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果回到故乡 我将指给你看那一排房子 一所乡村小学 迎着放学的铃声 我们会遇到回家的学生 一路打闹着从我们身边跑过 就像一阵田野的风 我们最后遇到的那个人 将会是我的老师 推着自行车一边走着- 一边和熟人打着招呼厂 这么多年过去了 他可能首先喊出的是我的乳名 在乡下就是这样 乳名永远比学名家喻户晓 如果回到故乡 我将告诉你这里发生的许多趣事 譬如课间我们下河摸鱼 踢球常踢飞鞋子 我还将告诉你的是 这里的老师就像是树 一辈子都固守在这里·怀念一所乡村小学@李德民~~  相似文献   

2.
周记的革新     
周记几乎是每个语文老师都在使用的方式。学生每周一记,老师每周一批。学生写得多了,写得厌了,就当成了一种负担,老是抱怨找不到素材。真是没内容可写吗?与学生沟通后,我找到了“症结”所在:原来担心周记本会被同学翻看,他们都不敢放心地把心里话写在上面。问题找到了,办法自然也就出来了:学生改“每周一记”为“每周一信”,直接交给我;我的评语也以回信的方式直接交给学生。如此一来,我每周都要回几十封信。形式的改变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这样的“周记”已不是纯粹地为了完成作业,而是在给朋友做心对心的交流;这样的“评语”也少了空…  相似文献   

3.
20年前.我在乡下读初中。我们那所学校只有两排砖瓦房,一排是教室,坐着三个年级五个班二百来名学生,另外一排是老师的办公室与宿舍。教室前面,是铺着煤渣的篮球场,下雨的时候,泥泞一片。老师们的宿舍前面是菜地,他们改完了作业.还要去种一点青菜改善伙食。  相似文献   

4.
每个星期四,我都要去文印店拿班报.说实话,我不太喜欢这个差事,因为跑腿传话是苦活儿,大家都是能躲就躲. 这周四,一放学,我就马上和“小姨妈”一起去文印店取报纸,然后飞奔回学校找晓芳老师.我们先问校门口的保安晓芳老师出来没有,保安说:“没看见.”我赶紧和“小姨妈”飞奔上五楼的六年级办公室.我想,放学的时候晓芳老师还在办公室里改试卷,既然没出校门,应该是卷子还没改完吧?可当我们气喘吁吁地跑到办公室门口时,却发现——晓芳老师不在!我们爬了五层楼,就为了交给晓芳老师4张纸,可她竟然不在……  相似文献   

5.
作文教学的改评中经常出现这样的尴尬:教师拼死累活,全批精改,学生瞟一眼分数,看一下评语;教师滔滔不绝,学生昏昏欲睡。为什么老师费时、费力、费情,却换来学生如此的“不屑一顾”、“薄情寡义”?我想最重要的是忽视了学生的“人性”,在课堂上我们都知道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可在作文的改评中却往往忽视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6.
由于工作上的需要,我时常去兄弟学校听课,在这期间,有一种现象不能不引起我的注意和思索。那就是每每与学生谈话时,总会听到他们说:“这是我们老师说的。”“我们老师说是这样。”很少有学生说“我觉得……”“我认为……”。  相似文献   

7.
有的老师说,象魏巍的《我的老师》之类的现代文,语言平易,学生自己都能读懂.没有什么讲头。我曾经向一些刚学完《我的老师》一课的初中学生作过调查,发现他们并没有真正读懂。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从字面上.确实个个学生都懂得.可是他们在课后的同题作文练习中,几乎都写了自己的老师“从来不打骂我们”。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千篇一律的情况呢?原来这些十二三岁的学生并不了解魏巍小学时代的学校状况。那时,我国正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教育上是封建和法  相似文献   

8.
每当我走在去学校的路上,都能听到一个又一个熟悉而悦耳的童声:“自然老师好!”而我马上寻找童声来的方向,给他们一个会心的微笑和招手,到学校时,更是应接不暇。老师们都开玩笑地说:“李老师,你是怎样贿赂学生的,孩子们对你这样好。”我自得地说:“因为我领学生走进了科学之门!”我是如何领着学生走进科学之门的呢?1.我让学生喜欢自然课我校在2002年下半年开始,被枣庄市教育局定为《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试点学校》。从一年级起开始试用《课程标准》下的新教材,按照新的《课程设置》规定,一、二年级不再开设自然课(科学课),而我们又对原自然课…  相似文献   

9.
在教改大潮中我们强调素质教育,我们所有奋斗在教育战线上的同志都在努力。无论怎样,作为老师总要去面对实实在在的不同类型的学生。我在这里向大家介绍一位比较“另类”的学生,直接或间接与他相处的老师都付出了大量的努力,但是收效不够理想。  相似文献   

10.
记得陆有铨教授在与研究生对话时说过:教育没有什么好与不好,只有合适与不合适。拜读《山东教育》刊登的关于宁津县教改经验的长篇通讯并到宁津县实地考察,给我最突出的感受是,宁津县看似并不时尚但很管用的当堂达标教学实验正应验了陆教授的观点。当我带着问号去宁津考察的时候,首先感受到的是这里的一派生机勃勃的教改新气象。这里的中小学大部分布在乡村,几乎都是“庄户学校”,不起眼的平房教室,简陋的教学设施,土里土气的教师和学生,言谈朴实的校长。就是这样一块贫瘠的教育土壤,这样一帮“泥腿子”教育者,却在做着“不靠救世主,全靠自…  相似文献   

