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张爱玲的小说擅长洞察和规划人的心理。文章以其笔下人物的变态心理作为探究的切入点,分析了张爱玲小说中人物的厄勒克特拉和俄狄浦斯心理、施虐与自虐心理、抑郁与恐惧心理等变态心理,并探讨了张爱玲摹写变态心理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论述艺术家的变态心理与其创作的关系问题,认为变态心理是艺术创作不可缺少的环节。重点是概括出艺术家变态心理的非自觉性特征、独创性特征以及变态与病态交相混合的特征及其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对变态心理做人文基准的界定,是全面客观认识心理异化现象的重要方面。生命自由与感知失衡的冲突,以至冲破心理承受阈限,是根本标准。变态心理艺术化的过程,怎样加强审美趋动、深化审美语境、锻炼审美感悟,均为审美心理学和艺术学已经忽略而又不该忽略的课题。社会心理学与艺术美学结合形成的核心论点是:厚重的人文关怀借助艺术智慧构建出特别的难以参透和言尽的情感领域-通过艺术想象,满足人类自娱自足心理,通过艺术真实,强化人类自在、自省意识;通过艺术透视,拓展人类自知、自责胸怀。变态心理艺术化承载的是文化反思和生命自由的呼吁。  相似文献   

4.
一般在论及文艺与道德间的交互作用,即“文以载道”(这里的“道”,仅以它所包含的多种观念因素中的伦理学意义而言),“道以文传”,以及道德对文艺社会价值的影响,文艺影响社会道德风尚的问题时,人们普遍乐于接受在常态心理和理性因素制约统驭下的文艺与道德间的相互联系、影响和作用,而往往忽视了文艺作为多种价值和多重意识、情感复合的美感载体所蕴含的审美特质的多样性,以及这种审美情感形式中所饱含的大量的变态心理和非理性因素(如潜意识、无意识等)。这正是为什么我们在论及这二者的交互作用时,往往显得简单局促,在讲通…  相似文献   

5.
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创作中是比较成功的。他吸收、运用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不仅拓宽了人物的心灵领域,而且渗透到无意识底层;在刻画人物的梦幻、变态心理的同时,又没有忽视表现人物心理动因的社会因素。因此施蛰存对人物心理活动多层次、多侧面的挖掘,加强了人物性格的立体感,达到了用传统描写方法不易达到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6.
<正> 1、西方文艺心理学家著名代表人物之一、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说过:“人类心理是全部科学和艺术的子宫。”随着现代思维科学的发展,人们对于这孕育着全部科学和艺术的心理学的研究是越来越重视,越来越深入了。诸如“社会心理”、“教育心理”、“医护心理”、“运动心理”、“变态心理”、“幼儿心理”、“青年心理”、“老年心理”……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本文试图从“写作心理学”的角度来探讨一下“新文化的旗手”——鲁迅的小说创作心态,以就教于诸位学者同仁。2、所谓创作心态是指作者进行创作时的心理态状、心理特征;或曰进行创作时的心情、心境。《心理学》教科书载:“心境是一种比较持久的、微弱的、影响人的整个精神活动的情绪状态。”综观鲁迅小说的创作心态,我认为可以用“忧愤  相似文献   

7.
西方精神分析学派的“本我”、“自我”、“超我”理论及性欲理论在张爱玲小说中有很好的体现。张爱玲在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下,以独特的方式对都市男女的诸种精神现象,如潜意识、变态心理和各种情绪进行逼真的刻画和深入的挖掘。张爱玲对人物心理独具匠心的刻画,印证了她作为“当代中国第一位心理小说家”的创作实绩。  相似文献   

8.
艺术家癫狂状态下的艺术创作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创作活动,是一个涉及心理诸多方面因素的整体活动。其中,无意识、情感、想象以及理性因素都是必不可少的创作环节。癫狂状态下的艺术创作不同于常态下的创作过程,这种另类的特态艺术创作也丰富了艺术创作的途径和方法,具有创作意义上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在新时代,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应以什么样的方式、怎样的方式、怎样的时代、怎样的要求、怎样的时代发展以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这是一个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的问题。而在目标设定、指导原则、方法等方面,心理辅导与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相互融合、相互补充的关系。为此,应建立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心理疏导机制。其作用主要有:加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大学生敢于表达;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健全心理干预机制;要强化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使之成为常态。  相似文献   

