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义外在主义并不像标准看法"普特南善变"所认为的那样是科学本质主义和形而上学实在论意义上的科学实在论,而是对语词意义基于经验的温和的理性重构,本身并不预设任何形而上学方面的哲学立场。1976年普特南转向内在实在论之后,乃至在所谓自然实在论或实用主义实在论时期也并没有放弃被称为科学实在论的语义外在主义,而是一直居于普特南实在论哲学的核心,是普特南处理意义、指称、真理、知觉和心灵等问题的基本立场和哲学方法,并在语言哲学、科学哲学、心灵哲学和形而上学等领域对当代英美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普特南强调在后期维特根斯坦甚至康德的思想中发现了与实用主义相似的因素:既强调可错论又反对怀疑主义。它们从不同的方面影响了普特南对实在论的构想。其中康德的影响集中于内在实在论中世界依赖于心灵对它的表征的观点,后期维特根斯坦的影响在于普特南长久以来对功能和用法的重视,而经典实用主义直接启发普特南用多元主义与一种朴素的直观对抗形而上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  相似文献   

3.
澳大利亚学者J·J·C·斯马特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指出,普特南后期的实在论与比他早近一个世纪的皮尔士的实在论是相似的,但他没有就这一点展开论述.在今天,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的争论再次成为国际哲学研究的中心论题的时候,考察一下目前因首倡一种内在实在论而闻名的普特南与近年来重新在美国以及国际哲学界引起追忆热情的皮尔士两人的哲学实在论之间的异同,将是颇有兴味的.事实上,我们会看到,深入地进行这一考察,能揭示出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的斗争的一些本质方面,同时也喻示出某种解决争端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普特南实在论思想经历过两次重大转变,对知觉问题的考察在推动其后期思想转变的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学界对此讨论甚少,知觉理论在普特南哲学思想中的地位常常被忽视。在消除传统哲学中心灵与外部世界之间的知觉分界面的尝试中,普特南从内在实在论彻底转向实用主义实在论,对知觉问题的考察和审视构成其后期实在论思想的哲学根基。对知觉分界面的成功消除促使普特南回归到生活实践中,以实践为原则重构一种新的哲学视野,形成一种具有实用主义倾向的实在论。  相似文献   

5.
普特南在建立自己的指称和真理理论时,认真探究了罗素的相关理论,并且从达米特的反实在论真理观中获得了重要的启示。普特南的指称理论强调了社会和环境的重要作用。在指称理论的基础上,他提出了理想辩护的真理观,即:真理是在理想辩护的意义上与辩护同一的,他的观点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6.
普特南以理论的方法论合理性为实在论的依据,这本是一个正确的方向,但是普特南并没有给出充分的说明,以至于范弗拉森对此只能做一个同样简单的反驳。我们可以把理性概括为融贯性、证据性、经验性和历史性四个原则,根据这个标准对本体论实在论与怀疑论、反实在论进行合理性的比较,以对理性的片面理解为前提,对经验性原则的否定为方法论结论,以不融贯的本体论信念为蕴含的怀疑论、反实在论在理性上是不健全的,本体论实在论具有显著的相对合理性。  相似文献   

7.
普特南科学哲学思想的形成、发展经历了起转承合的学术历程,即起于立——建立科学实在论,转于破——扬弃科学实在论,承于卫——捍卫内部主义实在论,合于真——反璞归真,回到生活实践。并且每转向一个新的阶段,都是对原有思想或理论在更高层次或更高水平上的超越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塔斯基提出的作为真之定义的T模式,引发了关于"真"的收缩论和膨胀论的争论。文章提出另一种真之定义即T'模式,作为对T模式的补充,从而改进了塔斯基的语言层次论,并将真之收缩论和膨胀论统一起来。在普特南的"内在实在论"的基础上,文章对"存在"和"事实"加以界定,对"内在符合论"给以澄清,并阐明真之实用论和真之融贯论的作用及其关系,从而将真之符合论、实用论和融贯论以及收缩论和膨胀论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9.
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兼逻辑学家蒯因、普特南和哈克基于各自的认识论与形而上学立场都曾明确主张逻辑可修正。蒯因的逻辑可修正论根植于他的整体主义知识观,而普特南的逻辑可修正论与其实在论立场密不可分。哈克在批判地吸收蒯因、普特南逻辑实用主义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了以皮尔士为代表的古典实用主义,主张更加彻底的知识可错论和激进的逻辑可修正论。尽管蒯因、普特南以及哈克的逻辑可修正论均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逻辑可修正性仍然是一个严肃的哲学问题,值得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0.
主客观问题是关系到心理学发展的重大理论问题,如何以客观无私的方法去解构带有主观性的心灵,是心理学家们面临的难题之一.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形成了心理学中两种不同的研究取向:奉行的符合论真理观的科学主义心理学和奉行相对主义真理观的后现代心理学.基于普特南内在实在论哲学的立场上,分析了两种真理观的内涵、表现及其是非功过,并重点阐释了普特南哲学对于心理知识观重构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指称问题是有关语言与对象关系的问题。普特南在批判和继承前人哲学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的自然实在论哲学观点,从而由绝对主义走向相对主义再超越两者的对立,最后回归生活实践。为指称理论走向生活实践的层面作出了重大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2.
内在实在论与现代唯物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分析美国著名哲学家普特南的语意学、内在实在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现代唯物主义必须回答的一些问题。文章认为:现代唯物主义必须回答物自体的康德悖论,在不同意义上承认纯客体和认识论客体;现代唯物主义必须充分重视哲学问题的语言分析;现代唯物主义有必要对实用主义和实用的态度作恰当的区分。文章力求在20世纪的哲学背景下理解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3.
本从夏佩尔的经验主义和信念总和的本体论,普特南的逼真实在论和指称语义学本体论及邦格精确的系统的唯物主义的构建,阐述现代科学本体论的合理之处和进步。科学本体论与传统本体论不同之处就在于不预先设定世界的实在性,而是求解它是什么。从传统思辨的立场转向实证的立场,这是科学本体论主要特点之一。我们时代建立起来的本体论都依据科学,并随之发展。  相似文献   

