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万馥蕾 《文教资料》2014,(29):18-20
写作本文无意对学衡派做历史意义上的考究,也不讨论其错位的语境,而是试图在现代性复杂的张力之中,探寻学衡派的产生与现代性的微妙关系。重新解读他们十二年间发表的文学艺术批评文章,关注其在更高视角上达到文化融通的希冀以及克制自我的“内省”诉求。以学衡派诸君理论为本原,探究其对理性的反思。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要是通过资本主义来透视现代性问题的,他的现代性思想与资本主义批判紧密相关.马克思将资本主义看作现代性赖以存在、发展的一种社会形式即“资本主义现代性”.但这并不是指现代性就等同于资本主义,而是说,资本主义制度是现代性的一种特定的发展形式或实现方式.在资本主义现代性之外,还可能存在“社会主义现代性”等其他类型的现代性发展形式.马克思主要依据现代性的内在发展逻辑来展开对资本主义的内在批判,寻求现代性的内在超越.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化走到今天,它所取得的成就和带来的问题都很值得我们去关注和研究,对中国现代化以及现代化本身的反思应该贯穿在中国改革的全过程。处在全球化浪潮中的我们没有能力以一种传统革命政治学的姿态向现代化提出挑战,以便彻底颠覆它。但我们可以作为现代化的积极参与者从现代化系统内部改变其发展方向,以便最大程度消解现代化带给我们的阵痛。  相似文献   

4.
现代学徒制的"现代性"内涵剖析,不仅关系到学徒制理论的健全与发展,也是现代学徒制试点和实践的基础。已有的研究多聚焦于教育视角,而从市场化维度切入,运用历时性与跨国比较方法,基于历史唯物观可以总结出更为本质的学徒制"现代性"内涵:师徒结构从封闭性到开放性;行动者从固定性到流动性;技能形成从稳定性到灵活性;学徒制度建构从分散化到制度化;师徒体系从物态化到生态化。  相似文献   

5.
利益相关者理论视野下的“择校”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益相关者理论视野下的“择校”是家长、学校和政府等各利益相关者利益博弈的结果,学生及其家长对教育利益落差的追求直接导致“择校”产生,学校对自身经济利益的追求直接助长“择校”之风,地方政府对自身利益的追求纵容了“择校”行为的存在,国家政府对教育利益分配的不均是“择校”产生的根本原因。解决当前择校问题,一方面需要加强法律规范,高度警惕各种变相重点校,严禁人为地制造和拉大学校差距;另一方面需要采取有效补偿措施,大力改造和扶助薄弱学校,缩小学校之间的差距。  相似文献   

6.
以科学发展观视野探究"包容性增长"的背景、内涵及"包容性增长"与"科学发展观"两者的辩证关系,同时论述了"包容性增长"提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是批判现代性的先驱者,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是他的现代性批判理论的逻辑起点,对资本逻辑的分析是他的现代性批判理论的核心.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后果是人的普遍异化,共产主义是扬弃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8.
9.
中国“五四”文学的现代性与社会的现代化基本步调一致,主要目的是为中国寻出路,主要表现出“启蒙的”“审美的”和“革命的”三副现代性面孔。“五四”现代性主要起源于西方,但并没有照搬照抄,而是被本土化、当下化了。因此,无论提出何种文学主张,最终都会呈现出“救亡”姿态,只是探寻的路径和策略有所差异。文章以“五四”乡土小说中的农民形象作为观察点,以期看到启蒙的乡土小说中农民形象的反命题;审美的乡土小说对前现代乡村社会的乌托邦想象和中国农民原始生命力的推崇;革命的乡土小说以审美的形式去表现被启蒙后的农民是如何走上革命道路的。  相似文献   

10.
教育学独立以来,以服务于现代工业生产和构建严密的逻辑体系为旨趣。在获得数量和效率的同时,却逐渐失去了它原本具有的生活性和文化批判的品格。这主要表现在教育学在学科建设上仅仅关注学科逻辑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漠视多彩的教育现实。教育学应恢复它的文化批判本性,走向实践、关注生命。  相似文献   

