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亚当·斯密是18世纪英国政治经济学和伦理学的代表人物,同情思想是斯密伦理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基于同情,人们能够对他人和自己的品行进行道德评判,从而形成美德,也能够维持社会秩序。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关键时期,斯密的同情思想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18世纪,大卫·休谟首次将"同情"这一概念引入伦理学的范畴,其后亚当·斯密继承了其关于同情的学说,并在批判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一套独具特色的同情理论。在哲学的视野下,从同情的生成、同情的机能特征等多维视角来深度解读亚当·斯密的同情理论,以便我们形成关于亚当·斯密同情理论的全面认识。  相似文献   

3.
同情探微     
同情是主体与客体——遭遇不幸的人的情感共鸣。亚当.斯密对同情概念的发展是对同情伦理学的杰出贡献,但并非对同情内涵的真正揭示。同情的产生是从同情主体与客体的地位的客观差异到主观平等的过程。同情对主体而言是一种快乐而不是痛苦。由于种种原因,现实中人们苦于对遭遇不幸的人表示同情,也苦于对不幸的人表示不同情。因为同情这种美德能最终导致快乐总量的增加,所以能积极地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相似文献   

4.
同情心是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一书的出发点。以同情心为起点,通过阐述同情与合宜性的概念、同情情感产生的原因及过程,从而导出道德品质的确立。在抛弃亚当·斯密主观主义色彩和历史局限性的前提下审视其同情理论,对遏制我国目前道德失范、道德滑坡现象,改善道德状况,提高社会整体的道德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道德情操论》是一部伟大的伦理学巨著,在书中,斯密用同情的基本原理来阐释正义、仁慈、克己、谦逊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原则以及各种美德的特征和影响。通过对《道德情操论》的解读,发现其中蕴含了很多的德育思想,也对今天我们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斯密问题"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对人类学术发展史具有重要的影响。历代学者对"斯密问题"的研究各有特点各有成就,"斯密问题"的传统解释形态也依然备受关注。本文主要从对"斯密问题"的传统解释形态的阐述,来进一步探究亚当·斯密法理学视角下的"斯密问题"。  相似文献   

7.
人的道德品质形成的原因有多个层次。中国的孔子、孟子、康有为和欧洲的亚当.斯密,分别在不同的层次上做出了代表性的探索,但都存在不足之处,尤其在以下三个方面需进一步探讨:同情产生的原因;道德欣慰感产生的原因;负面感情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亚当·斯密在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奠定了200多年来经济学的基本框架:生产-流通-交换-分配,蕴涵了劳动分工和自由市场竞争的观念。马克思自称他的政治经济学思想多半来自斯密和李嘉罔。后来的马歇尔等经济学家也都高度赞扬斯密。到了19世纪末,经济史家坎南一手策划了“斯密升级运动”。他编辑整理了斯密的遗稿,校注了《国富论》等书,斯密现代经济学创始人的地位由此确立。  相似文献   

9.
人的利己本性是亚当·斯密分析人的行为动机的出发点,人对自我利益的追求是与生俱来的,只要利己在不违背法律、不危害他人利益的情况下是完全正当的,在道德上具有合理性.但过度的自利就会导致自私,危及他人及社会.同时与人的同情、谨慎、仁慈和正义等美德是格格不入的.自私,在谴德上应予以拒斥.人是社会的动物,人在实现自利时,必须顾及他利,否则自利也是难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0.
新华网报道:温家宝总理每次讲话时都引经据典、文采斐然,许多网民好奇总理都爱读哪些书。在2月28日与网友在线交流并接受中国政府网、新华网联合专访时,温总理透露自己最近常读亚当&;#183;斯密的《道德情操论》。《道德情操论》是18世纪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和伦理学家亚当&;#183;斯密的传世经典之一,全书共分七部分。作者用同情的基本原理来阐释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原则以及各种美德的特征,并对各种道德哲学学说进行了介绍和评价,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在图书馆工作中,图书馆员与读者的沟通非常重要,要真正改善馆员与读者的有效沟通,需要馆员在服务中努力学习,学会运用语言和非语言的沟通方式,做好与读者的情感和语言沟通,大幅度提高馆员的沟通技能,从而提升图书馆员的亲和力,提高为读者服务的质量。  相似文献   

12.
乔叟出生于一个对道德过于审慎的时代,本人又坚持着神参与人间事务的正统的基督教信仰,但他的作品却不乏重视自我个性才智,主张理解、博爱、同情、正义的人文主义思想。这些思想的火花从三个不同的层面反映了知识界对中世纪以来一直处于思想意识形态主体的神学中心论的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13.
温旭 《毕节学院学报》2011,29(12):54-57
"斯密悖论"指斯密在《国富论》中以利己心为核心的经济人和《道德情操论》中以同情心为核心的道德人之间的矛盾。一个半世纪以来,国内外学界围绕着这一"悖论"的研究持续不断。借助古诺模型的方法对"斯密悖论"中的经济人与道德人进行博弈分析,试图提出利己与利他的有机统一体——经济道德人。  相似文献   

14.
In these lines, Lord Tennyson might well have been writing of himself, and the title of the poem from which they are taken, “The Poet of Love,” readily applies to him, for he sang always “a song of undying love, multiplying truth on truth.” That he considered love the all-pervading influence of life is easily deduced from the fact that poem after poem of his has for its theme the immortality of love and its power “to shape or shatter a life till the life shall have fled.” To question whether or not he was the type of writer to deal adequately with the subject is hardly worthwhile since his poems bear silent witness to his artistic ability. Tennyson could have written “as one who loved his fellowmen” since understanding and sympathy such as he has shown in treating with the subject of love are qualities of one whose heart and mind were mellowed by the emotion itself. Love is, as Tennyson himself said in a poem, a more ideal artist than all.  相似文献   

15.
经济与伦理、经济学与伦理学的关系是经济伦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产生"亚当·斯密问题"的重要原因在于斯密本人对经济与伦理、经济学与伦理学的把握存在着矛盾。准确揭示斯密对经济(学)与伦理(学)的真实看法,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亚当·斯密问题"和经济(学)与伦理(学)关系的历史性。  相似文献   

16.
《花月痕》中有大量关于疾病的描写,尤其是主人公韦痴珠、刘秋痕,是在病中不断深化对对方的同情怜惜,最后痴珠病死,秋痕也自缢追随他而去。这些疾病描写亦隐藏在诗词中,都有提到病、病体虚弱之意。对疾病的描写不仅助推了情节的发展,表现人物的最后悲剧高潮,也体现了人物之间的"同病相怜"与"病中恩爱"。对韦痴珠病情详细变化的描写,一是揭示人物命运的悲惨,二是魏秀仁自身贫病交加的写照。  相似文献   

17.
自调为“乡下人”的现代作家沈从文,以博大的胸襟关怀着其笔下的万物生灵,构筑了独具特色、优美如诗的“湘西世界”和具有永久魅力的艺术乐园。其间浸淫的对美的别样追求,对生命终极价值和意义的深沉思考,对人生角色的悲悯情怀,则体现了其独特的深层悲剧意蕴。  相似文献   

18.
李昭寿平议     
学界虽然已经给李昭寿其人定性,但是对待历史人物应该有"历史之同情"。李昭寿降清之前,曾为太平天国的北伐西征、招抚捻军、镇守皖北、再解京围做出过重大军事贡献,而且其突然降清的原因复杂,不能单纯地归咎于李昭寿自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