10.
将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和人际关系方面由于心理变化导致变态心理现象界定为“心理贫困”,指出“心理贫困”主要表现是敏感、“死要面子”。提出了拓宽勤工助学、创造和谐校园、完善队伍建设、感恩教育等“心理脱贫”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1.
当前中国心理学发展过程中存在四个应予以深刻反省的问题:一是对心理学的学科性质认识不准;二是对心理学的学科地位定位不清;三是引进消化的疯长与原创研究的滞后;四是学术研究与科普工作的脱节。  相似文献   

12.
本文旨在以还原《史记》原始创作的动因、意向和方法为目的 ,从技巧这一阐释层面入手 ,来把握作者前创作心理及创作期心理 ,对《史记》人物的审美特质由点及面作了创作论上的观照  相似文献   

13.
梁启超在探讨艺术问题时,非常注意吸收、运用西方美学、心理学的知识去剖析审美创作现象,在我国近代文学史上开拓了对文学创作和文学欣赏的心理分析法,特别是涉及了读者心理因素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我国的读者心理学理论。  相似文献   

14.
"普爱人格"是指在普爱心理认知下自觉践行爱人、助人、利他等亲社会行为的人格特质。提出把塑造"普爱人格"作为当下中国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其核心是把"爱"作为人格的重要元素予以培育,这在心理学上既有广泛的依据,又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塑造"普爱人格",包括执政党、政府、各行业在内的一切公民、组织与团体,都得付出努力,营造"普爱"社会心理。作为教育者,要努力学习心理学,自觉运用心理学,普及爱的认知,普洒爱的温暖,弘普爱的行为。  相似文献   

15.
左拉在理论上是坚决而彻底的自然主义者,但他的创作绝不是自然主义这四个字所概括得了的。基于左拉作品体系的复杂面貌,从左拉创作心理的角度,或者说,从左拉作品的形成角度对其进行解读就成为一种必要。  相似文献   

16.
谢灵运的个性及其悲剧性的一生影响到创作心理方面,主要表现为傲性自负、彷徨失落和自娱自伤三个方面。大谢以其独特的生命内涵和心理势能,铸就了中国山水诗的首次辉煌。  相似文献   

17.
民族审美心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日臻完善丰富的。它一旦得以深化之后便遥控民族所有的个体审美心理的生成。这集中体现在对神、宗教,对现实人生的态度和对民族艺术的规范上。稳定的民族审美心理结构,对于不同艺术的创造、功能、本质和欣赏都有着规范。  相似文献   

18.
路遥与贾平凹有着通过自己努力从贫困的农村进入城市的相似经历,这使得他们在很多方面有相似的心理感受,因而两人的创作心理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其中自卑是他们创作心理中最为鲜明的共同特征。但由于两人的生活经历、生存环境和性格特征等因素不同,这种自卑情结又有着不同的呈现。路遥更多地把自卑转化为一种自尊、自信与自立,形成了一种强者的英雄性格,其作品充满着积极进取精神。而自卑对于贾平凹,却是一直困扰他的一个性格因素,使其形成了一种孤独、懦弱的性格,其作品也充满着沉沦颓废之气。  相似文献   

19.
文学创作的审美心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美心理在文学创作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与意义。文学作品是作家运用语言表情、达意载道的结果,是对人的生活、人的现实活动的审美反映。  相似文献   

20.
本土心性心理学对人格心理的独特探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化传统中有自己独特的人格探索,这就是心性学说或心性心理学,其提供的是对心性的理论阐释、探索方式和干预技术。这包括对心性性质的理解和解说;对心性特征的理解和解说;对心性觉解的理解和解说;对心性体验的理解和解说;对心性意向的理解和解说;对心性践行的理解和解说;对心性失常的理解和解说。“新心性心理学”就是立足于本土资源的创新,其探索包含三个部分的内容,涉及心理学的学科本身、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的环境背景。一是心理化,是对西方的和中国的心理学传统的新认识和新解析。二是心理生活,是对心理学研究对象的一种新理解和新视野。三是心理环境,是对心理与环境关系的一种新思考和新阐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