11.
当下中学教育追求效率,在教学过程中对文本的阐释和考试中对答案标准的规定,虽然能起到正确引导学生学习的作用,但却内化为技术理性,教学法则变得过于偏重知识理性训练,忘却了教育还应追求感悟和重在乐趣等非理性感知。从而陷入了知识标准化的困境,丢失了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情景性和丰富性,令中学教育"祛魅"。教育要"返魅"就要悬置当下各种被工具理性与知识理性掌控的教育操作,力图返归教育的本真。  相似文献   

12.
在“‘后’语境”下,现代性既成了面向中国文论的“提问方式”又成了它的“问题之源”。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对“后学”思潮的接受不能完全替代对“现代性”问题的集中探讨,特别是不能替代对现代性的内在“自反性”特征的思考。文学理论的现代性研究必将最终直面中国文学理论的现代性道路与发展趋势,特别是在深入把握现代性思想精髓的基础上探索当代文学理论深入文学现实的能力和整体创新发展的道路。这既是文学理论的现代性研究的意义,同时也是它提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西方哲学在20世纪发生根本转向,其中,后现代主义渐趋主流,本文仅就其源头——尼采的现代性批判理论作一浅述,希达从流溯源之效。  相似文献   

14.
"现代性"既是一则术语,又是一种处境,同时也是一个问题。美国学者大卫·库尔珀在其所著《纯粹现代性评判》中说:"我们的世界则试图通过现代性与后现代性这些概念来理解其处境。这些概念并非只是一些流行标签,它们代表着漫长的思想劳作,以求把握新近生活方式到底在何种意义才可以说不再局限于传统社会的那些较为固定的视域之中。"  相似文献   

15.
旨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的语文“学案导学”模式,一度风靡全国,而实际应用起来效果却不甚理想,这是什么原因呢?用多维视野观照,这个结构设计封闭、刻板、僵化的模式,严重脱离学生实际,束缚教师教学个性,弱化教师主体与主导地位,漠视语文学科学习规律,排斥课堂即时生成,反制小组合作探究.过度使用和依赖这一模式有可能使语文学习变得沉闷、枯燥、乏味、低效,影响学生综合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16.
“后现代主义”的特征或“后现代性”,一言以蔽之,就是对传统思想文化的批判和超越。具体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批判传统的“主体性”;(2)批判理性至上意义;(3)批判崇尚超感性的、超验的东西的传统形而上学;(4)批判以普遍性、同一性压制个体性、差异性的传统思想模式;(5)最终把对传统思想文化的批判归结为人的审美生活——自由生活的彻底实现,因此,  相似文献   

17.
18.
本文认为:法兰克福学派的思想是非实体论的,其批判"一词反映了这一思想的过程论色彩,当法兰克福学派从事社会批判时,有意忽略了批判对象的实体性,突出其精神形态的性质和逆动"过程,着重进行文化意义上的批判;社会批判理论的文化批判主要包括广义的文化批判———揭示资本主义技术合理性中的虚假意识"、狭义的文化批判———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单向度性,以及哲学批判———批判资本主义思维方式的肯定性;社会批判理论不是以构建社会乌托邦为其理论终点,而是在乌托邦的名义下倡导艺术复兴  相似文献   

19.
法兰克福学派现代性批判的理论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兰克福学派从合理性和合法性两个维度对现代性展开了文化批判。前者批判的是工具理性及同一性思维,指出了出路在于变革哲学范式;后者批判的是资产阶级国家获得合法性的意识形态基础,探寻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政治变革的前景问题。其现代性批判思想留下了诸多让我们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现代性"是当今人文学科研究领域一个重要的学术概念,在此视野下去重新审视沈从文的创作,有助于更好地去认识其创作与思想。沈从文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浪漫主义作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