14.
科学结构实在论没有处理好形而上学论题。第一,结构实在论作"本质"与"结构"二分,从"本质"的坏之中区分出"结构"的好,错误理解和使用所谓"指称的因果论"。第二,以"结构"的客观性否定反实在论对于客观性的消解,可是"没有关系者的关系"又如何才能说明结构的客观性。没有客观性,结构的实在性又如何保证。第三,ESR与OSR是个体及其内在性讨论的两个进路。内在特性不可知将会导致形而上学与认识论之间出现裂隙。当追问个体内在特性,OSR须以不充分决定性命题否定个体内在性。相反,若承认结构关系与因果关系能够互换,则要承认个体的内在性。第四,OSR把结构作为本体论,却无法回答"空的结构如何起到解释原因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调查研究1938-1978年普特南数学竞赛优胜者--普特南会员的职业发展情况发现:大多数(76.4%)普特南会员都会获得博士学位,并且获得的博士学位几乎全部都是理工科博士学位,特别是数学(含统计学)博士学位;大多数(77.0%)普特南会员都会选择科学研究和教学作为自己的职业,特别是从事理工类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多数(60.9%)普特南会员都会选择成为一名数学家,在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从事数学教学和研究工作;普特南会员的性别差异极为显著,40年间没有一位女性成为普特南会员.数学竞赛是识别和选拔数学与科学研究人才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启蒙关系到人类的理智生活,西方文化史上的启蒙在普特南眼中历经了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分别表现为对神和习俗的超越、对理性和民治的推崇以及对民主探究方式的追求,而三者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充分体现了人类理智生活不断地走向成熟.普特南、罗蒂以独特的实用主义方法评判了三次启蒙,细致地检讨了它们之间的微妙差别,对我们重建精神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普特南通过探究唯名论和实在论对于逻辑中类的存在与否的不同态度,批判了唯名论的观点,阐述了自己的实在论逻辑观。指出逻辑必然会指称类,这对于认识不同的逻辑现有很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Lakoff和Johnson在严厉批判西方客观主义传统哲学和乔姆斯基TG语言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理论,对全世界学术界,特别是哲学界和语言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体验哲学登台亮相有其哲学上的历史根源,或多或少地受到了著名哲学家洛克经验主义观念论、杜威的经验自然主义、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施密茨的新现象学以及普特南内部实在论的影响。我们认为它还与马列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有关联。但体验哲学中的隐喻认知理论则有他们独到的见解,以前虽有哲学家提及,但未能从认知层面将其提升到哲学理论的高度。本文根据有关资料和自己的学习体会,拟对体验哲学作一溯源分析。  相似文献   

19.
“在我内心深处,李德尔在很多方面,就是我一直梦想成为的那种人……很少有人能象他那样教会我们什么是荣誉,什么是刚直。” —《火战车》制片人大卫·普特南爵士  相似文献   

20.
普特南是美国当代著名的科学哲学家,在数理逻辑、心智哲学和认识论方面有大量的论著和广泛的影响.在教育思想方面,普特南也有其独到的见解.关于教育与哲学的关系,普特南认为,杜威(John Dewey)给我们作了很好的总结,“如果我们愿意把教育视为塑造理智和情绪的基本素质的过程的话,哲学也可以定义为教育的一般理沦”.这就指明了教育需要哲学思想引导,在人的素质教育中尤其是如此.普特南指出,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会提出许多问题:人为什么要吃其他动物?为什么有穷富差别?为什么要上学?你是否像尊重白人一样去尊重黑人?万物是怎样产生?这些问题人们往往自以已经有了固定的答案,然而它们却一再地以新的形式展现出来,给我们留下深深的思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