非所问,要么无所适从,以至于课堂上出现冷场现象。像这样的场景在课堂上时常出现,的确困扰着我们教师。其实,课堂从来就不该是热热闹闹、沸沸扬扬的,真正的课堂通常是冷热相生、动静相间的,而当提问遭遇冷场的时候,恰恰也正是体现教师教学功底、展现教师教学智慧的时候。[案例一]一位教师教学《小珊迪》一文,在课堂行将结束时,教师问:“同学们,此时此刻你想对小珊迪说些什么?…  相似文献   

16.
冷场,不值得大惊小怪 课堂上师生互动,配合默契,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气氛热烈活跃,这是不少老师所追求的最佳效果.但是,冷场也会常常出现.冷场并不一定是坏事,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往往是需要冷静思考的.表面上冷场,而实际上学生的头脑并没有平静.  相似文献   

17.
数学教学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数学教学策略的博大精深,需要我们数学老师深入探究,以求更好地服务学生。下面是我经过新课程培训后,结合以前的一些数学教育经历,谈谈自己在数学教学策略探究中的两点体会。一、通过换位思考能加深对“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这个新课程理念的领会在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已成为广大数学老师的共识。但部分数学老师对此认识有一定的难度,我认为可以通过换拉思考解决这个问题。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碰到课堂场面火暴或冷场,我就会换位思考。所谓换位思考,就是站在所有学生的角度来思考其中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由于生活环境的影响,大多数农村孩子在众人面前显得腼腆、拘束,好像大方不起来,学习时表现在课堂上不善于积极举手发言,上课常会出现“冷场”现象,致使好多老师常常抱怨学生思考不积极,发言不主动…….但我觉得问题的结症在教师。通过多年的教学,我觉得在课堂教学中做好如下工作.学生完全可以积极举手发言,使课堂“小手如林、小口常开”。  相似文献   

19.
我们常讲的“教学”,就是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教师要求学生从“学会”到“会学”,而从“学会”到“会学”之关键是教师应从“教会”到“会教”,实现“教会”并不难,进而到“会教”则需更上一个台阶。组织好课堂教学是“会教”的一个具体体现。一、当学生注意力集中时,突出重点学生注意力集中一般的表现特征为:课堂特别安静,学生表情严肃,眼睛紧紧盯着黑板或者教师并在笔记本上不时的记录着等。一般来说这种情况发生在上课十几分钟这段时间内,那么,教师应不失时机的抓住这一时间,把本节课的重点讲清楚,讲透彻,并通过…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要真正从学生出发来思考和实施我们所有的教学行为,要关注学生这一主体在课堂上的真实收获和生命状态。在此大背景下我们必须要重视语文课堂文化图景的构建。所谓语文课堂的文化图景是由师生在课堂上共同营造的一种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