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深受一线教师关注。造成学生缺乏提问能力的原因主要是因心理顾虑引起的不愿意提问和因"满堂灌"、"注入式"教学方式造成的提不出问题。在教学中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从教学课题切入,引导学生提问,并通过教师故意出错以及学生对学生提问等可行性教学对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敢问、好问、会问、善问。  相似文献   

2.
让学生学会质疑问难,培养问题意识,是创新教育的首要任务。本文通过探讨了着力从四个途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即创设情境,使学生想问;营造氛围,使学生敢问;培养习惯,使学生好问;掌握方法;使学生会问。  相似文献   

3.
一、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现实生活中,不少教师自己就缺乏较强的问题意识,不能或不喜欢提出有质量的问题;教学活动中,他们人问亦问,或“书问亦问”,成了教学参考资料的代言人。教师没有质疑的习惯和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教师必须先行一步。部分教师认为课堂上多提问题,就是启发式教学,其结果是课堂发问的泛化。  相似文献   

4.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创造的前提。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应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敢问、好问、有问题可问。良好的"问题意识",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创新始于问题”。变革“填鸭式”教学 ,实施创新教育 ,一个重要的切入点就是要让“问题”充满学生头脑 ,启发学生提出新问题 ,或从新的角度思考老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 ,坚持以“不会提问题的学生不是会学习的学生”为标准 ,不断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 ,让学生自由探讨、积极思维、大胆提出问题、揭示问题 ,使学生置于问题的情景中 ,既要敢问、乐问 ,又要会问、善问 ,努力进行旨在强化“问题”意识的教学探索。1 组织“以问题为灵魂”的教学活动1 1 “以问题为纽带”进行施教就是教学过程以激发学生产生问题开始 ,以引导学生…  相似文献   

6.
让“问题”充满学生头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桂珍 《科学教育》2005,11(5):63-64
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切发明创造的基础。“好问”是孩子的天性。美国著名学者布鲁巴克也很精辟地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所以,我们教师在教学中须切实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创新中学习,使学生的素质得以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7.
在当今的学校教育过程中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学生的问题意识缺失,不能主动积极发问,即使有也是一些人云亦云的问题,而问题意识是衡量一个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方面。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特别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要转变教学观念和创新教学模式,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敢问、会问、勤问。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学的具体目标在于使学生“自能阅读,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叶圣陶语)它的终极目标在于使学生学会学习语文,不断提高语文能力和精神境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中学语文课堂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我们教师要变让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的“发现”为培养学生的“发现”的能力。下面就谈谈自己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意识的做法。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过程是:有问——敢问——善问的过程。要让学生“有问”,就要给足时间,让他们去发现问题,还要合理安排质疑时间(课前、课中、课后)。学生的“有问”,开始只在文章的字、词表面上,所提的问题,要么是鸡毛蒜皮的,要么脱离文章不着边际,甚至是“傻问题”。教师要特别鼓励学生“敢  相似文献   

9.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创新的基石。清人刘开曾曰:“君子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问题意识不仅能体现个体思维品质的活跃性和深刻性。也能反映思维的独特性和创造性。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既有利于学生储备丰富的信息量,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相似文献   

10.
中学政治课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和引导,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教学中,要尽量为学生营造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氛围,使他们“敢问”;激发学生旺盛的求知欲,使他们“想问”;多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使他们“善问”。  相似文献   

11.
智勤  于亚鹏 《江苏教育》2023,(50):79-80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古语有云“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学贵有疑”。可见提问是思考的开始,是创新的开始。作为语文教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尤为重要。问题意识的培养是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创新源于问题,没有问题就不可能有创新。历史教学过程是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生进行创新的过程。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一要营造开放、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问;二要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有问;三要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会问。  相似文献   

13.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要使学生“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敢于质疑”。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教师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因此学生的思维越来越活跃,学生的“问题意识”高度爆发,变得喜欢提问和善于提问。当学生向教师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时,教师是怎样“答学生问”呢?  相似文献   

14.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创新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一要营造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良好的课堂氛围;二要创设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情境;三要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让学生善问。  相似文献   

15.
新课标提倡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因此,很多教师喜欢用“问题教学”的方法授课。我们对阅读教学的考查,确实是围绕着“问题”展开的,这本无可厚非,但事实上,不少教师的问题教学却成了教学问题:有的教师课堂提问太随意,问题离开了文本研读的具体语境,学生的回答漫无边际;有的教师喜欢将需要交流探究的问题肢解成支离破碎的是非问、选择问;有的教师在教学时总是不自觉地与应试接轨,把课上成了应试课;有的教师将问题抛出后,几乎没有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只能以自问自答结束。以上的课堂问题实际上都是伪问题,缺少思维内涵,缺失问题情境,缺乏提问设计创新的技能;问题与问题之间既不存在联系,又缺少整合,结果造成了教师的“问题依赖症”、学生的“问题厌倦症”。面对这一情况,笔者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来改善问题教学,避免使其成为教学问题。  相似文献   

16.
夏网金 《中学教育》2002,(11):36-38
以教师提问为主的提问式教学曾因活化了课堂教学、提高了课堂效果而被尊为“时尚”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 ,时代的需求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已毋庸置疑地成为教育的核心。人们逐渐认识到学生主体主动性对于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问题教学因切合时代精神而被广大教师认可、使用 ,但问题教学怎样才能不流于形式并达到预期的目的呢 ?一、树立问题教学的目的意识。传统的“问题教学”是以教师提问为主的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往往比较注重如何设计高质量的问题 ,提出假设 ,引导学生解决问题、验证假设。尽…  相似文献   

17.
在阅读教学中,可针对教学重难点,迂回突破,旁敲侧击,变“直问”为“曲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创设问题情境,鼓励质疑问难,变教师“提问”为学生“疑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变换提问角度,转换提问内容,变教师“要问”为“不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18.
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习惯于抓住课文的 重点,通过设疑的方式来达到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其实, 这种教学方式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因此,语文教师必须突破“教 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大胆鼓励学生想问、敢问、会问、 善问。  相似文献   

19.
在基础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极为重要的。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过程 ,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过程。那么如何运用“问题解决”法教学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下面就此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一、创设情境 ,激发疑问古人云“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疑是问的开始 ,有疑问才有问题 ,有问题才能提出有创新意识的问题。因此 ,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在教师提供的知识背景中 ,敢疑敢问 ,不盲目地依赖课本现成答案 ,积极思维 ,进而发现新问题、新关系 ,提出有创新意识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课堂教学应重视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同题意识”。问题是催化剂,能诱发学生积极思考,使他们养成思考的习惯,提高思考能力,有助于开发学习潜能。如果教学能使学生“有问,敢问,会问,善问”,无疑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