11.
最近,市中小学校都在推行“家校路路通”,学校信息中心通过校园内网发给每个教师各自的注册账号和原始密码,老师与家长可以通过短信平台进行对话沟通,这样,学校与家长能更好沟通,以巩固学生的教育教学效果。这是一种新的教育手段尝试,有的老师觉得太难了,有的老师觉得太烦了,我  相似文献   

12.
圆圆的黄瓜     
有这样一道考试题:出示“黄瓜、荷叶、绿绿的、圆圆的”,让学生连一连。学生连成了“绿绿的荷叶、圆圆的黄瓜”,结果“圆圆的黄瓜”后面被打上了“×”,理由是现实生活中没有“圆圆的黄瓜”,应该是“绿绿的黄瓜”。由此我想到了我们学校在开发校本课程———蔬菜水果课时所发生的事情。有一次,一位老师上黄瓜课,由于课堂上老师准备的黄瓜太少了,学生每人只分到一小段。当时,就有一位学生站起来发表自己的想法:“老师,我多想我手中的黄瓜长得胖点,长成像西瓜那么大就好了,这样我就能吃过瘾了。”学生认为手中的黄瓜长短已无法改…  相似文献   

13.
当前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推行有效教学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区域教育发展的要求,也是实施新课程改革,实现教育内涵发展的迫切需要。有效的课堂教学,不是指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而是指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与发展。基于这样的政策,全国的各大学校都掀起了一场基础教育的改革热潮。可教改到现在,不少老师仍在感慨,教改教改,学生怎么越改越差!其实不是学生的能力不行,而是现在的课堂多半呈现出一种高耗低效的课堂现状。  相似文献   

14.
星期五,我们在学校乒乓球馆利用晚自习的时间看了一场电影——《一个都不能少》。电影讲述的是一位乡村教师——高老师的母亲生病了,让一个13岁的女孩魏敏芝代课。高老师把全部学生都交给了魏敏芝,并叮嘱她“一个也不能少”。在这一个月中,魏老师为了保证“一个也不能少”经历了种种波折,许多镜头让我们时而钦佩赞叹,时而潸然泪下,故事虽然简单,但我的感触很多。  相似文献   

15.
1.没有一种草不是花朵 有这样一段描述:那时我们还居住在深山坳里的乡下,我还是个十五六岁的孩子.春天,小草刚被融雪洗出嫩嫩的芽尖,老师告诉我们,学校组织我们搭车到百里外的县城去参加作文竞赛.我们一听又兴奋又担忧.兴奋的是,我们能够坐上大汽车去县城里看看;担忧的是,我们这群山里的孩子,作文能赛过城里的学生吗?  相似文献   

16.
批阅学生的日记时,学生日记中这样一段文字让我陷人了沉思:今天,看电视时,电视上介绍什么“热岛效应”。说城市的平均气温要比周围的乡村高,形成一个高温中心,就像一个个“热岛”分布在乡村之中。这种冷热现象让我联想到昨天我们班的语文公开课,我觉得这堂课就是我们班的“总导演”(语文老师)和“四大天王”与“五朵金花”的一场“超级表演秀”。  相似文献   

17.
“在这个班上课,学生守纪律,懂礼貌,真是一种享受!”任课教师由衷地赞叹;“这次大队长又是你们班的学生,你们班的人才真如雨后春笋啊!”大队辅导员啧啧称赞;“孩子越来越懂事,感谢学校,感谢老师!”家长衷心的感谢;“真幸运我是五(6)班的一员,能成为高老师的学生,我骄傲,我自豪!”学生日记里这样写;“一中八个班里六个班的中队长都是咱班的!”“今年的中考状元是你的学生王一帆!”“李飞当上学生会主席了!”离校的毕业生捷报频传……每当这时,我总会热泪盈眶。我是何等的欣慰,我全身心的投入得到了回报;我是何等的幸福,因为我是班主任,在照亮…  相似文献   

18.
我们东明县第一实验小学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渐摸索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建立合作交流学习小组与捆绑式评价相结合”的新路子,希望能与大家分享。学校先在每个班上都建立和培训一些合作交流学习小组,把各小组的大组长、小组长都培训成“小老师”,让他们帮着教师去帮助、督促、管理学困生,老师对学生的评价,都采用小组“捆绑式评价”,形成“组荣我荣,组衰我耻”的风气。这样长此下去,就彻底解决了“如何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当我还是孩子时,我的老师将我们与亚洲“刻苦学习的学生”相比较,希望以此来激励我们。我还记得,在小学时经常听到这样的评论:“许多亚洲学生一天学习12个小时”,“亚洲学生每天在放学后还要花好几个小时做作业”,“亚洲学生都很擅长数学,比美国学生强”。在美国,我通常在上午8点或8点半的时候去学校,在下午2点半或3点回到家。而周五许多学校在中午12点就下课了。一年之内,我们只需在学校呆满180天,据说在中国要超过200天。上小学二年级后,我才开始有家庭作业,而且通常只要十几分钟就完成了。后来虽然课业负担逐渐加重,即便这样,我写作业的…  相似文献   

20.
作为老师,给学生布置作业,可以说是天经地义的事。但怎样布置作业才能让学生乐意去做而又做得好呢?这是每一个老师都应该思考的。在一次测试中,有这样一道题:“给节日排排队:国庆节春节教师节儿童节妇女节。”试卷改出来后,我发觉学生能全做对的非常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